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还记得《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小学版)今年1-2月号寒假合刊的特别策划主题吗?对,是“我的经历不一样”。在“特别的状况”这个分类中,有一篇作文叫《特别的回家之路》,作者陈欣悦同学写了这样一件事——在从舅舅家回自己家的时候,陈同学一家选择了网约车平台的“顺风车”服务。因为来接他们的车车况不好,在高速路上抛锚了,他们不得已在最近的高速路口下道,想继续叫车却无人接单,只能打车去附近的地铁站和舅舅会合,再叫网约车回家。
看到这里,打车经验比较丰富的“创可贴”可能会产生疑问:既然已经打到车了,为什么不直接坐出租车回家,而是选择打车到地铁站再叫网约车呢?
让我们来看看陈同学的初稿里是怎么写的——
★ 初稿摘录★
下午两点,在舅舅家吃完午饭,我们决定回家,舅舅热心地帮我们叫了“顺风车”。
……
终于到了,我们下了车,用手机打车,过了好久都无人接单。“还要等多久啊?今天怎么就这么不顺利呢?”我大声叫道。无奈之下,我们决定发信息给舅舅,让他帮我们下单。
过了一会儿,舅舅打电话过来说:“你们那个地方太偏僻了,而且五一假期很难约到车。我刚刚用手机搜了一下,你们附近有个地铁站,你们打滴滴到地铁站口,我坐地铁和你们会合。”……我们在一家店门口休息,我负责看有没有车来。谢天谢地,终于来了一辆滴滴,我们二话不说坐上车,准备去地铁口。
终于到达地铁口,我们看见了在那里等候多时的舅舅。舅舅说:“我给你们约到了车,三十分钟后到达,我们先去吃点儿什么吧。”
……
这个“一波三折”的回家过程确实既特别,又复杂,难怪叮叮猫姐姐看完之后产生了好几个疑问,也就是作文里一些“说不通”的地方——
★疑问一:在去地铁站的时候,陈同学作文里写舅舅说自己“很难约到车”,但又让他们“打滴滴到地铁站口”。滴滴也是网约车,那“很难约到”的到底是什么车呢?
★疑问二:陈同学写到“终于来了一辆滴滴,我们二话不说坐上车”。滴滴是网约车,要先在手机上下单,然后等待司机前来,并不是招手即停,这里是怎么回事?
★疑问三:既然能打车到地铁站,为什么不直接坐打到的车回家,而是要等三十分钟后才会来的网约车?
大家都知道,平时写纪实类作文时,老师会给大家提出“真实”的要求,也就是要写真正发生过的事,而不是编造一些虚假的故事。编造的故事总会有漏洞,比如一些不合理的细节,经验丰富的老师一看就知道作文是“编的”。
叮叮猫姐姐并不怀疑这篇作文的真实性,因为全文过程曲折、细节丰富,一看就是取材自真实生活。但,这些说不通的地方是怎么回事?身为编辑,必须要找到问题的答案,为“创可贴”
呈上一篇合情合理的佳作。于是,叮叮猫姐姐赶紧加了陈同学妈妈的微信,请陈同学仔细回忆一下当时的情况,争取把细节理清楚。在妈妈的帮助下,陈同学的“补充答案”来了——
★回答一:很难约的是“顺风车”,因为我们回家得坐“顺风车”。去地铁站的时候,我们坐的是“滴滴快车”。
网约车平台有“快车”“专车”“顺风车”等不同的服务选择。“快车”和我们平时坐的出租车类似,车的数量比较多,比较容易约;“顺风车”是拼车形式,车的数量不多,相对比较难约。
★回答二:这件事发生的时间比较久了,我和妈妈一起回忆了一下,我在作文里写错了。我们下了高速路后,等了好久,妈妈约不到“顺风车”,很着急,舅舅就让我们坐出租车到地铁站口和他会合。我们等待和拦截的是出租车。
出租车是招手即停,网约车却需要用手机预约再“对号”上车。这件事时间久远,过程又比较复杂,难怪陈同学的记忆会出现偏差。
★回答三:舅舅家在广州,我家在东莞,从广州到东莞有70多千米的距离,如果坐出租车或者快车都很贵,约“顺风车”就划算多了。
原来如此!叮叮猫姐姐心里最大的疑问总算解开了!在出行距离相对较短的时候,我们才会乘坐出租车或快车等;如果是长途出行,出租车除了会按里程计费,还会有单独的长距离收费或者空车返程费用等,所以大家一般会选择更加经济适用的方法,比如拼车。陈同学的初稿忽略了这个关键信息,难怪叮叮猫姐姐會困惑啦。
在这里,叮叮猫姐姐要给陈同学的妈妈点个大大的赞,因为她并没有随手就把问题丢给陈同学,而是和她一起积极地回忆这件事的全过程,反复确认“到底是约车还是打车去的地铁站”这样的小细节。有了家长的帮助和支持,补充细节对孩子来说就不再是一件痛苦而困难的事了。
在写过程比较复杂的事时,或许是因为不够重视,或许是因为笔力还不够,很多同学都会犯下类似“关键信息缺失”“前后叙述矛盾”“细节不合常理”的错误。如果是作文投稿,小作者和小编还有交流、修订的机会;如果是一篇赛场作文,就有可能因为“细节不真实”错失好名次,那样岂不是很可惜?
本课小结
在写比较复杂的事件时,要先沉下心来,按照时间顺序把过程梳理清楚,尤其是出现转折的地方,要说明转折的原因。作文完成后,先让别人看一看,看对方是否有不明白的地方。如果对方有疑问,就针对疑问进行解释、修改,直至理清全文的叙述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