从“选修”到“选择”,高中课程如何供给

2022-03-31 02:06:06薛丽霞周传章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进校园学科学校

薛丽霞 周传章

北京市从2007年启动新课程改革以来,各高中校开始全面的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实施“必修+选修”的课程方案。2016年,教育部启动新一轮改革,不分文理、选学选考成为新常态,明确“基础+选择”的课程设置,即通常所说的“六选三”模式;进一步推进“一核、四层、四翼”和高考招生方式的改革,提出“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和“学科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培养任务。

2007年的“选修”课程方案,开放给学生初步的课程选择权利,从“配餐”模式发展到“点餐”模式。2016年的“选择”课程设置,将“点餐”模式发展到学生需要研究自身的学习特点和职业规划,从而正确“系统用餐”。打个比方,高中校应该提供“系列特色品牌餐饮”。“选课走班制”给予中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实现学生学习过程的时间与空间重组,实现资源的重组和优化配置,为学生搭建自主发展的平台,实现育人方式的根本变革。

1.基础性课程,将“育人功能”作为教育的“价值导向”

结合校情、学情和学校人才发展定位,我们设计了基础课程的结构。思路是以基础学科知识与思想方法进行梳理、重组、整合,并增加符合学生特点的学习内容,以现实问题为载体,掌握学科的核心概念、主干知识及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研究、问题解决的能力,形成基础课程。主要体现在整合与优化、拓展与加深、分层与融合、方法与实践四个方面。

学校将必修课程与校本必选课程相互整合,将不同领域的必修课程相互整合,将学校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互整合,形成多样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使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潜能得到开发,个性得以张扬。

2.选择性课程,让“分类选择”成为学生的“主动需要”

高中生处于基础学习的重要阶段,要想分类选择,必须规划当下,才能赋能未来。怎样进行学业规划,取舍选择性必修课程,对高中生来说有很大难度,需要学校和师生做好系统性的规划。

我们实行分级操作:高一年级,研究自主学习,研究选择指导,注重职业探索,做好人生规划。高二年级,研究深度学习,研究选科走班,注重个性成长,做好学业规划。高三年级,研究减负增效,研究学科素养,注重专业指导,做好专业规划。

高一年级的生涯指导课程和职业探索活动,除了能帮助学生选科外,还可以涵养性格情操,提升综合素质,并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懂得如何去实现自身价值。清晰的专业规划,可以促进自身的发展,可以萌发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当学生在高一年级经过认真的准备后,高二年级开始的走班选科教学就可以水到渠成。学校根据学生分类发展的方向,分别从理工、人文、艺体、跨领域以及特殊发展方向等,分类分层设置选择性必修、发展性选修、专业课程,为不同需求、不同发展方向、不同潜质的学生提供相对应的课程与班级。

3.给予空间,让“发展性课程”成为学生的“品质追求”

我们有时遇到学生询问:“我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读哪几本书?”“我想突破这个难点,需要怎么做?”当教师抓住机遇,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时,学生会觉得快乐,因为这是学生的主动选择和品质追求。

学校的发展性课程设置包含项目类发展课程和学科类发展课程。项目类发展课程定位在相关项目或学科具备较高水平的综合知识的学习,通过创新大赛、专业测试、专业研究、综合实践达成学习目标。学科类发展课程定位在完成大学本科低年级专业课基础学习,为进入相关专业奠定基础,通过强基计划、学科竞赛、专业测试、AP课程达成学习目标。

4.整合学科,让“未来生活”融入学生的“现实学习”

在各学科的课程標准中,多有把“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作为课程理念之一,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奠定基础。实践类课程通过学科整合,在遵循思想性、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和关联性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学生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之间的联系。课程设置的专业化、特色化,也是学校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

以劳动课程为例,新课标中,将“劳动”4学分与实践活动课程、技术课程统筹安排。让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回归人之本质,劳动教育帮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发现自我,通过双手创造自己的生活,实现自身的价值。

学校的技术课程与高校紧密结合,共同开发课程,形成协同培养模式,并在高二年级每周开设2课时,为校本必选课程。从知识衔接性、文化艺术性、互动娱乐性、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规律出发,以项目学习的方式,经历创意、试验、修改、形成原理性样机、调试、撰写说明书等过程。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和了解新时代劳动活动的内容,加强学习的物化能力。

5.将“课堂”搬进“生活”,将“生活”变成“课堂”

为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学校精心设计了“十五百”教育活动:“百位名人进校园”,文化滋养心灵;“百位校友进校园”,文脉赓续相传;“百位专家进校园”,大师引领成长;“百位模范进校园”,榜样呼唤担当;“百所高校进校园”,指引前行方向;“百位家长进校园”,凝聚家校合力;“百封家书进校园”,感恩温暖亲情;“百位教师进班级”,感受多样魅力;“百节学科素养课”,开阔学科视野;“百场美文聆听”,体悟瑰丽文化;“百位学生论坛”,伙伴智慧共享;“百位家长导师”,家校同向同行;“百所职场体验”,打开社会窗口;“走进百家博物馆”,追寻文化记忆;“走进百位学生家庭”,探访成长基因。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涵养师生的性格情操,提升人格魅力和综合素质,激励学生奋发有为,培养社会责任感,懂得如何去实现自身价值,是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不断推进和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满足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需求,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促进了学校优质而有特色的发展。

猜你喜欢
进校园学科学校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舞龙舞狮进校园
乌兰牧骑进校园
民族音乐(2018年2期)2018-05-26 03:04:36
优秀剧目进校园
“超学科”来啦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奇妙学校
对联文化进校园
对联(2011年10期)2011-11-19 21:4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