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权
摘 要:在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持续加快之际,农业供给侧改革工作也在深入展开,为了保证草牧业能够良好地发展,必须提升玉米的产量、品质。因此,广大农民必须要寻找可行途径来确保目标顺利达成。从当下饲料加工、畜牧养殖现状来看,对玉米的需求量持续增加,而且对玉米品质要求提高,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应对玉米种植展开深入研究,依据气候特点、土壤条件等确定玉米种植密度,保证土地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提高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文章结合笔者工作经验,概述了我国玉米种植的基本情况,分析了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指出了产生上述影响的具体原因,提出了提升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举措,包括科学确定玉米种植密度、合理应用品种特征、合理播种、做好田间管理工作、提升玉米种植的现代化水平和病虫害防治等,为今后更好地进行玉米种植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玉米种植密度;产量;品质;影响
文章编号:1005-2690(2022)03-0124-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A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口数量大幅增加,因而在工业原料、粮食作物等方面的实际需求明显加大。在各类粮食作物中,玉米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除了要满足其产量需求以外,同时要提高品质,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在种植玉米时必须要合理控制种植密度,达成玉米高产优质的目标。除此以外,选种、播种、病虫害防治等也是不可忽视的,以确保玉米健康生长。
1 我国玉米种植情况概述
在各类农作物中,玉米产量较高,从专业机构的统计数据来看,全球的玉米种植面积位居第三,与小麦、水稻相比较低。玉米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对其进行加工能够为人们提供各种各样的食品,还可作为饲料使用,在医疗、新能源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玉米为一年生植物,而且雌雄同株,与其他作物相比,植株明显较大,其茎秆较为粗壮。另外,玉米遗传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变异也较为常见,因而其品种更加丰富。从我国现状来看,经济社会前行脚步持续加快,对玉米实际需求也明显增加,尤其是质量、品种成为了关注重点,这就要求广大农户对市场需求有清晰的认知,并根据市场变化改变种植方式。
农户要了解市场实际需要,在此基础上选择可行的创新措施,以增加玉米产量、质量。对玉米种植的实际情况分析可知,种植密度、产量质量之间的关联性非常紧密。从我国当下的玉米种植现状来看,种植密度会对玉米长势、最终产量等产生直接影响。如果种植密度过大,玉米生长必然会受到直接影响,比如玉米对通风、光照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肥料供应出现问题,就会导致产量降低、品质达不到要求。如果种植密度太小,会对玉米质量产生影响,土壤也难以得到充分利用[1]。因而在玉米种植的过程中,必须要确保各项准备工作做到位,全面考虑相关因素,保证种植密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要依据光照、土壤、品种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控制种植密度,确保行距、间距的科学性,保证玉米产量增加、玉米质量提升。
除此以外,种植密度还会对玉米营养成分产生影响,因而在对种植密度进行设计的过程中,玉米用途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从国家层面来说,玉米种植能直接影响现行的粮食战略,因此政府职能部门必须要履行好自身职责。
2 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玉米种植密度过大、过小都会对产量产生负面影响,适当的种植密度有利于玉米增产增收,也有利于提高玉米的整体品质,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2.1 玉米不同的种植密度对于产量的影响
2.1.1 種植密度小对于产量的影响
在玉米种植时,如果种植密度过小,会促进单株生长,然而整体产量会受到影响。种植密度合理,单株玉米在光照方面的需求能够得到切实满足,茎秆生长更为理想,如此一来,养分输送就更为顺利,单株玉米的营养实际需求就能得到满足,单株产量就会得到提高[2]。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种植密度太小,所以单位面积内的玉米穗数大幅减少,导致整体产量降低。
2.1.2 种植密度大对于产量的影响
