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水三千,成就万物生长的未来“雨林”

2022-03-30 21:56楼玮玥
杭州 2022年5期
关键词:西站城西雨林

楼玮玥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柴米油盐,衣食住行,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日常,却连接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关系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如何让百姓安居乐业,也一直是城市管理者思考的重要课题。如今,作为科创产业集聚地的城西科创大走廊,正聚力奋发,迈进步伐,重新定义社区、交通、生态治理等区域建设,为定居在这里的新主人们建造一座未来美好家园。

重塑“附近”

——未来社区的变革之路

2019年,在一档名为《十三邀》的视频访谈节目中,学者项飚所提出的“附近的消失”这一概念击中无数漂泊于一二线城市青年群体的内心痛点。数字科技掀起的时代洪流,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向前,却也让胡同文化、邻里社交在一定程度上消亡于手机屏幕里触手可及的信息茧房中。未来城市需要什么样的“附近”?这是许多人心中迷惑许久的疑问。

在似乎浩瀚无边界的大型城市里,社区便是最直接的“附近”。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当下,社区仍承担着文化融合、提升市民凝聚力和幸福感的重要职责。2019年3月,浙江省政府发布《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首次提出“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价值导向,以和睦共治、绿色集约、智慧共享为基本内涵,构建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低碳、服务和治理等九大场景”的“139”未来社区顶层设计概念。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发展“十四五”规划》的设定下,城西科创大走廊未来社区将成为具有归属感、舒适感、未来感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

“城西科创大走廊是一个非常年轻,具备未来社区发展基础条件的区域。”浙江省发展规划院基础设施研究所所长柴贤龙曾经这样评价。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主任李玲认为,城西科创大走廊未来社区建设有四个关键词,即数字、生态、文化和人本。“数字经济是大走廊的根脉,生态环境是大走廊的底色,文化是大走廊的基因,人本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我们要通过建设一流环境,引进一流人才,让创新人才在山水间工作,在工作中创新,最终形成‘人城创产景’深度融合的未来城市发展格局。”

如何实现打造集数字、生态、文化和人本为一体的未来社区这一目标?《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全域未来社区建设中长期规划》明确提出,基于年轻的群体定位,整个大走廊的全域未来打造,将根据“341”结构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推进建设。第一层次中,依托之江实验室、西湖实验室、良渚实验室、湖畔实验室等科创平台,通过培育南湖畔社区等3个社区打造领先型未来社区;第二层次中,依靠建设杭州西站、云谷小镇等,打造云谷、云门、杭腾、“硬科技”产业4个社区,探索托育服务、共享书房等,使其成为示范型未来社区;最终,通过复制前期典型案例,推广打造100个集科创、轨道、湿地湖链、共享客厅为一体的多元个性基本型未来社区。换句话说,未来的社区将最终达到“5分钟见蓝绿、5分钟进邻里客厅、5~10分钟见托育、5分钟进创新交往空间、5分钟见黑科技互动体验装置”的个性指标。

与传统社区相比,未来社区有六个方面的独特内涵:24小时全生活链,绿意盎然和谐共生,构建智慧互联数字孪生社区,TOD布局绿色低碳无疫社区,打造浙江版“硅谷车库创业文化”,有效推进社区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升。2021年,城西科创大走廊全域未来社区中长期规划通过省级层面审查备案,3个区级层面建设方案制定完成,葛巷、西湖大学、南滕等13个未来社区项目已实现开工建设。

搭建“桥梁”

——交通枢纽的创新之路

交通是城市的核心基础平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产业体系的发展、生产要素的流动、人们生活的便利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为使城西科创大走廊成为宜居宜业、产城融合的现代化国际化绿色化科创新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在区域内打造长三角重要枢纽,在织密轨道交通网络的同时,优化“四纵三横”高快速路网,并完善城市道路路网,实现“15分钟进入高速网、30分钟到达杭州主城区中心、1小时通达杭州东站和萧山国际机场两大门户”的最终目标。

