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萍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注意力相对较弱,需要教师为其提供合适的语文学习情境,让他们通过观察和感知,获得直观感性的体验,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抽象概括,以此获得间接的体验,从而促进语文素养的发展。为此,语文教师要树立“体验学习”的学习观。
“体验学习”来自杜威“做中学”的教学思想,后经过美国教育家库伯的提炼和发展,成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验学习”具有情境化学习的特征,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特点,引导学生在具体、丰富、充满情趣的情境中进行言语实践与体验,在获得具体的、个性化的经验、感受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和分享,并在“迁移”和“顿悟”的过程中进行反思、总结,习得语言,发展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并将其应用到具体的生活、学习中。笔者在低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认识到要实施语文体验学习,关键要设计好体验学习情境。具体策略如下。
根据统编教材的编排意图、学生语文素养发展序列,可先明确学习目标,再将其转化为推进学生学习的主题。一般对单元学习主题从“人文主题”与“语用主题”两个维度进行梳理,以实践项目来进行整合,这样有利于师生将单元学习核心目标分解为课文、语文园地、“口语交际”等板块的学习目标,设计相应的学习项目。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人文主题为“寓言故事”,语用主题为“学会读说寓言故事”。这两个主题具有主从关系,即在落实语用主题中发展人文主题。因此,本单元学习主题为“在学习读说寓言故事中明理”。结合课文、“口语交际”、语文园地、“我爱阅读”等,设计体验学习情境,重点落实以下目标:在读寓言故事中,感悟其叙述方式和人物言语的特点,进而感知人物形象;在说寓言故事中,感悟故事是如何揭示人物的错误行为的,进而理解故事蕴含的道理;在创编寓言故事或劝说人物的情境中,感悟故事是如何推进情节和出现相应的结果的,进而在与人物对话中进行内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基于目标导向的情境能使学生认同学习目标,产生学习动机,完成学习任务,也能使学生根据目标自主、有效地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在具体、有趣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发现言语表达规律,积累言语资源,提高理解、解释、迁移运用等能力。如在学习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雾在哪里》时,根据科普童话的文体特点和单元核心目标,确定“读故事”“说故事”两个情境。在“读故事”中,学生根据课题快速选出两个关键词,提出“雾是怎样的孩子”“在哪里能找到它”两个问题作为自主学习的主题,通过反复朗读提取、整合信息,解决问题。在“说故事”中,学生重点品味“从前有一片雾,他是个淘气的孩子”“他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了起来”等语句,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发现课文以“地点转换”的方法来推进情节发展,以人物的想法、行动和结果来构段,还会发现课文“反复”的表达特色。续编故事时,学生运用本课积累的语言表达方式,说说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语文体验学习情境由“场景”“脚手架”和“过程”三方面要素根据主题整合而成,为学生语文学习提供时空条件。
首先,安排好学习“场景”。对于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内容,教师可以提供现实场景。如在学习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时,教师带领学生来到学校的水池边,让学生在观察水、玩水、与水对话等语文实践活动中,明白水的特性和可贵,进而为续编童话故事积累材料。对于距离学生生活较远或属于想象世界的学习内容,教师可以设计典型化的场景。如学习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夜宿山寺》时,教师穿上唐装扮演李白,根据诗歌的意境,再现李白夜宿山寺时睡不着觉,登上高楼,望着星空想说而不敢说的场景,并让学生猜想李白睡不着觉的原因,用微课提供李白当时写诗的背景故事,进而让学生体会到“天上人”和“不敢高声语”的意思。学生面对这些场景,很自然地使自己置身其中,或扮演角色,或移情体验,或观察感知,或思索判断。于是,静态的场景信息成为动态的学习资源。学生及时选择、调适自己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行为与之相适应,如此使语文学习不断深化。
其次,提供学习的“脚手架”。“脚手架”指保障学生有序、有效和有趣开展学习的资源和方法。
语文体验学习的资源一般遵循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教师根据主题目标进行整合,按先易后难、先分后总、先具体再一般、先形象再抽象等原则进行呈现。如学习《大禹治水》,先呈现学生身边纪念大禹的活动、诗词、歌曲,让学生形象感知大禹是大家心中的英雄,再呈现文本资源,让学生朗读、合作讲故事,体会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纪念大禹的原因,最后让学生编故事、编和大禹有关的小报等,用学到的表达方式到一年级各个班级里宣传大禹的事迹。