在增大种植密度后,玉米叶面积也会增加,这样一来光合作用会有明显提升,整体产量也能得到保证。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穗粒数较多,所以穗粒重量难以达到要求,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单株生长所处环境具有一定的竞争性。
众所周知,单株品质、整体产量之间难以保持绝对平衡,因而要合理设置种植密度,这样一来可使玉米整体产量大幅增加。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种植密度过大,会降低产量。
2.1.3 种植密度适宜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从玉米生长的角度来说,种植密度不可忽视,确保种植密度处于最佳状态可使光合作用更加充分,植株所需养分得到满足,玉米可以健康生长,整体产量会得到明显提升,穗粒重量会达到要求。需要注意的是,应合理设置种植密度,可使植株在生长过程中避免光照不足、营养短缺,相关人员必须要重视科学规划种植密度。
2.2 玉米不用的种植密度对品质的影响
在评价玉米品质时,需要注意蛋白质、脂肪、淀粉的实际含量。具体来说,玉米种植密度发生变化时,蛋白质含量必然会受到影响,尤其进入灌浆中期后呈反比例关系,但籽粒已经成熟,并不存在明显的关联性[3]。脂肪含量对玉米种植密度产生的实际影响较大,在灌浆中后期呈正比例关系。成熟后为线性关系,起先较高,继而逐渐降低。当种植密度过大时,脂肪含量必然会受到影响,营养成分也达不到预期。淀粉含量对种植密度的影响较为明显,如果种植密度较大,淀粉含量会降低,呈现线性关系,由低变高。由以上表述可知,种植密度对玉米品质产生的实际影响较大,所以在种植的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控制种植密度,保证玉米品质有明显提升。
2.3 影响原因
在玉米种植的过程中,要对生长机理、环境需求等因素有清晰的认知,当加大种植密度后,光照、透风必然会受到影响,从而使得玉米产量、品质达不到预期[4]。如果种植密度太大,透光性会受到影响,玉米单株光合作用达不到预期,使得生长环境质量较差。如果玉米种植密度太小,虽然光合作用能够得到增加,但是无法充分利用土地、水肥资源,使得农民经济收益降低。另外,如果种植密度偏低,透光、通风等性能会受到影响;种植密度偏高,水肥供应无法得到满足,使得蛋白质、脂肪、淀粉的实际含量会受到极大影响,玉米品质自然就达不到标准要求。
3 提升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举措
根据上述分析内容及工作实践可知,要想有效提升玉米产量和品质,应从科学制定玉米种植密度、合理选择品种特征、合理播种、田间管理、提升玉米种植的现代化水平、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入手进行优化,详情如下。
3.1 合理确定玉米种植密度
在确定玉米种植密度时,需要关注的因素较多,如生态条件、玉米品种、种植形式等[5]。众所周知,玉米品种存在差异,在耐密性方面有明显不同,紧凑型杂交种耐密性较强,当密度增加时,产量依然保持稳定状态,因而在种植时可适当加大种植密度;而平展型杂交种耐密性较弱,当密度增加时,产量会减少。比如,特早熟品种有着自身的特点,其生育期非常短,单株矮小,千粒重不高,在确定其种植密度时,如果距离其他生态区较近,产量必然会受到影响。因而在种植时要适当增加种植密度,以保证玉米高产。
另外,种植紧凑型品种需要加大种植密度,种植平展型品种要采用稀植方式。种植高秆大穗品种应对单株营养面积予以重视,可消除倒伏,此时采用稀植方式最为合适,可提升实际产量。众所周知,适宜的灌溉量能够保证土壤足够的肥力,采用密植方式能充分发挥水肥优势,成穗数可得到保证,提升产量。旱地则不同,供水较差,肥力明显不足,所以要降低种植密度,使产量达到预期。需要注意的是,旱地的部分地块能够提供较高肥力,可适当增加这些地方的留苗率。选择种植形式时,可采取宽窄行方式,通风、透光性能更好,与等行距种植相比,种植密度会明显增加,可实现增产。农户要对种植条件有清晰的认知,在此基础上确定种植密度,提高叶面系数,充分利用光能,提升玉米品质[6]。如果种植密度过大,叶面系数会明显增加,这样一来植物吸收光量会呈现停滞的状态,有机物产量达不到预期,导致玉米品质降低。
3.2 合理应用品种特征
从玉米种植的实际情况来看,选择的品种不同,产量也有明显区别。如果栽种紧凑型杂交玉米,可适当增加种植密度,以保证玉米产量;如果栽种平展型杂交玉米,种植密度过小,产量会受到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平展型玉米进入中晚期后植株较高、叶片宽阔,因而要严格控制种植密度,种植密度为3 000~5 000株/667 m2,可提高光能利用率。早熟型玉米叶片较为紧凑,应适当加大种植密度,种植密度为4 000~5 000株/667 m2,切实提升玉米产量。中间型玉米应将种植密度控制在3 500~4 000株/667 m2,以确保整体产量达到预期。
3.3 合理播种
玉米种植密度会直接影响产量、品质,影响因素较多,比如天气、地质等,所以要依据实际情况来合理选择种植密度,可顺利达成高产优质的目标[7]。如果种植密度太大,籽粒含有的营养成分就得不到保证;如果密度太小,土壤、水肥资源难以充分利用,玉米产量就会降低。农户在种植玉米时要严格控制种植密度,种植密度为6万~7万株/hm2。除此以外,要将地表温度作为依据,确定播种具体时间,确保播种深度最为合适,使出苗质量达到要求,土壤养分得到充分利用,避免出现大小苗的现象。
3.4 田间管理
3.4.1 苗期管理
在苗期管理時,各项工作必须要有序进行,使玉米根系发育更为健康,能够顺利实现后期保质、保产。具体来说,拔节前要展开苗间管理,切实做到破土防旱、中耕除草、浇水追肥,保证根系发育、上部生长得到有效控制,顺利达成优质高产目标[8]。
