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杰 吕华
阅读与写作教学在语文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提升人文素养,树立正确价值观。将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能够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本文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从教材出发,通过师生合力,整合课内的文本资源,优化课堂活动,深入挖掘语文课堂潜能,形成课内生成、课外延展的阅读写作训练的联动效应,为学生提供了适合参与的、简约灵动的阅读与写作的学习方式。
一、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的大背景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为课堂教学注入更多色彩。部编本教材对应着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丰富的阅读素材和实践活动,语文教与学得到极大的提升空间。其中,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发展是语文学科的特色,是学科培育的重中之重。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是适应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对高中教学来说,同样需要考虑如何在教学中增质减负,实现从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的转变。
二、从“手把手”到“放手”——教师作用的思考
顺应教育部对义务教育阶段“双减”的要求,高中语文也需要挖掘潜力,形成减负增益、高效优质的课堂生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内在动力和学科方法。这些变化也激励教师勤于思考,不断研究教材教法,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促进学生发展。
减负后,学生拥有了更充裕的时间进行阅读和练笔。自由阅读是漫无目的、泛泛地读,还是要有更明确的目标?是随便练练笔写写心情,还是借助阅读的积累好好在写作中荡涤思想、锤炼语言?
阅读丰富精神世界,是信息的输入;阅读的最终目的是输出,形成良好的表达能力。因此,在学生的课外学习中,教师的指导意义就显得极为重要。“双减”减掉的是过重负担,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学科上的影响力弱化了,相反,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得到更大程度的凸显。
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在课堂上生成,在教师“手把手”的指导下巩固和发展;学生的课外读写,也需要以课堂的学习经历为依托,运用课堂上所学的方法,并延伸至自己的阅读和写作中去。这是良性循环,学生带着课内所学走向课外,高效筛选阅读资源,活学活用,充分感受积累和创造的快乐。
可见,教师现在的“手把手”是为了未来的“放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课内充分规划、高效实施,教会学生阅读、写作的方法,是为学生的未来能力发展铺路。
三、阅读到写作——课内生成的语文教学实践
落实“双减”政策,教学趋向更健康的发展。课堂需要更简约有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两项语文核心能力。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对课内的文本资源进行充分的阅读,并利用现有素材实现充分的写作训练。整合的目的是提高资料的利用率,做到优质高效。阅读,因为有目的的借鉴,而更加有的放矢;写作,也因为阅读素材丰富,而视野更开阔。这样一个语文实践过程,实现了阅读到写作两个语文素养的培育和提升,也为未来学生的课外阅读写作和语文素养的提升提供了路径。
(一)情感上的感知与共鸣
“读一本好书,就仿佛是和一位高尚的人说话。”中学教材里的文章,字字珠玑,历经岁月仍熠熠生辉。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倾尽心力的作品,记载了他们生命划过的轨迹,为我们做人和为文都提供了借鉴。
《庄子杂篇·渔父》中有言:“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优秀作品真正打动人心的不在于技巧,而在于情感。
许多学生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全文背诵耿耿于怀,因而不喜欢这篇文章,但当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进入王羲之的内心世界,触碰他的心弦,设身处地地感受作家对于人生宇宙、生死悲欢的看法時,学生会发现原来他们那么真实,甚至能够感受到字里行间传递着的温热气息。
跨越时空阻碍,带着学生静下心来品读文章,找寻作者力透纸背的思想,倾听他们通过文字传达的声音,学生也会受到触动和感染,情感变得丰富和深厚起来。这样的学习无声地告诉学生,所谓精彩的文章在于真情动人。
学习《陈情表》,我们感动于祖孙真情;学习《祭十二郎文》,我们感动于叔侄真情;学习《项脊轩志》,我们感动于夫妻真情。要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己的心对话,只有流露真情,才能深深感动别人。我们要抓住这样的文本,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真实体会。
(二)写法上的欣赏与借鉴
高中选修教材《六国论》是一篇议论文写作的范例。文章思维严整,议论切中肯綮,灵活采用事实论证、对比论证、引证法、比喻论证等典型论证方式,在语言风格上别开生面,是语文教材中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议论文是学生在中学阶段需要重点掌握的一种文体,在平时练习的过程中,学生文体知识模糊,往往写得比较随意,中心论点不够突出,事例的记叙占文章的大部分,议论性语言虚弱无力。高考中被称之为“四不像”的作文,在平日训练中很常见。
以《六国论》为例,在学生对议论文的写作有了更直观、更真切的印象之后,可让学生先在自己的议论文里找中心论点、分论点句,判断叙议是否得当、结合是否紧密,是否能够恰当使用其他的论证方法,论证性语言是否逻辑性较强;然后组内同学互评,提出看法;最后学生各自修改,不断加深对写好议论文的认识。这样,我们从典范的议论文作品中看到了规范化写作的要领。学生条分缕析,文章的脉络很好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阅读指导、写作实践,使学生在日后接触议论文的阅读或写作过程中,会联想到苏洵的《六国论》和这节鉴赏指导课。
(三)思维上的感悟和再创造
中学教材上有很多精美的诗歌,含蓄精炼,文字背后给人无尽的联想,带领学生仔细揣摩,在经典阅读中融入自己的理解和创造。教师细心留意,找寻写作训练的切入点,就能激发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促成学生思维的训练。
《苏幕遮》是宋代著名词人周邦彦的代表作品,这是一首画面感很强的诗词,三言两句,那浓得化不开的情感便呈于纸上。反复阅读吟咏中,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活动:
“同学们,诗词所营造的意境的确很美。《苏幕遮》中每个句子浓缩了太多的精彩,就像一片紧压的普洱茶片,需要把它放在水中,看着它舒展、再舒展,最后泡成一盏香气悠然、色泽淳美的好茶。每个同学对这首词都有体会,那么就请你把流淌在心中的优美感觉外化一下,用现代汉语把浓缩的经典好词演绎得同样可圈可点,写成你自己的《苏幕遮》。”
经过铺垫,此时学生脑海中的确有一幅画面,有自己独特的感知和体会,有想要吐露情感的欲望。课上半小时,大多数学生都完成了500字左右的写作练习。而且不少学生的文章质量很高,他们把诗词改写成散文,用优美的现代汉语演绎诗词的美好,还加入了自己合理的联想,在诗外又生新意。读到这样有创意的作品,师生都感受到了幸福。
以上这些教与学活动,都是顺应着教材的走向,简约灵动地进行设计,阅读依据文本合理发散,写作训练长短相宜,学生乐于参与,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也使他们对阅读和写作充满信心,不再畏难。
其实每个学生手里都有一只神奇的“马良神笔”。教师读、写结合的训练设计,会让学生记住美好的中学语文课。从“手把手”到“放手”,这支“马良神笔”是送给学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礼物。
(左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