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晓放
镇江市素有“城市山林”之美誉,有“绿水青山”的自然禀赋,是国家生态市、国家森林城市,获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境有63条河流、235座山体,仅市区就有26座山体;市中心的南山国家森林公园面积达18平方公里;8.8平方公里的金山湖是中国最大的城市湖泊。比较发达的工业制造业,为镇江创造了财富的“金山银山”。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及认识的偏差,导致产业结构偏重偏化,增长方式一度过多依赖于高能耗、高排放、拼资源。通过数据分析,工业约占镇江经济总量的四成,但其能源消耗、氮氧化物排放量超过全市的七成,碳排放约占全市的八成,二氧化硫、烟(粉)尘排放量占到全市的九成以上。因此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助力碳达峰、碳中和,重点是工业,难点是工业,关键也是工业。
成功实践:突出“五绿”,为工业绿色转型发展开新局
“十三五”期间,镇江紧紧抓住工信部工业绿色转型试点城市的机遇,积极探索破解能源资源瓶颈约束的“镇江方案”,全市单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3.49%,超额完成预期目标。努力把绿色作为镇江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主要突出“五绿”:
开一份绿色“通行证”。严格绿色准入制度,调优、调轻、调强、调绿工业结构。控制增量,优化存量,让“绿色模块”占比不断提升。2020年,全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9%,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28%,数字经济占GDP比重的41.5%。
一是严把区域准入关。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制定系列配套政策。将全市区域划分为优化、重点、适度开发和生态平衡四类,按照功能定位,布局产业和项目,合理配置生态和建设空间。
二是严把园区准入关。结合全市重点产业发展布局,明确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和先进制造业特色园区的产业发展定位,精准招商,选好项目。项目不具备入园条件时宁愿“留白”。
三是严把项目准入关。坚持“四个一律不上”的项目准入要求:一律不上国家明确的产能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一律不上一般燃煤发电、普通炼钢、纸浆类造纸、水泥、印染、电镀、小型采矿类项目;一律不上化工园区及监测点以外的化工项目;一律不上能耗和污染排放高于国内同行业标准的项目。建立重大产业项目评估机制。严格落实项目节能审查和环境影響评价,未通过能评和环评项目一律不得开工建设。
绘一张“绿色路线图”。镇江高耗能行业能耗占工业总能耗比重超过80%,高耗能行业是镇江工业绿色转型的关键。为促进高耗能行业转轻转绿,镇江绘制了一张“绿色路线图”。
一是淘汰低端落后产能。依法依规制定淘汰政策,建立联动推进机制。“十三五”期间,共实施去产能项目155个,压减水泥产能508万吨、钢铁产能60万吨,淘汰电镀产能10.4万吨、焦炭(碳素)95万吨、铸造2.2万吨等。
二是整治提升化工产业。坚持安全绿色发展,促进化工产业减量提质。镇江化工企业总数目前仅有85家,在江苏沿江8市中数量最少。全市化工生产企业销售从原来的千亿规模下降到2020年的554亿元,下降40%左右。
三是推进绿色节能改造。积极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效水平。“十三五”期间,累计组织实施绿色化改造项目229个,总投资近120亿元,年节能量达70余万吨标准煤。
四是梯次培育绿色工厂。做好典型引路,给全市工厂换上绿色“新装”。2017年,在全国率先制定绿色工厂认定标准,通过梯次化培育和财政激励引导,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18家,列江苏省第三;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家、绿色设计产品2个、绿色园区1家;省级绿色工厂2家、市级83家。
五是努力提升终端能效。深入研究能源消耗结构,狠抓用能的“关键少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免费为企业提供节能诊断,重点提升电机、变压器、空压机等终端能效。通过推广高效电机,淘汰低效落后电机,进行系统节能改造等途径,年节约标准煤25.2万吨,减少碳排放60多万吨。淘汰落后配电变压器112台(套),合计容量4.5万千伏安;推广高效配电变压器226台(套),合计容量10.1万千伏安;实施配电系统能效提升改造18台(套),合计容量39千伏安;对113台空压机进行了节能改造,节电3.1亿千瓦时,折标准煤近9万吨。
六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市共有4家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完成了循环化改造,并在化工、光伏、静脉、造纸等“园中园”建成了危废安全处置、污水集中处理、固废综合利用等公用环保基础设施。在丹徒经济开发区和句容绿色建材产业园形成了以发电为龙头、综合利用粉煤灰、尾矿、脱硫石膏等废弃资源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了“变废为宝”。
七是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大力实施“金屋顶”计划,利用屋顶资源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实现节能降碳。目前,镇江光伏并网总容量达到414兆瓦,累计发电量4亿千瓦时,减少煤炭消耗超12万吨,减少碳排放35万吨,为企业、居民节约用电成本约3亿元。
试一条“绿色金融链”。工业绿色转型发展的主体是广大企业,运用市场化的力量,化解绿色改造资金难题,是镇江做出的又一探索。
一是开发绿色金融资产。镇江在化工、有色、钢铁、石化、建材行业企业新上新增能耗项目时,要求企业按照等量或减量的要求,参与节能量交易,通过购买等途径取得节能量,严格落实能源消耗总量替代。目前累计完成节能量交易19笔,交易量11.85万吨标准煤,交易额达769.41万元。
二是设立“经信贷”节能专项。制定专项管理办法,由政府与银行合作,设立了5亿元的“经信贷”,包括“节能”“专精特新”等专项。目前,已有80多个节能项目受益。
三是推行新型合同能源管理。推行“我投资、你节能、共受益”的新型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增强节能服务市场活力,降低企业绿色改造直接投资的压力。累计完成合同能源管理项目132个,合同总投资达4000万元以上。
织一张“绿色监管网”。镇江建立了管理、监察、服务“三位一体”的绿色监管网络。建立了覆盖市、区(县)两级的节能监察队伍,并开展联合执法。“十三五”以来,共开展了现场节能监察604次,查处各类淘汰设备709台(套),查纠6家企业单位产品能耗和工序能耗超国家限额标准。通过节能监察,累计节能51.78万吨标准煤。
建一个“绿色国际朋友圈”。引进先进国家理念、技术和模式,走出去,请进来,借力国际资源,形成越来越大的绿色“朋友圈”。近年来,镇江市先后应邀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会议等国际会议,承办了国际高效电机研讨会,连续成功举办四届国际低碳大会。与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TOP10节能中心、国际铜业协会等国际绿色机构合作,开展了电机能效提升、绿色工厂创建、变压器能效提升、绿色智能制造等国际项目合作。2017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的《辉煌中国》第四集《绿色家园》,集中反映了镇江工业绿色转型发展的成果,在国内外唱响了绿色发展的“镇江好声音”。