语文体验学习的方法按学习领域分,主要有“阅读方法”“写作方法”“口语表达方法”等;按思维方法分,主要有“概括”“归纳”“比较”“分类”“判断”“推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等;按语用活动分,主要有“识字与写字”“朗读与默读”“倾听与表达”等。在学生进行语用活动前,一般要让学生回顾已学方法;在学生掌握新的方法后,要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方法,并及时地、持续地进行迁移运用。如在学习《雾在哪里》时,教师在学生整体朗读课文后,提供“比较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发现作者叙述故事时“反复”的表达手法;在《大禹治水》一课的猜字义活动中,教师提供“看字源图进行联想”的方法,让学生根据字形,结合课文内容来理解字义。
最后,合理安排“过程”。语文体验学习的过程中要按时间顺序让学生开展观察体验、抽象反思等活动,在相关的、系列的场景中,不断地运用学习资源和方法,完成语文学习任务,获得学习体验,总结学习经验等。它主要由“时间”“形式”“行为”三方面要素组成。
合理安排语文体验学习时间。根据主题目的、学习任务、学生学情来安排,保证学生在某个场景中有充足的时间。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上要保证学生朗读课文、识字与写字、静默思考的时间,降低部分学生滔滔不绝发言的时间,减少教师讲解和人文情节讨论的时间。特别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好统编教材和课程标准附录中推荐的古诗文,体会汉语的节奏、韵味,在品味汉文化的过程中,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多元选择语文体验学习形式。根据学习任务和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选择读、写、说、听的形式。一般在课堂上,教师以“建议”“小贴士”或“锦囊”等方式给学生提供帮助。如学生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句时,教师提供“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汉字原型启发”“根据基本字联想”等方法;在讲故事时,教师让学生自主确定角色,选择伙伴等,设计产生语文体验学习行为的活动。二年级学生学习注意力、学习热情等保持时间短,学习方法比较少,因此要让学生持续地进行语文体验学习,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不断地感受学习的快乐。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将“游戏”“竞赛”和“赏识”机制引入情境中。一般可以按照学习的进程,当学生在某个场景完成某个任务时,就对小组或个人进行评价奖励;在学生面对较难的语用项目时,可以分步开展游戏和竞赛的方式,让学生轻易地完成任务,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三方面的要素通过相互合作,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情境。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中,选择需要的“脚手架”,自主、合作地开展语言文字运用活动。
语文体验学习项目,指由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语文思维等要素整合而成的问题或任务,需要学生不断运用已有的学习能力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以发展相应的语文学科关键能力和培育必备人格。教师要以单元学习目标为主线,把一个个以场景为中心的情境序列化,整合为学习项目,从而保障语文体验学习过程顺利推进。
首先,将单元学习主题分解成学习项目。以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为例,可以设计以下学习项目(如表1)。
表1
以上主题和项目内容具有灵活性:既有先后顺序——前者为后者学习的基础,有利于学生在情境中顺利学习,又有并列关系——可以选择适合本课的专题进行先学。
其次,根据语文体验学习过程安排项目展开的流程。情境设计是为学习服务的,必须与语文体验学习活动相适应。下面以《雾在哪里》为例,简要介绍项目流程安排(如表2)。
以上项目流程设计以语文体验学习全过程为参照,将识字、阅读、口语表达、写字等语用活动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场景中完成某项任务,学习“阅读科普童话”的方法,感知故事的叙述方式,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培育科学精神。
同时,根据体验学习理论,学习时可以根据学习需要选择任意一个活动流程切入,或在某一个场景中有选择性地进行整合,因此表2中的“抽象概括”可以整合在“观察反思”中,这样相关的项目也相应地进行整合。
语文体验学习情境的设计,一方面使得学生置身于以学习主题为目标导向,由相关语言文字实践要素和活动作为支持条件,促使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动态系统中,这样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学习方法去积累语言、理解文本,并能在新的语境中迁移运用方法,助力语文能力发展,完成情感熏陶,形成必备品格;另一方面让学生面对真实的语文学习环境,获得识字与写字、阅读与表达等方面的真实体验,从而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同时也有利于营造积极语用的氛围,使学生在真实的人际交往中真切地发展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