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钊
本文主要立足于传统手工艺代表性元素之一的民间剪纸的艺术价值以及建筑环境设计的现代社会需求,将民间剪纸艺术元素应用到空间环境构思和设计主题中,探析在现代建筑环境中如何融入应用民间传统文化的问题。尤其是以民间剪纸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所蕴含的艺术造型方式、审美理念和表达形式等元素在当前现代建筑环境设计中的创新运用,使现代建筑空间环境中组景内容得到更为丰富的拓展,日后在现代建筑环境设计中也许可以作为一种模式与(或)途径供其他民间艺术形式参考。
传统手工艺;民间剪纸;现代建筑环境
“剪纸,又叫‘刻纸’,是一种以纸为加工对象,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进行创作的艺术。[1]”中国艺术特色最鲜明、日常生活最常见的民间艺术之一的民间剪纸技艺,是以众多辛勤劳作在田间地头的中国劳动人民为主体创造的一种极富生命力的艺术,是广大民众能够最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艺术表达形式。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最明显的地域性、最强烈的造型特征。“剪刀之下无虚物,落剪便是祥与福[2]。”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实践中,剪纸为中华民族凝结了一种独特的美学意识和特有的东方审美观念。
伴随着时代发展,现代建筑以不同的设计思想、表现手法在中国各个城市中拔地而起。现代建筑是工业化的产物,倡导积极地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使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在建筑设计中发挥出来,倡导放手去创造出新的建筑风格,摆脱过时建筑样式的束缚,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基于以上三种特性,提取传统手工艺中的中国元素赋予现代建筑新的文化内涵就尤为必要。在建筑的装饰、花纹、色彩和样式等要素里,长期的生产生活方式将各族人民的心愿、信仰和审美观念及自己所最喜爱、最希望的东西,通过现实或象征的手法反映出来,民间剪纸是重要的一环。
建筑环境本身作为民间剪纸“信仰场”的主要载体包含着民间大众的审美心理、美学语言、人文愿景,民间剪纸艺术就是在这种特有的“场所”下产生的观念艺术。民间剪纸的情感性、艺术性和独特性与中国现代建筑的属性相吻合。民间剪纸艺术所具有的鲜明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韵味,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与文化的积淀中逐渐显现出来。民间剪纸艺术所具有文化和其独特的表达形式,符合现代建筑空间环境设计里中国文化的需求,因此把以民间剪纸为代表的手工艺元素合理地应用到现代建筑环境中这一概念,成为多个学科领域综合探究的问题。同时分析传统手工艺在现代建筑环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手工艺和现代建筑的发展具有多重且普遍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地域文化与现代建筑形式相结合,国内的一部分学者对探究民间剪纸与现代建筑环境之间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把传统剪纸元素跟现代设计相融合,体现了极大的包容性,能够使其更好地融入建筑环境中。从传统层面的艺术形式中寻找到现代设计的艺术形式、语言符号和思维上传承与突破,这些探索无论在理论层面或是实践层面都给予了我们一定的借鉴意义。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陈青教授《剪变——乡土剪纸的都市再生》[3]、《宗教的救赎和文化的复兴——柳宗悦与张道一民艺思想比较研究》[4]等,研究重点围绕“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都市再生”相关问题,主张关注传统与现代的争斗,也正是继承与创新的动力所在,剪纸之变是其于都市中“再生”的路径之一。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松教授《作为文化多样性符号的中国民间剪纸——兼论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文化和国家意识》[5]中,把剪纸当作文化符号,在全球化和国家意识的背景中进行讨论。
湖北民族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金晖《剪纸艺术:从传统到当代语境》[6]提出,剪纸艺术在古代的主要用于民俗,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潮流中,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在时空的形态上,新的想法和思维方式改变了剪纸艺术的个性表现,构成了具有当代语言环境的剪纸艺术作品。剪纸艺术主要表现在社会化向艺术化的转型和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化,是结合全球化的背景与本土艺术融合所产生的在当代语境下的剪纸艺术,也是当代艺术与民族本土艺术之间所形成的互动关系。
