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媛婷,韩春俐,林文源,陈 琳,朱陈华,吴 华
宜昌市第二人民医院/三峡大学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湖北宜昌 443002
妊娠期女性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种生理性高凝状态可以减少产后出血,但也增加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复发性流产(RSA)、血栓发生的风险[1]。与育龄期非妊娠女性相比,孕妇静脉血栓栓塞(VTE)发生风险增加了4~5倍,动脉血栓栓塞风险增加了3倍[2]。随着孕妇年龄的增长及孕程的延长,孕妇凝血系统、纤溶系统均发生明显改变[3-5],高龄孕妇更易发生产后出血、VTE,及时检测凝血功能及血小板相关指标对早期预防和治疗产后出血、妊娠期脑卒中、血栓等至关重要[6]。本研究将探讨不同孕期、不同年龄孕妇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本院妇产科收治的孕妇379例为研究对象,年龄24~35岁233 例(适龄组),平均年龄(28.60±0.25)岁;年龄>35岁146例(高龄组),平均年龄(37.50±0.28)岁。适龄组中孕中期孕妇70例(适龄孕中组),平均年龄(29.20±0.48)岁;孕晚期孕妇163例(适龄孕晚组),平均年龄(28.60±0.27)岁。高龄组中孕中期孕妇62例(高龄孕中组),平均年龄(37.2±0.26)岁;孕晚期孕妇84 例(高龄孕晚组),平均年龄(37.5±0.31)岁。另选取同期体检的育龄期非妊娠女性150例为对照组,其中年龄24~35 岁79 例(适龄对照组),平均年龄(29.2±0.72)岁;年龄>35岁71例(高龄对照组),平均年龄(38.2±0.46)岁。
受试者纳入标准:(1)适龄女性定义为年龄24~35岁,高龄女性定义为年龄>35岁;孕中期为孕14~28周,孕晚期为孕29~40周;(2)所有受试者均为单胎,且胎儿发育无异常;(3)肝肾功能正常;(4)知情同意并已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排除标准:(1)服用影响凝血功能及血小板的药物;(2)吸烟、酗酒、吸毒,有内分泌、血液病等基础疾病及其他不良妊娠史、妊娠并发症。除年龄外,各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三峡大学第二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02103)。
1.2 方法 清晨采集受检者空腹静脉血至蓝色(枸橼酸钠9∶1)及紫色(EDTA-K2)真空采血管内,反复颠倒混匀6~8次,采用SYSMEX-1000i全自动五分类血球分析仪(日本)检测紫色采血管中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蓝色采血管以3 000 r/min离心10 min并分离血浆。2 h 内使用ACLTOP500全自动血凝仪(美国),九强生物测定试剂盒以及凝固法测定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中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年龄与孕晚期孕妇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的相关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适龄、高龄孕妇在孕中、晚期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 与适龄对照组相比,适龄孕中组和适龄孕晚组PT、APTT、TT 均缩短,FIB、D-D、FDP 水平均升高(P<0.05);与适龄孕中组相比,适龄孕晚组PT、APTT、TT 均缩短(P<0.05),FIB、D-D、FDP水平均升高(P<0.05)。与高龄对照组相比,高龄孕中组和高龄孕晚组PT、APTT、TT 均缩短,FIB、D-D、FDP水平均升高(P<0.05);与高龄孕中组相比,高龄孕晚组PT、APTT 均缩短(P<0.05),FIB、D-D、FDP 水平均升高(P<0.05);高龄孕中组与高龄孕晚组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表1 适龄对照组、适龄孕中组、适龄孕晚组凝血功能比较()
表1 适龄对照组、适龄孕中组、适龄孕晚组凝血功能比较()
注:与适龄对照组比较,*P<0.05;与适龄孕中组比较,#P<0.05。
表2 高龄对照组、高龄孕中组、高龄孕晚组凝血功能比较()
表2 高龄对照组、高龄孕中组、高龄孕晚组凝血功能比较()
注:与高龄对照组比较,△P<0.05;与高龄孕中组比较,▲P<0.05。
2.2 适龄、高龄孕妇在孕中、晚期血小板参数的变化 与适龄对照组相比,适龄孕中组和适龄孕晚组PLT、PCT 降低,PDW 升高(P<0.05);与高龄对照组相比,高龄孕晚组PLT、PCT 降低,PDW 升高(P<0.05);高龄孕晚组PDW 高于高龄孕中组(P<0.05)。见表3、表4。
表3 适龄对照组、适龄孕中组、适龄孕晚组血小板参数的比较()
表3 适龄对照组、适龄孕中组、适龄孕晚组血小板参数的比较()
注:与适龄对照组比较,*P<0.05。
表4 高龄对照组、高龄孕中组、高龄孕晚组血小板参数的比较()
