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瑞
(南通大学 学生工作处,江苏 南通 226019)
自1974年美国学者Simonds首次提出健康素养(Health Literacy,HL)的概念以来,健康素养就被视为提高公众健康水平、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1]。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全面提高全民的健康素养,健全覆盖全国的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监测体系。“健康素养”一词在《纲要》中的出现频次是仅次于医疗、卫生、健康教育的高频词汇之一,高达7次之多,可见健康素养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的地位之高。2016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1.58%,距离20%仍有很大的差距。我国公众的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9.79%),基本医疗素养(12.76%)和慢性病防治素养(11.48%)都处于较低水平[2]。2019年12月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再一次暴露出普通群众对于疫情认识的不足,可见我国提高群众的健康素养仍任重而道远[3]。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既需要提升防控水平和治疗能力,也需要加快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以提升公众的健康素养来提升全社会的“免疫力”。一系列数据显示我国居民的整体健康素养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可见我国的健康教育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随着全球健康问题的日益凸显,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从单纯疾病角度转换升级到日常生活及所处的社会环境之中。因此,为了充分了解和把握我国健康素养领域的研究热点,有必要对我国健康素养的核心文献进行梳理与评估。本研究采用CiteSpace软件对CNKI刊载的关于健康素养研究的核心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一方面梳理我国关于健康素养的研究热点,另一方面为未来在健康素养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为梳理国内健康素养研究的整体发展脉络,以CNKI数据库2007—2021年间收录的核心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以“健康素养”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来源类别为北大核心期刊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经过筛选剔除了投稿须知、会议信息、年度总次目等非学术性的无效文献后,得到满足条件的文献792篇,以此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每篇文献数据都包括该文献的题名、作者、作者单位、中文摘要、关键词、基金、刊名、发表年等题录信息。检索时间为2021年11月22日。在此基础上,经过科学系统的分析得出国内关于健康素养研究的整体发展脉络、研究热点及未来趋势。
通常学术论文的关键词或主题词最能体现文章的核心内容,因此,从关键词或主题词的出现频次和中心性可以推断出研究领域的热点内容。将数据导入CiteSpaceV,选取时间切片上前10%的节点,将关键词或主题词及其共现的频次进行聚类,得到健康素养研究领域中的高频、高中心性及高突增性的关键词,用以探索自2007年以来健康素养研究领域的热点内容。由表1可见,我国研究健康素养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热门词汇包括:学生(0.41)、健康教育(0.29)、青少年(0.24)、农村居民(0.22)、大学生(0.21)、问卷调查(0.18)、影响因素(0.17)、老年人(0.13)等,这些关键词成为高中心性的研究热点。由此可知,健康素养的研究对象经历了从公共健康素养向低健康素养人群的转变过程,涉及到老年人、妇女、青少年等特殊人群。儿童、青少年、自我管理行为、糖尿病和高血压等关键词的研究所占比重较大。国内健康素养研究是以提高不同人群的健康素养为主旨而展开的,老人、妇女、青少年等特殊人群是健康素养研究的重点关注对象。知识、技能、教育等问题是促进和提高健康素养的着力点。而电子健康素养、血液透析和体力活动成为2017年以来最新的研究热点。
表1 健康素养研究的关键词分布
由图1可知,“健康素养”是其中最大的节点,但由于其本身就是健康素养研究的表达词汇,所以意义不大。由于健康素养受到各界学者的普遍重视,对于学生、老年人、农村居民、城乡居民等不同年龄阶段或不同地域的群体健康素养的研究贯穿始终,以上几个群体是健康素养研究重点关注的对象[4]。问卷调查、系统综述、回归分析、干预性研究是我国研究健康素养常用的研究方法[5]。由此可见,随着公众健康观念的更新、生活环境的变化,尤其是信息化发展迅速的情况下,我国出现了研究电子健康素养以及应对久坐不动等行为新的研究方向,探索应对各类疾病与健康素养之间的关系以及提高不同人群健康素养的策略。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健康素养研究的范围不断拓展,研究主题从宏观向微观聚焦,研究内容趋于多样与综合,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程度不断加深,拓宽了健康素养研究的领域与视野,对于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大有裨益。
图1 2007—2021年我国健康素养的研究热点时间区域图
与上同理,以节点类型选择关键词进行聚类,从而得出我国健康素养研究领域的主题聚类。图2聚类的结果显示,我国关于健康素养的研究分为7类。
图2 2007—2021年我国健康素养的主题聚类视图
#1和#6是健康素养研究对象的聚类。学生是我国健康事业重点的关注对象,建立针对学生群体的健康心理干预、社会环境支持等健康服务体系,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对于健康中国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前瞻性作用[6]。农村居民的健康素养是我国健康中国建设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因此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素养同样受到高度的重视[7]。着重对学生以及农村居民等特殊群体的健康态度、健康知识、健康行为等方面进行干预,可以保障弱势群体的健康权益。面对健康素养水平参差不齐的现实,通过政策、学校等渠道对不同人群进行健康教育,能够有效缩小各群体间健康素养水平的差距[8]。采取健康教育等手段对妇女以及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健康态度、健康影响等方面进行干预,可以保障弱势群体的健康权益[9]。总体上讲在健康素养领域的研究以医学及其所属的各个分支学科为主,学界非常关注健康素养提高政策的研究,公共卫生、健康教育等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都对提高不同人群的健康素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3和#4是关于健康素养与威胁健康疾病之间关系的研究聚类。