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中医院附子配伍规律化学计量学分析

2022-03-30 06:52:14狄永良
中国药业 2022年6期
关键词:防风麻黄附子

秦 冬,王 璠,狄永良

(江苏省溧阳市中医医院,江苏 常州 213300)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 michaeliiDebx.子根的加工品,有回阳救逆、温肾助阳、祛寒止痛功效[1]。但其属辛、甘、大热类药物,且有毒性,使用不当会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规定附子临床用量为3~15 g,但实际使用中一直存在大剂量及长期使用的现象。由于附子药效与毒性共存,安全、合理使用尤为重要[2-3]。附子成分含量及质量的研究常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化学计量方法[4-5]。本研究中对我院门诊处方附子的剂量、配伍等情况进行化学计量分析,为临床安全、有效地应用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从我院处方系统中提取2020年1月至6月含附子的内服处方,去除酒药及膏方。参照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和《中药学》对药材名称、分类、性味归经等进行规范和统一。如一味中药有多个性味归经,则分别统计入内。采用Excel软件录入附子处方中与其配伍的药材及其频次、功效、性味归经等基本信息。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采用聚类分析法及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化学计量分析,其中聚类分析测量距离采用欧氏距离平方法,标准化选择“Z得分”;主成分分析采用因子分析法,并构建散点图。

2 结果

2.1 处方中附子含量及其配伍用药分析

共筛选出含附子的处方458张,其中426张(93.01%)中附子用量符合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规定,其余32张(6.99%)中附子用量超标。含附子处方涉及科室较多,主要为骨科、脾胃病科、肛肠科、耳鼻喉科等,随机抽取其中200张处方,将其中使用的中药全部录入,共得209味,累计频次为3 328次,其中频次≥30次的共28味,累计频次为1 889次。详见表1。可见,处方中与附子配伍使用频数较高的中药分别为黄芪、白术、甘草、茯苓、白芍等,其中补虚药(9味,32.14%)和解表药(5味,17.86%)较多。药性以温性(17味,60.71%)为主,药味以甘味(15味,32.61%)和辛味(14味,30.43%)为主,归经以脾经(17味,22.67%)和肝经(13味,17.33%)为主。

表1 200张处方中附子配伍情况分布Tab.2 Distribution of compatibility of Aconiti Lateralis Radix Praeparata in 200 prescriptions

2.2 高频药物聚类分析

28种高频药物可聚为3类:白术、黄芪、甘草、党参、茯苓、当归、白芍聚为一类,此类药物为补益及利水渗湿药;山茱萸、海螵蛸、砂仁、黄精、菟丝子、牛膝、防风、柴胡、川芎、细辛、麻黄、延胡索聚为一类,此类药物多为解表、收涩、活血药;神曲、山楂、泽泻、厚朴、陈皮、熟地黄、桂枝、干姜、丹参聚为一类,此类药物功效较多,以消食、理气、活血为主。详见图1。

图1 高频药物聚类分析Fig.1 Cluster analysis of high-frequency herbs

2.3 主成分分析

由分析可知,第一、第二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67.279%和16.315%,累计83.594%。取第一、第二主成分构建二维散点图,可将高频药物分为3类:白术、黄芪、甘草、党参、茯苓、黄精、白芍为一类,其中除利水渗湿药茯苓外,其余均为补益药;山茱萸、海螵蛸、柴胡、牛膝、熟地黄、防风、菟丝子、丹参、川芎、细辛、麻黄为一类,主要包括解表、收涩、活血药;神曲、山楂、当归、干姜、厚朴、桂枝、陈皮、泽泻、砂仁、延胡索为一类,该类功效多元,主要为消食、活血、理气、化湿。以上结果与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详见图2。

图2 高频药物主成分分析二维散点图Fig.2 2D scatterplots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highfrequency herbs

3 讨论

3.1 功效多元,药性峻烈

《神农本草经》记载:“附子,味辛,温,有大毒。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厀痛,不能行步。”附子也被称为“回阳救逆第一品”,火神派医家祝味菊更是称附子为“百药之长”[6]。可见,附子功效多元,既有温里位元阳之功,又有除表位风寒湿之效,表里兼行。

