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加涅的“教学事件”基础上的幼儿园科学活动设计探讨

2022-03-29 00:05唐璇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8期

唐璇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加涅“教学事件”中九个阶段,结合经典的幼儿园科学实验《沉与浮》,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活动做到将理论联系实践,最终实现促进幼儿的学前科学的自主学习目的。

关键词:加涅;九大教学事件;幼儿园科学活动。

“教学事件”(instructional events)这一概念是加涅(RM·Gagne)的《教学设计原理》(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1974)[1]一书中提出的,加涅认为,学习的内部过程可以分为九个方面包括了:警觉、期待、恢复工作记忆、选择知觉、语义编码、接受与反应、强化、暗示提取以及概括。

认知心理学发展为两个派别:建构主义和信息加工。加涅在吸收两者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学习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教学论--九大教学事件。21 世纪初,当代著名教学设计专家史密斯与拉甘(Patricia.L.Smith&Tillman.J.Ragan)将加涅的九大教学事件进行了扩展和深化[2]。加涅依据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活动,划分了九个阶段,它们在执行顺序上有先后之分。分别是1.注意(attending)、2.期望(expectancy)确定学智目标、3.提取相关讯息至工作记忆中(retrieval to working memory)、4.选择的知觉(selective perception)、5.语意编码(semantic encoding)、6.讯息提取舆反应(retrieval and responding)、7.增强(reinforcement)、8.提取线索(retrieval clues)、9.类化(generalize)。通常 1、2、3 项被归纳为准备学习阶段;而4、5、6、7 项被归纳为获得与表现,8、9 项就被归纳为学智的迁移。教学点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者学习,在加涅的“教学事件”的基础上与幼儿园的科学活动设计相有效结合,就需要细化到认知处理的概念用到实际案例上的分析。

理论集合实际才是真正的运用,现在将一个典型的幼儿园科学实验为例案例来进行分析与探讨。《沉与浮》是针对幼儿园中班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根据此教案内容将结合九个阶段来拓展完成科学活动教学设计。

1.注意(attending)

由于教学活动的对象中班幼儿,注意力相对容易分散,因此在课程初始阶段就需要引起他们的注意。例如课程设计中展示实验用到各种材料,例如有钥匙、石头、小木块、树叶、玻璃球等。并设计游戏命题,试验游戏化,要幼儿猜测把材料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呢。对于沉与浮的预判游戏大幅度提升幼儿的兴趣。

2.期望(expectancy)确定学智目标

根据4-5岁幼儿的发展水平,现阶段的幼儿对世界充满好奇,善于提问。结合孩子们在游戏及日常生活的观察,在探索身边的的科学,接触沉与浮的现象,并对沉与浮的现象做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和推理,因此设计了这个科学活动的活动目标,从情感、技能、知识三个方面入手。

3.提取相关讯息至工作记忆中(retrieval to working memory)

此阶段幼儿会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例如船为什么会浮在水上走?为什么石头扔进水里却是沉下去?幼儿提取以往相关的记忆,完成了教学活动中的经验准备。并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预判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放入水中的情况,并填写预测表格,就完成了幼兒提取相关信息至工作记忆的过程。其次教师将各种教学设备和实验材料准备妥当,完成教学任务重的物质准备。

4.选择的知觉(selective perception)

4-5岁幼儿通过动手做实验,直接利用感官来收集直接经验。老师讲准备好的材料,放在水槽前。幼儿将不同材料放入到水中观察,物体沉浮,动手作做实验来验证之前幼儿对那些物品沉与浮的猜想,运用视觉、触觉等直接感官完成实验。

5.语意编码(semantic encoding)

中班幼儿对文字的撰写能力还不够,教师可准备好结果调查表格,用简单的箭头表示沉与浮,幼儿可以在相应格子内做记号。在所有幼儿结束实验后,教师会集中幼儿,并提问。询问幼儿哪些物品是会浮起来,哪些物品是会沉下去,幼儿组织自己的语言将自己观察到底现场进行表述,达到提升幼儿语言能力的效果。

6.讯息提取与反应(retrieval and responding)

现阶段将设计下个游戏:“回家”,目的在于将刚刚实验用到各种材料进行归类。幼儿将沉下去的归为一类,浮上来的归为一类。幼儿根据实验结果,把不同材料放入不同的篮子里。这样的操作就将已得到讯息提炼,作出相关的反应。

7.增强(reinforcement)

这个阶段教师会再根据幼儿的分类,协助幼儿寻找出物品的共性。例如浮起来的物品中例如树叶与羽毛质量都十分轻所以可以浮在水面上。钥匙和玻璃珠质量比较重就是沉到水下去。在总结共性的基础上幼儿再次强化沉与浮的概念。

8.提取线索(retrieval clues)

4-5岁幼儿通过实验发现了沉与浮的现象,教师次阶段就可以帮助幼儿提取相关的信息,让幼儿大概理解,当物体密度比水密度大的时候就会下沉,当物体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时,物体就会浮在水面上。

9.类化(generalize)

最后活动延伸部分,教师会希望幼儿回去以后,可以和家人一起探索我们周围还有一些什么东西在水里是沉还是浮。或者是结合日后的日常观察中,发现不同材质在水中的变化,最后达到信息类化的效果,最后真正掌握沉与浮的现象。

综上所述,加涅“教学事件”可以很全面的结合科学实验的各个阶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将此理论与幼儿园经典科学教学活动《沉与浮》的结合,将更加有效的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讲知道潜移默化变化成自我的经验,促进幼儿终身学习的习惯养成。

参考文献:

[1]参见Gagne, R.M.& Briggs, LJ., Wager, W.W.(1992),Principles ofInstructional Design,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P189。

[2]彭丽, 王熠,莫永华. 加涅的九大教学事件及其新发展[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8(10).

【基金项目】2020年北海职业学院2020年度第二批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项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项目教学的实践探索》(2020YJY38)之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