苗期管理在整个田间管理工作中占有重要位置,苗期管理直接影响后期玉米植株生长的质量以及产量,高质量的苗间管理工作可以有效提升玉米植株整体根系的生长质量,进而为后期更快生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3.4.2 穗期管理
从玉米生长的角度来说,穗期管理不可忽视,此时要加强田间管理,以满足水肥的实际需要,提升玉米的产量、品质。农户要做好灌溉工作,抽穗前期要充分灌溉,可增强玉米根系的呼吸能力,如果玉米倒伏问题能够顺利解决,可使玉米植株健康生长。
穗期管理的重点是控制灌溉量,避免水分影响抽穗量和品质,水分过多会影响到根系呼吸,抑制玉米的抽穗情况,控制好灌溉量可以保证穗期玉米高质量生长发育。
3.4.3 花期管理
为使得玉米产量能够达到预期,要做好花期管理工作,此时要加强田间管理,顺利实现授粉、灌浆等工作,解决玉米早衰问题。尤其地区环境呈现特殊性,如果土壤过于干旱,要选择及时补水,改善土壤性能。有些地区年均降水量较大,此时要做好排水工作,缓解玉米生长压力。花期阶段做好补肥工作,延长玉米植株寿命,增加玉米籽粒营养,这样一来,玉米颗粒就会更加饱满,品质也会明显提高。在此基础上要严格控制补肥量,如果长势不理想,适当加大补肥量;如果长势较好应立即停止,以避免茎叶枯竭。在花期管理过程中,人工去雄不可忽视,农户要切实了解玉米生长的实际状况,做好撒粉工作,留强去弱、隔行去雄,可以增加玉米产量[9]。
在生长后期,有些地区会发生土壤板结,此时要选择合适的中耕方案,使土壤中的养分能够快速分解,避免玉米早衰,以提升玉米的产量、品质。
3.5 提升玉米种植的现代化水平
信息技术发展速度较快,其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玉米种植的角度来说,若想大幅提升玉米的产量、品质,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于农户来说,通过信息技术可转变传统种植模式,切实达成现代化种植。
在玉米种植时,如果采用人工种植方式,对玉米的产量、品质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从当下的实际情况来看,要严格控制玉米种植密度,同时要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中,寻找到更为可行的种植方式,并引入成熟的种植经验,使得耕作模式真正实现创新,使玉米种植能够可持续发展,提高玉米的产量、品质。
3.6 病虫害防治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要重视选种、播种,同时要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在病虫害防治时,应从季节特点出发,了解病虫害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防治方法。比如,越冬前期可选用低残留农药防治螟虫,也可采用生物方法来实现防治的目的[10]。
播种前要对土壤進行翻耕,可降低大斑病的发生概率。如果已经发生大斑病,要焚烧病叶、病株,避免其他植株感染,切实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提高玉米产量、品质。
4 结束语
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可从种植密度入手,需要相关研究人员开展具体的试验来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此调整玉米种植密度并达到高产优质的目标。在具体的种植作业中,农户及管理人员要重视玉米选种、播种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从多方面入手提高玉米产量及品质,满足人们对粮食需求和工业原料需要。
参考文献:
[1]罗永礼.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湖北农机化,2020(17):19-20.
[2]蒋艳伟.分析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现代园艺,2020,43(12):37-38.
[3]丁锐.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种子科技,2020,38(11):22-23.
[4]贾莉.探讨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种子科技,2020,38(5):97,99.
[5]张丽萍.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农家参谋,2020(1):74.
[6]白润标,罗永忠.探究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种子科技,2019,37(6):11.
[7]乔慧芳.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农业与技术,2018,38(21):117-118.
[8]杨金福.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农业与技术,2018,38(2):104.
[9]李志.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农业与技术,2017,37(1):84-85.
[10]张亚炜.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1(11):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