附子大热,药性峻猛,但临床仍不乏超剂量、长期使用的现象,我院也不例外,但未发现中毒或明显不良反应,且临床疗效较好。究其原因,可能是通过药物的合理配伍,制约了药物之间的偏性,促使附子发挥了最大药效。

3.2 配伍增效

我院多以附子与补虚药配伍,原因为附子多用于痹症,其病机在于“不通则痛”,根本原因为正气不足,配伍补益药可达到补正、固本的功效;加之,附子味辛、性热,起效迅速,加用甘缓益气之品如黄芪、党参、甘草等,可增强附子的药力,延长药效,体现“助阳须先益气”之义。

附子与解表药配伍比例仅次于补虚药。解表药多为辛温之品,辛者能行,能散,在外可散外邪,在内能行壅滞之气血,温者可祛寒。如与麻黄、防风、细辛、桂枝等辛温发汗之品配伍,可外散内温。正如《医学正传》所言:“附子能引麻黄、防风、杏仁辈发表开腠理,以驱散其在表之风寒。”

此外,干姜也是附子配伍的核心药物,有回阳救逆功效。中医古籍记载道“有姜无附,难收斩将搴旗之功。有附无姜,难取坚壁不动之效。”充分印证了“附子无干姜不热”存在的客观性。药理学研究显示,干姜能增强附子的强心、升压、清除氧自由基及抑制心肌脂质过氧化的作用[7-8]。

另外,从我院附子组方还可看出,其蕴含了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汤、四物附子汤、真武汤等经典方剂,体现了回阳救逆、益气固脱、温中散寒、健脾益气、除湿祛风等思想,与历代医家对附子效用的认识一致。

3.3 配伍解毒

附子也是“双刃剑”,其主要活性成分乌头类生物碱也是其毒性所在[9]。临床常用配伍减毒的方式降低中药的毒性,通过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去性存用[10]。

甘草味甘能缓,以制附子之辛燥。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甘草解毒的详细记载,《景岳全书》云“附子之性急,得甘草而后缓;附子之性毒,得甘草而后解。”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了甘草降低附子毒性的作用及其机制[11-13]。我院甘草与附子配伍率超过60%。

《本草求原》曰:防风“解乌头、芫花、野菌诸毒”。《本草经集注》《神农本草经》等本草文献均记载了“防风杀附子毒;附子畏防风”。孟文焕[14]认为,防风解附子毒旳机制可能在于防风能发汗走表、通行周身,附子内行迅速,中毒后最易麻痹心脏,防风煎水频饮能分散附子药性,从汗孔及小便中排出。同时,附子配伍防风可减毒,且减毒作用与药物的配伍比例有关[15]。我院医师也常运用防风配伍附子来降低附子的毒性。有研究表明,干姜、甘草、白芍、黄芪、麻黄、生地、防风等药物可减轻或缓解附子的毒性作用[16-18]。我院医师能灵活运用上述药物,加强了临床使用附子的安全性。

3.4 小结

我院附子配伍基本合理。对附子的高频配伍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发现,其可分为3类:一类为补益药,如茯苓;一类为解表、收涩、活血药;还有一类功效多元,以消食药、活血药、理气药、化湿药为主。附子为毒性中药,使用时应严谨辨证,合理配伍,准确煎煮,最大限度地减少其不良反应,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

猜你喜欢
防风麻黄附子
春天要防风防湿,避免湿热伤身
基层中医药(2021年3期)2021-11-22 08:07:58
附子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大楼的防风攻略
A Preliminary Study on Legitimacy Identification Standards for Unconventional Treatment Technolog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 Network Pharmacology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Influenza
Systematic Pharmacological Strategies to Explor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COVID-19
关注麻黄的配伍禁忌
基层中医药(2020年4期)2020-09-11 06:30:42
ZTGC-TD-2011D便携式色谱仪防风处理
云防风的化学成分研究
麻黄多糖提取工艺优化
中国药业(2014年19期)2014-05-17 0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