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登登
(天津中医药大学 中医药研究院,天津 301617)
2018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指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弘扬支部建在连上’光荣传统。”[1]2021年4月,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规定:“高校院(系)级以下单位设立党支部,应当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机构相对应。”[2]这两个条例的相关规定,为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创新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1年10月,由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人民英雄”张伯礼院士牵头筹建的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正式揭牌,作为一个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化的大型综合性中医药研究基地,是天津市“十四五”建设第一批重点落地项目之一。该实验室采取PI团队管理运作模式。
PI(Principal Investigator)是对所负责的项目有主导权和指导权的个体。PI团队是一个以PI为核心,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紧密型学科基层组织,有明确的一级学科归属及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并在该方向下具体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等各项工作。
围绕中医药发展这一中心工作,实验室采取激发创新活力等有效措施,打破不利于创新发展旧体制的束缚,探索并建立有利于创新思维涌动、创新人才迅速成长的管理新模式。与之相适应,实验室根据PI团队的构成情况,“把支部建在PI上”,进一步优化了支部设置,党建和中心工作相得益彰。
(1)组织架构。实验室实行自主管理,分级负责,由天津中医药大学为实验室提供保障。“重点实验室是一个相对独立运行的团体,有其特殊性。在实验室设立党支部或党总支,可以拥有更高的灵活性,能够更好地结合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3]根据建设情况,实验室将适时申请成立实验室党委。实验室设置管理体系、成果转化体系和条件保障体系,包括行政办公室、产学研发展部和条件保障部;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在学术咨询委员会指导下开展工作,实行主任办公会制度。
(2)人才机制。实验室总体实行PI制,以“开放、流动、竞争、协同”为人才管理理念,推行报备员额、按需设岗、动态调整、国内外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探索新型人事管理制度。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明确所属一级学科归属,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具体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工作。人才引进方面,坚持“刚性与柔性”结合、“长聘与短聘”结合。
(3)PI建设。目前,实验室经过多轮专家论证,已确定设立15个PI团队,每个团队设一个PI。需要说明的是,PI团队中有10个隶属中医药研究院管理,另有5个隶属其他学院或单位。本研究面向中医药研究院管理的10个PI团队。各PI团队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PI团队基本情况表
(1)设立“PI+导师+研究生”支部。对于支部建设,实验室以问题为导向,弘扬“支部建在连上”光荣传统,结合工作实际提出“把支部建在PI上”。由表1可知,现有的10个PI团队中7个PI均为中共党员,这是以PI为核心设立支部的重要基础。现有10个PI团队,人员总数为59人,其中中共党员人数43人,占比达72.88%,这是以PI为核心设立新支部的优势。同时,10个PI均为研究生导师,名下都有一定数量的研究生,这是成立“PI+导师+研究生”支部的必要条件。综上,按照党的有关条例所规定的“可以依托重大项目组、科研平台或者学生社区等设置师生党支部”[2]5的要求,“把支部建在PI上”由设想变为一种实践探索。
(2)选用支部书记和“双带头人”。支部的设立,支部书记人选是首要问题。按照“注重选拔党性强、业务精、有威信、肯奉献的党员学术带头人担任教师党支部书记”的要求[2]5,支部书记人选应当符合“双带头人”的条件。根据教育部党组印发的《关于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实施意见》要求,PI是党员且组织关系属于所在单位的应担任支部书记。由表1可知,现有的10名PI都具有副高级以上的专业技术职称,其中7人为中共党员。这7名PI担任了支部书记,也就同步推进了“双带头人”的覆盖工作,从而为支部开展党建工作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组织基础。
“把支部建在PI上”是落实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对于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提升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并且,通过围绕中心工作搞党建,对于中医药事业发展也有着现实意义。
实验室主要成员来自中医药研究院。中医药研究院现有党支部4个,党员74人,其中A支部14人,B支部26人,C支部6人,D支部28人。各支部党员人数分布不均衡,B和D两个支部党员人数最多,随着新职工的组织关系转入,党员人数每年还在增加。需要说明的是,B和D支部从建立之初就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即B和D支部均为两个不同部门合并组建,这为后来开展党建工作带来不便,一段时间以来这两个支部的党员积极性和活动参与率都较低。通过“把支部建在PI上”,拆分组建了新的PI支部,很快打破了当前党建的被动局面,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向纵深发展。