作为城西科创大走廊综合交通体系的核心,杭州西站枢纽是“轨道上的长三角”重要节点工程,也是服务保障2022年杭州亚运会的重要交通配套工程。在状似云朵的西站枢纽,旅客可在铁路、地铁、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间实现便捷换乘。综合交通设施层、城市服务设施层、高铁出站层进站层等地上地下结合的“站城一体”TOD式枢纽,颠覆人们对传统高铁站的认知。“西站交通枢纽是中国火车站的4.0版,东边是良睦路,西边是高架,从远处开始进行交通分流,在更大范围上对交通进行疏解。”领衔西站枢纽设计的建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泰宁先生对西站枢纽设计进行解构阐释。而在筑境设计(杭州)副总建筑师、杭州西站项目设计团队成员严彦舟看来,西站枢纽不仅是一座车站,更是一个充满场所精神的生活区域,是一个城市出行的目的地、會客厅。

临近亚运,这个浙江省政府和国铁集团实现“路地合作”的全国首个新建高铁站的雨棚上盖商业开发项目在短短半年的时间内于2022年3月几近完工,西站枢纽正以新的面目和包容的姿态等待和迎接着对它充满好奇的人们的到来。

有了核心枢纽,配套设施的建设也显得至关重要。在西站枢纽的建设基础上,还将引入湖杭高铁、杭温高铁等多条铁路线,形成十字形铁路通道;与此同时,“专线+快线+普线”轨道交通布局的优化、地铁三期和地铁四期项目建设的加快,也将为大走廊织密一张紧实的轨道交通网络。

轨道交通建设后,公路交通该如何进一步疏解人流压力?通过完善提升紫金港快速路、绕城高速等快速交通通道,大走廊将优化形成“四纵三横”的高快速路网体系;良祥路、云洪路、荆长大道北延等区域主干道路工程的加快,也将使跨区“毛细血管”更为畅通。

养护“山水”

——生态环境的连通之路

2021年10月,在杭州未来科技城CBD核心区块,一条智慧跑道悄然上线。跑道上,300米左右的间隔,就有1根AI智慧杆,可以识别打卡、记录使用者的奔跑速度、距离和各种运动数据。在附近工作的小姚欣喜地说,不用带手机就能知道自己跑了多少公里,这条跑道让自己真正实现了“轻装上阵”。

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人类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类具有一定功能的网络结构。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由自然、经济和社会三系统所组成的复合系统。城西科创大走廊坐拥青山湖国家森林公园、西溪湿地国家公园、五常湿地等山水景观资源,拥有得天独厚的宜居宜业自然环境。对于这样一块充满希望的富饶之地,什么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区域生态环境?《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发展“十四五”规划》给出了答案。

保护自然生态蓝绿本底、建设湿地湖链景观廊道、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这是构建和谐共生绿色生态网络的城西科创大走廊“十四五”时期发展任务。千百年来,人类依赖地球自然资源提供的各种形态物质养分绘制出属于自己的壮阔文明历史。为了延续祖辈所积累下的功劳伟业,宏观层面,厚植区域生态本底、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空间的占用、落实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是城市治理者们对城西科创大走廊给出的期待;中观层面,湿地湖链生态廊道的构建、南苕溪滨河公园等城市小型生态节点公园的建设以及环青山湖绿道等线性绿道网络的完善,都成为下一步大走廊生态环境发展的工作重点。

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编制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城市设计》提出,以“湿地湖链、创新趣街、共享客厅”三大空间为营造策略,让126公里湿地湖链最美风景路、余杭塘路等在内的40条活力绿街、云创路等地打造的8条片区趣街塑造出城西科创大走廊地区公共空间的核心骨架。

“面对城西这样一个成熟的创新样板地区,我们从城市、管理者、创新人群三个视角出发,梳理出三组最关键的线索。从城市的视角看,城西不缺创新空间品牌而缺系统营造;从管理者的视角看,城西不缺建设行动力而缺共同价值观;从创新人群的视角看,城西不缺园区空间但缺交往空间。因此,我们试图将创新交往空间作为切入点,营造创新的热带雨林,为创新人群和要素的融合互动提供更适合的空间环境。”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上海分院规划师陆容立对《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城市设计》的规划初衷做了具体说明。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写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全域未来社区建设中长期规划》中对城西科创大走廊未来社区的美好憧憬。随着世界將核心竞争力转向了科学技术创新,这片科创“雨林”将在空间环境的规划引领下,塑造出百业待兴的新兴局面。

猜你喜欢
西站城西雨林
婆罗洲的热闹雨林
你知道“水下雨林”吗?
城西九井溪风光
樱花
北京铁路局首开万吨货运专列
雨林游记
虚惊一场
顾城西消失后的第20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