湖北理工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饶秀光的《剪纸的现代化演变》[7],从文化批评的角度对剪纸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符号化予以反思与总结,深刻表达了剪纸作为文化符号的意义,剪纸作为传统文化符号不断加以转换融入现代语境中。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戚序教授的《剪纸艺术的启示》,在装饰、功用、造型这三方面表现了在剪纸艺术中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结构上、功能上和形式上建筑和表皮得到彻底的解放是源于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出现。传统界面渐渐的消除是因为人们对建筑的需求不仅仅是功能性和装饰性满足于其自身,空间的相互渗透与消解和建筑表皮造型抽象不规则。建筑表皮丰富了表皮艺术形态的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这些都源于剪纸造型要素运用。建筑表皮作为一种介质形式使剪纸传承了传统艺术的文化性要素并将其发扬。
中国地质大学白晗夏副教授在《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风格特征及成因》[8]中把外形作为研究剪纸艺术的切入点,全面地分析了与剪纸相关的民俗生活、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民间创作者等因素。
内蒙古师范大学工艺美术学院闫静莉老师撰写的《剪纸的造型语言与意象文化对当代设计的启示》[9]中对剪纸艺术的创作思路、构图方式、造型语言、创作题材、和审美特征等作了深刻地研究和分析,通过应用实例进行辅助分析,提出想要能够达到一个新的阶段,获得突飞猛进地发展,使本土文化契合现代的设计理念,设计师应该在设计方法上积极踊跃地去寻找全新的方式。
顾晓玲老师在《剪纸与设计》[10]一文把剪纸与设计的关系通过多个方面阐述出来。近年来在平面设计、动画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设计等设计的各个领域运用越来越多的剪纸元素。文章从剪纸元素再到通过建筑表皮空间造型要素的转译及其关系进行分析,展开论述的空间手法有镂空、拉伸、折叠等。在无限线的二维空间和建筑表皮的延展性上建立联系。研究建筑表皮从空间造型要素、数字化设计进行艺术构思。要想把剪纸造型要素转译到建筑表皮中,需要对新材料新技术和电脑数字化技术应用进行探究阐述。通过对建筑表皮文化性的民族性、多样性、生态性进行分析建筑表皮在现实中所具有传统内涵展示与在城市环境中的意义。建筑师的艺术构思在建筑表皮空间上的实现随着新技术新科技的应用成为一种可能。建筑自身的功能性和装饰性已经不满足于人们对建筑的需求,曾经的界面在逐渐减小,空间的相互渗透于消解,建筑表皮的造型变得抽象而不规则。
剪纸是由各种设计元素凝聚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要先了解建筑表皮的发展进程、形态构成要素和视觉要素才能在建筑表皮中融入剪纸造型要素。
在《建筑表皮》[11]中克里斯汀·史蒂西从多个方面对建筑表皮进行了阐述,为达到再创造的目的,结合了诸多案例分析通过构成要素和空间组合方式对建筑表皮细致剖析。具有美学特征和象征性的建筑表皮,具有隔热、防风避雨、保护建筑内部等基本使用功能,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吸收和融合了传统文化中的各种艺术形式,是一种融合而来的综合体。
近些年来,许多国外设计师已经开始在当代设计中运用剪纸艺术形式,在现在设计创作中的频繁运用不得不提的是其“镂空”的视觉效果。
2010 年上海世博会中娜塔丽娅·帕希科夫斯卡设计的波兰馆(图1),设计灵感源自波兰的民间剪纸,使得剪纸艺术大放异彩,迎来众多人的欣赏参观。娜塔丽娅·帕希科夫斯卡用现代的设计手法采用抽象的图案覆盖在建筑的外立面上,通过晚上展馆内的彩色灯光透过剪纸图案然后扩散出来,正好与周围的环境融合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图1 2010 上海世博会波兰馆
世博会中另一栋运用剪纸“镂空”特性的是俄罗斯馆(图2)。占地面积达6000 平方米,是规模最大的一类自建馆。展馆由12 个塔楼和“悬浮于空中”的立方体组成,象征着生命之花、太阳以及世界之根。展馆建筑外形既像花朵,又似“生命树”,塔楼由12 个不规则“花瓣”形成,俄罗斯各个民族的装饰特色通过顶部的镂空图案表现出来。夜晚,黑、红、金色代替了塔楼的白金颜色,三种颜色的交相辉映正好象征着俄罗斯传统文化。建筑的“根部”蜿蜒至中央广场的“文明立方”,形成“人”形的标识。位于建筑外部的装饰组件可以进行自由排列,能够形成巨幅的“活动画面”墙。
图2 2010 上海世博会俄罗斯馆