未来取向:瞄准“双碳”,为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育先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努力争取实现碳中和的目标。2020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定为2021年工作重点。工业绿色转型发展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因此,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明确主攻方向,在新一轮高质量发展中抢占先机。
以智能化流程再造推动传统行业升级,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推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造纸、印染等传统制造业的流程再造,积极发展工业互联网,打造“两化融合升级版”。提高企业数据收集分析、工业机器人学习仿真能力,通过改变企业组织方式和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不良品率,挖掘降低能源和物质消耗的潜力。
以绿色作为选择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主要标准。“十四五”期间,在选择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时,要将“绿色”作为主要的评判标准。重点发展有助于“双碳”目标实现的新兴产业,同时要对新兴产业的产业链进行细致剖析,除关键核心环节外,不片面追求“全产业链”。重点引进和培育能源资源消耗低、产出水平高的产业链细分环节。如在大数据产业发展中,要注重大数据中心的合理布局,避免引进功能单一、能耗高的数据中心项目,重点引进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运用等高技术含量的项目,打造新兴领域的绿色产业链。
以再制造产业为重点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绿色再制造是实现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要将发展再制造产业作为重点,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实施高端再制造,重点针对航空发动机、重型矿用载重车等大型成套设备及关键零部件;实施智能再制造,主要针对传统机电产品;实施在役再制造,重点是针对老旧落后的在役机电装备。认定一批再制造产品,规范再制造产品生产,引导再制造产品消费,促进再制造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以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为核心提高工业绿色转型发展水平。推进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深入创建绿色工厂。按照生态设计理念、清洁生产要求、循环经济模式,创建绿色园区。树立绿色生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推行生态设计,开发绿色产品,提升产品节能环保低碳水平。增强上下游企业共同践行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社会责任,鼓励和引导产业链龙头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
几点启示:强化“三力”,为工业绿色转型发展鼓实劲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不论是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还是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共同的指向都是为了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尽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伟大成就,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仍然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从镇江近年来的实践看,必须进一步强化“三力”,为工业绿色转型发展鼓实劲。
应强化绿色发展的定力。绿色发展是改善整个人类生存环境的千年大计,更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国策。同时,绿色转型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面临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需要牺牲局部的利益,付出眼前的代价。如企业为了绿色发展,必须增加投入,导致成本上升,短期竞争力下降;地区为了绿色发展,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关停部分高能耗、高排放企业,可能影响区域经济总量。但“风物长宜放眼量”,长期来看,绿色转型是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不仅能够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能够提升经济发展的内在质量。因此我们必须强化绿色定力,不因绿色转型的艰难而畏惧,不因一时的经济波动而动摇,始终不忘绿色发展的初心,一以贯之地推进工业绿色转型发展。任爾东南西北风,咬定绿色不放松。
应强化精细落实的行动力。一打纲领比不上一个实际行动。推动绿色转型,不能仅仅停留在方案和计划上,必须强化精细落实的行动力。说了的就要做,定下的就要干。要组织工业绿色转型的攻坚战,重点围绕新兴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低碳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循环化和绿色转型智能化等方面,攻坚克难。既要从区域发展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等大处着眼,构建有利于实现“双碳”目标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生产、消费结构,又要从企业、车间、工序、设备等细节入手,组织实施一大批降低碳排放、实现碳中和的具体项目。真刀真枪谋绿色,不等不拖促转型,以涓涓细流汇成“降碳”的大江大河。
应强化综合施策的推动力。实现工业绿色转型发展和“双碳”目标,必须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两个作用”,加强政府引导,强化综合施策的推动力。如严格坚持绿色标准,铁腕治污,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通过税收、信贷、财政补贴等措施激励企业绿色转型,通过保险、再就业、安置补贴、债务重组、清算等举措解决转型企业的现实问题。推动发展绿色金融,完善碳排放、节能量、排污权等交易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发现和提升绿色资产的价值。要研究信贷政策如何与产业政策配套,为工业绿色转型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要强化综合性的绿色监管,建立跨部门的绿色监管执法机制;同时在健全绿色法律法规、绿色标准体系等方面予以推进。更重要的是必须进一步增强企业的主体意识,推行企业绿色社会责任报告制度,让绿色真正成为一种令人向往的时尚,一种深入人心的文化。
(作者系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