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佳敏
“创造性”已成为劳动教育的时代重音。何为创造性劳动?创造性劳动教育目标是什么?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如何依托课堂进行新时代的创造性劳动教育?笔者以小学道德与法治创造性劳动主题课堂《科技让梦想成真》为例,探究创造性劳动主题课堂教学策略及应用。
一、创造性劳动教育势在必行
当前,随着我国GDP已从世界第二向第一迈进,我们的经济崛起已成了事实。但是没有文明的崛起、经济的崛起也很难持续。我们在道德文明、文化精神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当务之急,我们需要摆脱对他国文明的精神依附,自觉养成强烈的“中国意识”,独立的中国文化品格,并由此俯视世界,去改造本土实践。我们的教育也必然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飞跃变革。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要迫在眉睫。教育者应培养学生充分利用其劳动技能、特别是科学知识,通过技术、知识、思维的创新,创造新的生产条件、方式、劳动成果和社会需求的劳动。“新劳动教育”对于当今社会、对于国家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也从“创造性劳动”“创造性劳动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三个方面赋予了奏响新时代劳动教育丰富的内涵。各大学校大力推行劳动教育。劳動教育的德育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始终是劳动教育的核心功能。但是传统的劳动教育是单纯的劳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干活流汗的过程中,体会劳动价值。劳动教育的内涵只停留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上,其实是具有局限性的。
基于此,创造性劳动能力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让学生了解技术的进步,开发创新思维,培养基础科研能力,体验基础革新的意义等都成了当前劳动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培养创造性能力教学策略初步尝试
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进行劳动教育中,需要做到突破思维定式,构建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知识结构,构建师生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提升课堂教学层次,开展探究性的创新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创新自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笔者以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的《科技让梦想成真》为例进行了尝试并反思。
(一)教材分析
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的《科技让梦想成真》,属于生产性劳动中的创造性劳动范畴。本课时是第四单元的第一课《科技发展造福人类》的第三课时。《科技发展造福人类》有三个话题,第一个话题侧重讲述“科学家、航海家、生物学家对世界最早的探索,使学生明白科技使人类认识自然、认识世界。”第二个话题侧重科技发展的进程和作用,让学生知道三次工业革命对社会文明和进步的作用。第三个话题“科技让梦想成真”,侧重聚焦梦想,引导学生认识科技的进步和发展除了离不开科学精神,还需要梦想,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素养。本堂课是围绕第三个话题“科技让梦想成真”。在劳动教育高段目标定位的指引下,笔者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人类对飞行的探索,了解我国的航天发展史。2.能力目标:通过展示图片、讲述故事、播放视频等方式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的探索精神。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步产生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有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精神,激发学生为实现梦想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基础和核心,想要让教学更好地实现对于学生的观念教育和思想引导,教室就需要认识到教材内容是环环相扣的,想要让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形成体系循序渐进,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效益和影响,教师就需要立足于教学内容根据教育内容,以及学生的确定特点和未来的发展需求对教育目标作出有效的优化和调整,将目标从传统的知识做出相应的延伸和拓宽,引入相应的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以知识能力为整体,构成三位一体的新型教育目标,实现对于学生更加综合全面的教育和引导。
(二)学情分析
学习前,笔者通过谈话、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到上课班级的学生大部分参与过科技活动,有一定体验经历。而且通过前两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能够充分感受到科技成果特别是信息技术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但是教材中世界及中国探索飞天历史,以及航天科技成就这些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加之本课的知识深度和广度对于六年级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始终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和核心,是教育工作落实过程当中的主体,教师一切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目标的优化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当以学生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让教育活动在实践展开的过程当中可以有效地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教师就需要对学生展开深入的分析。因为每一个学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个人的成长经历个人的兴趣爱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学生在面对同样的教育活动时往往会有不同的感悟和不同的观念认识。因此,教师在实践教学展开前需要多重考量的问题,通过对学情的有效分析让教育活动在实践开展的过程当中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进一步提高,实现因材施教,进而更好地作用于学生的主观观念,对学生的观点看法和态度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培育。
(三)教学活动
活动一:科技活动回望
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是课堂导入。小学生容易在课堂中分散注意力,因此,一个成功的课堂导入部分能够更好地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快速进入课堂中。对此,笔者在课堂导入环节采用播放本班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照片流视频,让学生讲一讲自己引以为傲的科技小作品。按照本课常规的上法,运用科技知识或者梦想的导入容易让学生产生乏味厌倦的心理,不利于后续课堂环节的进行。引入学生日常生活中参与的科技活动和科技发明,找到即符合教学主题又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让学生敞开心扉。