上海世博会位于中国馆内的广东馆(图3),建筑面积有 600 多平方米,采用了具有广东民族特色的骑楼造型。设计师借鉴融入了潮汕剪纸工艺,所采用的剪纸元素土洋结合让广东馆兼有传统和现代之感,呈现出了深厚的广东特色。在制作工艺上吸取潮汕传统剪纸的手法特征,将骑楼外表抽象成简繁结合的精致图案。展馆外立面上部以骑楼建筑的图案为肌理,用金属薄片进行镂空,通过LED 灯光的内部透射,光线从表皮金属间的缝隙渗透出来,形成晶莹剔透的效果,配合不断变幻的光线颜色,创造出独特的“剪纸骑楼”效果,粤风粤韵令人回味。
图3 2010 上海世博会广东馆
建筑体型以谦虚的态度处理的吉林通化科技文化中心,实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共存(图4);建筑体量上得到保留,配上“设白当黑”的设计手法使建筑以山体为轴线与自然结合得相得益彰。设计中“人与空间”的互动是另一关键点,呈现出设计空间的互动视觉美感,给人激情与震撼的感觉。经典的建筑风格被完全折叠,使物体虚实交织在一起,内容穿插完整且极具力度。每个来参观的人都被这种以当地东北民间剪纸为特点镂空而成表现出来的光和影的幻觉的金属外观所吸引。在空间设计中,以人与文化为主题,就像时空隧道的室内坡道移动板的浮动空间,和这种参考空间有些区别的文化,这些空间和文化体验的线索成为表现连接自然,科技和历史。这座建筑是给人以诗的味道,文化体验由自然、热情、发现所传达。
图4 吉林通化科技文化中心
2015 年米兰世博会上意大利展馆以“城市森林”为主题(图5),设计师贝纳德塔·达格利阿布艾从建筑外部延伸到建筑内部,从结构空间和建筑涂层材料中导出一种生命树,以实现模塑与模具之间的自然融合。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树木进行建模:为了节省能源降低消耗使外部的空气自由流通能够产生自然风,树的根部也就是底层架起的部分采用了镂空,树枝是部分几何纹理交织而成的网状表皮,构思为石化森林形象。这棵柔美线条的“生命之树”真正做到了会呼吸的表皮,能够净化空气的特殊水泥可以通过直接的太阳辐射转化为惰性盐,用于净化建筑物周围的环境,空心外壳允许太阳进入下一个光伏玻璃并将太阳能转化为室内能源。
图5 2015 米兰世博会意大利馆
由雅克·赫尔佐格、艾未未、德梅隆和李兴刚设计的北京奥运会主会场(“鸟巢”)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以南(图6)。正是这种形式孕育了“巢”,孕育了生命的摇篮,孕育了人类对未来的希望。设计师们直接将结构暴露在室外,从而自然形成了建筑的外观。不同的结构元素相互支撑,形成一个网格,类似于一个由树枝编织而成的巢,有一层透明的薄膜,上面覆盖着灰色的金属矿物网,其中有一个红碗状的平台。在这里,现代最先进的钢结构设计完美地融入了民间剪纸线条的表现手法、陶瓷的纹路、红色的灿烂与热烈。由巨型网络结构连接的整个建筑物中,设计了一个完整的碗形平台,没有任何保护,在内部没有设计一根立柱,就像一个巨大的容器,将不可思议的戏剧性和无与伦比的震撼力赋予体育场。
图6 国家体育场(鸟巢)
与主会场鸟巢镂空式框架结构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大兴国际机场(图7),天才设计师扎哈·哈迪德用威严动人的姿态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以“地分天合”为设计法则,体量震撼惊人。采用五指廊构型的航站楼,贯穿其中心顶部的网状天窗(图8),是一个非常实用和极富想象力的设计,它将剪纸的顶棚花与现代建筑进行了巧妙地应用。主持施工建设工程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运用参数化设计,在复杂的外表皮的细化设计过程中,从结构到表皮再到机电,从设计到施工,全部都是通过电脑模拟出的三维模型对接的。就航站楼整个钢结构的屋面系统来说,结构之美与建筑之美已然合二为一。
图7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内景
图8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外景
民间剪纸艺术所涵盖的哲学思想、象征含义等为现代建筑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作用。作为服务于“人”的空间场所,现代建筑环境承担着社会功能的满足,呈现地域特色及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功能。当下现代建筑空间环境,未能将文化本体与建筑载体两者统一的融合,对民间传统文化的应用不足乃至滥用。当下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在对民间剪纸文化内涵的理论基础上,综合民间剪纸和现代建筑环境进行深入研究,提炼出民间剪纸在现代建筑环境的应用精华,找寻民间剪纸艺术语言与传统民居环境的交集。两者的融合研究,是为民间剪纸本土文化在现代建筑环境中传承提供的理论基础。如果理论体系基础都搞不清楚,那么应用将无从谈起。
其次,深入研究本土的民间文化的空间体现,在现代建筑环境空间设计中更好地让民间剪纸的设计语言融入,实践出当下适合时代发展的现代民居环境空间的价值,形成具有本土独特性的建筑空间基本语汇。如做不到体现大众人文关怀,满足当代人的情感认同、生活需求,那么创作出来的现代建筑作品并不具备时代性。