表4 高龄对照组、高龄孕中组、高龄孕晚组血小板参数的比较()
注:与高龄对照组比较,△P<0.05;与高龄孕中组比较,▲P<0.05。
2.3 孕晚期适龄、高龄孕妇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的比较 将高龄孕晚组按照年龄分为>35~40岁组与≥40岁组。与适龄孕晚组相比,高龄孕晚组中≥40岁组孕妇TT 延长、PDW 升高,PLT、PCT 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孕晚组中>35~40岁组孕妇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与适龄孕晚组孕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适龄孕晚期、高龄孕晚期孕妇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的比较()
表5 适龄孕晚期、高龄孕晚期孕妇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的比较()
注:与适龄孕晚组比较,●P<0.05。
2.4 年龄与孕晚期孕妇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年龄与孕晚期≥40岁孕妇FIB、FDP 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其他指标无相关性(P>0.05)。见表6。
表6 年龄与孕晚期孕妇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的相关性
妊娠期间,凝血酶及大多数凝血因子增加,天然抗凝剂减少,纤溶活性降低,凝血功能改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激素水平发生变化,血栓发生风险增加,分娩时凝血活性达到最强,同时释放血栓形成物质。相关研究显示,VTE 是导致妊娠相关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产褥期是VTE形成的危险因素,妊娠期间的生理变化,包括静脉血流改变、重力子宫机械阻塞和血管损伤,会导致VTE 发生风险持续至产后12周[7]。
正常妊娠过程中,Ⅶ、Ⅷ、Ⅸ、Ⅹ、Ⅺ、Ⅻ等凝血因子水平逐渐升高,抑制单核细胞组织因子(TF)表达的抗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升高,诱导TF表达的同型半胱氨酸降低,TF作为体内血液凝结的引发剂,其表达受到抑制;纤溶酶原的水平增加,而纤溶酶抑制剂α2抗纤溶酶水平增高,D-D 和FDP 增加,可能降低正常妊娠中凝血因子的水平。正常妊娠期间,凝血因子和凝血抑制剂之间以及纤溶因子和纤溶抑制剂之间维持动态平衡,因此VTE的发生率相对较低。
妊娠时FIB 可增加血液黏滞度,促进红细胞聚集,降低血液流动性,且与胆固醇水平呈正相关,其水平较妊娠前高出200%,可反映凝血功能状态[8]。FDP是重要的反映血栓形成和高凝状态的临床指标[9]。D-D 于凝血酶形成和交联纤维蛋白降解后产生,反映凝血系统、纤溶系统活性,冠状动脉疾病[10-11]、妊娠、炎性疾病[12]、高龄[13]的患者中循环DD 水平升高,D-D 可作为反映凝血和纤溶系统激活的标志物以及血栓形成活性和随后的血栓溶解活性的间接标志物[14-16]。
本研究中,随着孕周的增加,孕晚期孕妇血浆中PT、APTT、TT 均缩短,FIB、D-D、FDP 水平均升高(P<0.05)。增高的FIB、D-D、FDP提示孕妇血液凝固能力相对增强,此结果与相关研究相符[3,17-18]。另有学者认为,妊娠早期PLT的检测是不良围生期结局的一个预测因子[19-20],子痫前期孕妇PLT 较低[21-22]。本研究发现,随着孕期增加,孕妇孕晚期PLT、PCT 降低,PDW 升高,提示正常妊娠PLT 水平降低,活性增强,可能与血液被稀释和PLT 破坏增加有关,妊娠晚期下降幅度最大。
目前,高龄孕妇的妊娠安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中,与适龄孕妇相比,≥40岁孕晚期孕妇TT 延长、PDW 升高,PLT、PCT 水平降低;而适龄孕妇与>35~40岁孕晚期孕妇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较适龄孕妇相比,>35~40岁孕晚期孕妇凝血功能及血小板相关指标变化不大,≥40岁孕晚期孕妇TT 延长,PLT 水平降低,且子宫与产道舒张收缩能力下降,生产乏力以至生产时间延长,更易出现产后出血[23];分娩时子宫胎盘供血不足,易致胎盘早剥。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年龄与孕晚期≥40岁孕妇FIB、FDP 水平呈正相关(P<0.05),提示≥40岁孕妇血液处于相对高凝状态。SAMUEL 等[24]研究发现,与适龄孕妇相比,≥40岁孕妇的VTE风险增加了6倍,妊娠期糖尿病、剖宫产的VTE发病率更高。
因此,临床应积极完善高龄孕妇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优化高危孕妇急救流程。针对40岁及以上高龄孕妇,应加强对孕晚期TT、PLT、PDW、PCT的监测,警惕孕晚期及产褥期大出血;关注FIB 及FDP的变化,警惕产褥期VTE的发生,早期干预,尽可能减少产后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