活动二:世人的飞天梦
笔者以“飞天史”为线索,通过播放人类探索飞天历程的视频,让学生梳理成功飞天的开拓者事迹。相机出示时间轴,然后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启发学生感悟探索历程的艰辛、科技的发展使得人类接近梦想等道理。紧接着罗列视频中失败的案例,聚焦其中的一项“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在学生的惊吁唉叹声中,提出思辨性问题“人类探索飞天的历程漫长充满艰险,飞天梦想还需要继续探索下去吗?”学生的思路逐渐开阔,明白了坚持不懈、自主创新等科学价值,意识到科技和梦想的辩证关系。
活动三:中国的航天梦
活动伊始,笔者创设了一个大情境,中国航天科技博物馆正在招募小小宣讲员。设置了三个展厅,分别是“中国航天发展史展厅”“中国航天人物展厅”以及“航天技术应用展厅。”第一、二个展厅,笔者设置了小组合作:学生课前收集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用不同的形式上台展示航天发展史和航天人物。有的小组采用图文演说的形式,有的小组采用“朗读者”的形式,还有的小组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小组互相补充。在孩子课堂资源生成的基础上,笔者进行追问“了解了我国航天发展史,你有什么感受?”从而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在学生说完航天人物故事以后,追问“人物身上什么样的品质打动了你?”带领学生挖掘航天人物背后的精神——艰苦奋斗、自主创新、甘于奉献、热爱祖国。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三个展厅,采用科技辅助课堂教学,把航天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知识设计到了希沃游戏中。把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并且通过对游戏答案的反刍,感悟到航天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广泛。接着从面到点,聚焦北斗卫星,播放北斗卫星在抗疫中发挥的重大意义,孩子对于航天技术应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活动四:我的科技梦
朱小蔓教授指出道德教育应当关注学生作为主体的道德生活实践,学生不仅是道德教育的主体,同时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学生的经验是开放性的。因此,体验式教学其实是回归本位。道德与治的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给予学生实践、生活、未来的指导。因此,本堂课的最后一个活动设计就是从国家回归到个人,让学生畅想2035,运用什么样的科技,实现什么样的梦想。用现实照应梦想,一个个小小的科技梦汇聚成大大的中国梦,肯定学生的梦想,寄予深厚的期望,激励学生实现梦想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
(四)教学策略
1.思辨化学习,体悟“新劳动”精神
众所周知,劳动精神内涵广阔、概念模糊,如果教师一味和学生空谈,得到的效果肯定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笔者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辨,在思辨中自主感悟创造性劳动需要“创新”和“奉献”精神。筆者以“飞天史”为线索,通过播放人类探索飞天历程的视频,罗列视频中探索飞天失败的案例,聚焦其中的一项失败尝试——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因其右侧固体火箭助推器(SRB)的O型环密封圈失效,毗邻的外部燃料舱在泄漏出的火焰,在高温烧灼下使结构失效,使高速飞行中的航天飞机在空气阻力的作用下于发射后的第73秒解体。七名宇航员遇难,美国航天局付诸的心血毁于一旦。正当学生沉浸在悲痛之中,笔者顺势提出了一个思辨性问题:“人类探索飞天的历程漫长充满艰险,飞天梦想要继续探索下去吗?”一开始学生各执己见,有的学生说不要继续了,为了一个梦想牺牲宇航员的生命,不值得;有的学生说探索飞天也是宇航员自身的梦想,实现自身梦想的途中总有坎坷,为了心中的梦想死而无憾;还有的学生说探索飞天不仅仅是实现梦想,更是追求科技的进步,实现航天事业。牺牲小我,成就大家……辩到后面,学生的思路逐渐开阔明朗,其意识到科技和梦想的辩证关系,深刻体悟到了艰苦奋斗、自主创新的劳动精神内涵。学生深刻地认识创造性劳动精神的基础上,笔者再适时补充发展航天事业在军事、综合国力等方面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为了科技强国而贡献自己的力量的意识。
2.信息化教学,激发“新劳动”愿望
教学是需要情感支持的,只有当课堂的教学触动了学生的情感,才能真正被学生所理解与接受。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笔者创造了一个大情境——中国航天科技博物馆正在招募小小宣讲员。情境中设置了两个展厅,分别是“中国航天发展史展厅”“中国航天人物展厅”,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课前收集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用不同的形式上台展示航天发展史和航天人物。有的小组采用图文演说的形式,有的小组采用“朗读者”的形式,还有的小组采用讲故事的形式。一段段航天英雄为科技而奋斗的故事,一个个中国航天科技成就回顾的视频,多种媒体资源带领学生深入挖掘航天人物背后的精神——艰苦奋斗、自主创新、甘于奉献、热爱祖国。从而激发学生对于这一类从事创造性劳动的英雄产生了敬畏和崇拜之情,也让部分学生对于未来职业有了具体的目标。既要拥有“仰望星空”的大胆梦想,更要“脚踏实地”走好人生道路,学生对于创造性劳动时要学好科学、用好科学的感悟十分深刻。信息化教学的有效引入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活动展开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活动内容学生特点引入更多的视频资源、音频资源和图片资源。
3.体验化教学,培养“新劳动”品质
体验探究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不仅要从国家回归到个人,而且要从课堂走入生活。学生自身观点被唤醒,自然会在课后自觉地强化研究意识,追求探索精神。因此,笔者布置学生课后进行体验探究,课后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能运用什么样的科技,实现学校“小花圃”种植更优化,进行大胆想象和尝试。课后学生利用空余时间对校园小花圃进行了实地考察,了解花园的布局、植物的种类与特性。有的小组还主动承担起了浇水、锄草、修剪的任务;有的小组提出可以研发雨水收集灌溉装置解决浇水麻烦的问题;有的小组提出花圃里饲养昆虫达到生态自然平衡;还有的小组已经动手操作,研究植物嫁接技术……学生的对这种主题的主动探索与研究,不管是创新思维方式还是创造性解决问题,都是创造性劳动能力的重要品质培养起来的表现。
三、结语
本节课尝试运用以上教学策略进行创造性劳动主题课堂的教学,不但给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找到成长的出口,而且激发了学生思维之灵光、创新之火花、创造之能量。在科技启蒙阶段,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师,应当注重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引领学生成长为兼具科学知识与科学素养的人,为学生的未来积攒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科技强国添砖加瓦。
(吴淑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