经过历史的检验得以传承到现在的民间剪纸艺术,是一种具有原生态的传统艺术文化,是设计之源。挖掘其文化内涵,提炼出能与现代建筑环境空间融合的本土民间艺术的设计语言,能使民间艺术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再生,并促进现代建筑环境空间艺术的发展进步。民间剪纸凝聚了长久的历史积淀,其富有独特的审美意识和民族风俗信仰,是其能够得到传承与发展的原因。将剪纸艺术应用到现代建筑环境当中具有重要作用,原因归结于在现代建筑环境设计中人们的参与感和空间环境的辨识度已表现乏力。
第一,民间剪纸艺术可以提供丰富的设计素材于现代建筑空间环境设计之中,可以在设计内容形式上增加建筑空间环境的多样性,拓宽建筑环境设计的视野,增加空间环境的感染力,让更丰厚的文化底蕴在现代建筑环境中展现出来。
第二,民间剪纸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民间民俗文化中纯朴生动的代表性元素,在现代建筑环境的设计中加以应用为其提供新的展现载体,能对延续城市文脉,发展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起到积极作用。
第三,以研究民间剪纸文化作为切入点,在现代建筑环境中能够为其他的传统民间手工艺的现代合理应用和民间传统的民俗文化实践其当代“价值”的尝试与突破提供借鉴。
民间剪纸艺术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部分,体现在人们的生活环境之中,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夙愿的介质表达形式。对于不同地区的民俗风貌、人情韵味等文化内涵必须在现代建筑环境空间的研究和应用中反映出来,空间场所才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
将现代建筑环境的营造与地域性民俗文化在设计中融合是因为两者为相辅相成的关系,有着一定的互联性。在“物质”文化层面和“非物质”文化层面提炼挖掘民间剪纸艺术中的设计元素,提出了设计可参考的应用原则,可以解决民间剪纸艺术的表现力不足和应用的程度不够等问题。对民间剪纸艺术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具体应用方法进行探索总结,如何在现代建筑环境空间中通过一个崭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现出来,既满足空间环境设计需要、又能使美观度在环境当中提高、文化涵养在空间中得到加强,促进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想要民间剪纸艺术在现代建筑环境中更有生命力,必须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不断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研发,融入新技术、新材料。通过对民间剪纸技艺与现代建筑环境的一系列创造性的研究,可以对民间艺术中其他元素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注释:
[1]张道一:《中国民间美术辞典》,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年。
[2]韩亮:《陕北民间剪纸艺术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大学美术学院,2016 年。
[3]陈青:《剪变——乡土剪纸艺术的都市再生》,《公共艺术》2012 年第1 期,第44-49 页。
[4]陈青等:《宗教的救赎与文化的复兴——柳宗悦与张道一民艺思想比较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6年第4 期,第104-108 页。
[5]李松:《作为文化多样性符号的中国民间剪纸——兼论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文化和国家意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剪纸国际学术研讨会,2004。
[6]金晖:《剪纸艺术:从传统到当代语境》,《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4 期,第138-140 页。
[7]饶秀光:《剪纸的现代化演变》,《美术大观》2007 年第9 期,第62-63 页。
[8]白晗夏:《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风格特征及成因》,硕士学位论文,中央美术学院,2003 年。
[9]闫静莉:《剪纸的造型语言与意象文化对当代设计的启示》,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年。
[10]戚序等:《剪纸艺术的启示》,《美术界》2008 年第4 期,第68-68 页。
[11]克里斯汀·史蒂西:《建筑表皮》,贾子光等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