党支部是党组织开展工作的基层单位,各级党组织必须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党支部建设质量。而“把支部建在PI上”,能够提升党支部组织力,更好地发挥“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的示范引领作用。
(1)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前面提到,B和D两个支部人数最多,党员相互之间不熟悉,影响了党员参加学习的积极性。“把支部建在PI上”的好处在于成员之间大都互相了解,可以更高效地组织学习和开展活动。同时,也方便成员们结合自身业务开展学习研讨,形成以党建促业务的工作格局。
(2)强化支部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把支部建在PI上”可以重新编制支部党员人数,个别支部人数超出的,由实验室党委统一调配。按照党的有关支部工作条例要求,党员较少的PI团队,如表1中组分中药抗肿瘤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研究创新团队,可按照研究方向将党员调配到领域相近的支部,组建联合党支部。同时,积极推进“双带头人”培育工程。PI党员担任支部书记,既推进党政“一肩挑”工作,又有助于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再有,组建强有力的支委会。根据PI支部人数情况应建尽建,并按需选配支部副书记。支委会建立起来,支部就有了主心骨,就能更好发挥“领头雁”作用,破除党建“中梗阻”,充分发挥支部的政治功能。
(1)注重教师队伍的把关培养。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发挥基层党组织对人才的审核把关作用。特别是对新入职员工、特聘外聘人员等严把政治关,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师德建设方面的引领作用,从源头和后期培养上共同保证教师队伍质量。
(2)破解党建和业务“两张皮”现象。围绕科研搞党建,抓好党建促科研,推动党建和事业发展深度融合。“PI+导师+研究生”的支部设置为基层党组织围绕中心工作抓党建提供了有力抓手,营造了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使科研人员能够充分发挥潜能和才智,实现“1+1+1>3”的效应。
(3)发挥党组织发动群众和凝聚人心的作用。通过加强PI团队的党员队伍建设,带动全体成员积极做好经典方药和医院制剂的中药研发,高技术含量的组分中药研制和中成药大品种二次开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持续推动中药制药技术升级,为全国先进制造中心的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建设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创新研究体系,打造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为天津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把支部建在PI上”作为一次基层党建的探索实践,建设初期必然会面临一些问题,这就要求实验室要统筹谋划,做好预案。
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PI由于日常科研任务繁重而主观上不愿担任支部书记的情况,产生支部书记人选推荐困难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实验室领导层面可以通过谈心谈话或者座谈的方式,了解他们的困难,为其打开心结,配备副书记或安排熟悉党务的教师担任支委,充实支部党务力量,增强PI支部书记的信心。同时,在职务晋升和绩效考核等方面向“双带头人”倾斜,让PI支部书记干得安心。针对PI非党员的情况,如表1所示的第6和第9支部PI团队的PI为民主党派成员,第8支的PI为外籍人员,实验室在团队内部中选用党性强、业务精的骨干成员担任支部书记,使PI支部维持正常运转。实验室还应注重“双带头人”后备人才的选育,及时把政治素质好的骨干教师培养发展为党员,把专业基础好的党员教师培养发展为教学科研骨干,为“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提供后备人才支撑。
“PI+导师+研究生”的支部设置导致的师生党员混编,为支部后续管理带来一定难度,特别是研究生党员有时因为异地做实验、参加学术会议、就业找工作等问题不能按时参加支部学习活动,这要求各PI支部书记要在征求党员意见的基础上,协调学习活动时间,或利用线上形式学习。另一种情况是,各PI支部中导师所带教学生数量不一,这就需要实验室领导层面提前谋划,与各PI及情况特殊的导师进行沟通,研究成立学生党支部。师生党员混编支部很可能面临一些质疑之声,对此,实验室党委既要做好解释宣传工作,更要加强支部特色工作建设,以党建成效回应质疑。
成立新的PI支部后,会出现一些教师因首次担任支部书记出现“本领恐慌”的问题。这需要实验室党委加强对新任支部书记业务的培训力度和实践锻炼,特别是在党费收缴、组织关系接转、党员政治学习和“三会一课”等方面进行指导。注重发挥组织员的能动性和老党员的“传帮带”作用,向新任支部书记传授经验。针对“学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培养的年轻教师担任支部书记,在支部内部的组织力和号召力不强,造成新的PI支部活动不畅的问题,实验室党委要向PI支部压实政治责任,为年轻支部书记干事创业鼓劲、撑腰,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为教师成长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把支部建在PI上”是对“把支部建在连上”的继承创新,目的在于破解党建和中心工作“两张皮”现象,围绕科研搞党建,推动党建和事业发展深度融合,营造积极向上的科研工作氛围,更大程度上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创造力,为中医药事业贡献力量。作为对新时代党建形式的创新探索,实践当中必然会面临各种问题,但是,道路曲折,前途光明,相信在上级组织领导关怀下,在张伯礼院士的精心指导下,这项探索必将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