当今社会传染病和慢性病流行,针对传染病和慢性病的健康素养研究成为该领域的一个研究重点。大量研究表明,提高健康素养在预防艾滋病、糖尿病、心脏病、哮喘等慢性疾病上起着重要作用[10]。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备受各种疾病的侵害,诸如心血管疾病、肥胖和心理疾病等。良好的健康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预防、治疗各种疾病。同时,提高健康素养对于医生、病人、政策决策者等不同群体作出正确的健康选择、降低社会健康成本、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大有裨益[11]。科学的监测方法和多样化的应对策略,为提高健康素养水平、实现病患保健康复奠定了科学基础。从知识聚类中,可以发现早期的文献对健康素养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做了探索性的研究,阐述了健康素养与各种慢性疾病之间的关系等。而后对健康素养的研究逐步从大众过渡到针对特殊病情的病人群体,涉及多种传染病和慢性疾病,对治疗各种疾病与促进公共健康起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导作用[12]。本主题的研究最大的特点是研究方法更加科学、多样化,健康素养研究在方法学上取得了重大进展,涉及到神经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领域,增强了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利用当今互联网技术的优势,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量化考评影响健康素养的因素,构建完整的健康素养研究体系,建立健全健康素养测评体系,为健康素养研究和干预全民的健康素养提供了大量的实证数据,同时为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健康问题的可靠方案奠定了科学基础。
#2和#7是提高公众健康素养方法的研究聚类。面对全球健康问题日益严重的现实,通过政策、学校、公共卫生、传媒等渠道对不同人群进行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国民健康素养,缩减健康不公平的差距[13]。学校针对健康素养的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可以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增加健康管理、健康知识和健康风险预防等健康信息和技能的传授,使学生在成长阶段了解并实践与健康相关的技能,从幼儿期开始全面提高国民的健康素养[14]。利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也是学界非常关注的健康素养问题,政策引导和约束在该问题中起到重要作用。综合干预方法的研究一直是健康素养研究的热点问题,以行为科学和公共健康为学科基础,形成了关注人们健康行为的心理、社会环境和国家政策的全面理论框架。社会生态学模型、格林模式、循证医学等综合干预方法,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改进,以各种行为改变理论对不同群体进行健康教育,以提高其健康素养,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我国的健康教育事业提供了有效的途径[15]。众所周知,影响健康的因素众多,其干预措施与方法也相应地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因此本主题的研究是以跨学科、多视角的研究趋势为典型特征。
#5是电子健康素养的知识聚类。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健康素养研究的方向已经初现端倪,即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健康信息使用及类型研究。目前,国民对互联网健康信息的满意度和真实性的认可度较低,加之甄别能力有限,获取网络健康信息与服务的应用能力、评判能力较低[8]。由于目视屏幕时间过长所引起的儿童青少年健康水平下降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研究显示,香港小学生平均目视屏幕时间>4h/d,周末目视屏幕时间达6h/d以上[16]。而在对上海初中学生目视屏幕时间的调查显示,学生在调查前1周的目视屏幕时间平均为2.83h/d,周末的目视屏幕时间是上学日的2.06倍[17]。互联网健康信息对居民的健康行为影响的程度和范围十分有限。提高电子健康素养,使国民能够科学地利用互联网上的食品安全、医疗保险、养生保健、药品信息以及卫生法规等健康信息仍旧需要更多的关注[18]。同时要增加学生的课间户外活动时间,降低小学生的近视发生率,延缓其近视的发展。
健康素养问题随着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变迁,其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展,越来越受到各界学者的普遍重视。首先要将健康素养相关政策转化为健康生产力。应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人民健康素养为核心,突出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以政府政策为主导,学术界、企业共同参与,加快推进健康素养相关政策转化为健康生产力的进程。其次,以科学研究为基础,深入探究健康素养的未来发展方向。加强“体医结合”“医养结合”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借助经济学、社会学、脑科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力量,多维度地建立健康素养的测量与评估体系,提高研究的精准性,拓宽研究的视野和方法,可以为全面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找到新的突破路径。最后,加强健康素养的国际合作研究。要紧跟国际形势,构建健康素养研究领域的国际、国内对接平台,进行跨国家、跨地域、跨学科的团队合作研究,依托于中国传统文化、健康观念、医疗制度、经济水平等实际状况,学习和借鉴国际上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健康素养的研究体系进行更新和完善,构建居于前沿的、综合的理论框架,进行更多富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实证研究。
国家提出健康中国战略,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作出了制度性安排。中国知网所刊载的文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对抗疫情起到知识共享、信息共享的作用,为我国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领域、科学研究领域提供有益的借鉴。本研究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引领下,通过对我国健康素养领域的知识聚类与高中心性成果的梳理,以期为全民健康提供数据支持,为提高国民健康教育水平和健康中国的建设提供助力,进而提高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水平以及国际影响力,为全球的健康素养事业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