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辉,权 全,吴世银
(徐州市贾汪区人民医院疼痛科,江苏徐州 221011)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6%~10%,且发病群体趋于年轻化[1]。此类疾病以下腰痛、腰腿功能减退为临床表现,且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等特点,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2]。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为腰椎功能障碍者,伴有腰痛、下肢放射痛等症状,迁延难愈,对于保守治疗无效者,腰椎疼痛会反复发作。临床上常规疼痛治疗以镇痛药物治疗为主,但该类药物不仅具有效果的个人差异性,还易造成患者产生依赖性及恶心、轻微头晕等不良反应[3]。超声引导下选择性神经阻滞是一种新型影像介入手段,目前已逐步应用于疼痛诊疗工作中,能够起到缓解患者疼痛、减少镇痛药物使用剂量的作用。研究显示,在椎间盘源性腰腿痛采用超声引导下选择性神经阻滞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提高患者舒适度,促进早期康复;同时也有研究表明,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获得良好的腰椎功能改善的效果,但超声引导下选择性神经阻滞与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神经阻滞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比研究较少[4-5]。鉴于上述背景,本研究将超声引导下选择性神经阻滞与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神经阻滞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并比较两种方式的应用效果差异,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徐州市贾汪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31例。常规组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55.26±7.24)岁;病程5~38个月,平均病程(19.58±3.25)个月。研究组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29~68岁,平均年龄(54.88±7.18)岁;病程6~37个月,平均病程(18.58±3.12)个月。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徐州市贾汪区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纳入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6]的诊断标准并确诊;②单侧、单节段突出者。排除标准:①有吸毒史、药物滥用史、胸腰椎骨折史者;②过往有四肢手术史者;③近3个月内进行康复治疗者;④有心、肝、肾等器官严重功能障碍者;⑤恶性肿瘤患者;⑥存在血液系统疾病者;⑦有精神疾病者。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及护理,由同一组医护人员进行操作。常规组患者接受超声引导下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选用20 G神经阻滞穿刺针进行穿刺,准备消炎镇痛药物: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 mL(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412,规格:1 mL∶2 mg)、1%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3 mL(裕松源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41024797,规格:2 mL∶4 mg)及生理盐水1 mL。患者健侧卧位,通过影像学检查结果,进一步判断神经根节段层面;将凸阵探头与患者的脊柱纵轴平行,根据患者的腰椎棘突确定节段位置;超声探头(频率为4~8 MHz)轴位扫描,找关节突关节,定位椎间孔;探头纵轴作直线,矢状位扫描,当出现横突时,进一步稍朝中线移动探头,重新出现关节突的边缘,发现神经根出口平面,同时沿探头纵轴作直线,进一步扫描穿刺点;碘伏消毒10~16 cm,用1%利多卡因做局部浸润麻醉,确认阻滞成功后,回抽无血,静脉注射3 mL消炎镇痛药。
研究组患者接受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消炎镇痛药物配比与常规组一致,经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患者屈膝进行收腹侧卧位,使得患者保持患侧向上,取髂前上棘、脊柱棘突连线处交点行腰丛神经阻滞;选择髂后上棘与股骨大转子的连线,确定股骨大转子连线交点为穿刺点;皮肤消毒铺巾后,进一步用1%的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找到第4腰椎横突,同时遇横突向头侧、尾侧进入0.5~1.8 cm,穿刺针碰到第4腰椎横突朝头侧到股四头肌震颤,将神经刺激仪的电流调节至0.1~0.3 mA,将配好的消炎镇痛药3 mL注入;在坐骨神经穿刺点进针,待腓肠肌抽搐调整电流同上,静脉注射剩余的消炎镇痛药。上述治疗均1次/周,两组患者均干预3周。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于治疗前、治疗1周时、治疗2周时、治疗后采用VAS[7]评分评估患者疼痛情况,总分0~10分,分数越高,则代表疼痛程度越严重。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功能。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法(ODI)[8]评分评估患者腰椎功能,ODI共包括10个问题,总分0~50分,分数越高,则代表腰椎功能障碍越严重。③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两组患者均在术后4周进行疗效评估,患者的症状消失为痊愈;患者的疼痛减轻为显效;患者的腰部活动部分受限为有效;患者病情未见好转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两组间的VAS评分随时间变化情况;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的VAS评分随时间的推移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且研究组均低于常规组,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在时间、组间、交互作用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 学 意 义(F组间=13.574,F时间=19.564,F交互作用=14.257,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分, ±s )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分, ±s )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治疗1周时比较,bP<0.05;与治疗2周时比较,cP<0.05。VAS:视觉模拟评分法。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1周 治疗2周 治疗后研究组 31 7.02±1.19 2.38±0.38a 1.59±0.30ab 1.32±0.20abc常规组 31 7.01±1.17 3.59±0.60a 2.22±0.37ab 1.77±0.35abc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ODI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功能比较(分, ±s )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功能比较(分, ±s )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31 40.25±6.85 10.29±1.89a常规组 31 41.28±6.88 22.68±4.16a t值 0.591 15.098 P值 >0.05 <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77%,常规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7.42%,研究组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情况比较[例(%)]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是腰椎间盘软骨板、骨核出现不同程度的退行性病变及纤维环在外力作用下破裂,导致髓核从破裂位置突出,进而压迫相邻位置脊椎神经根[9]。若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治疗,可导致患者腰部凹陷、腹部前凸等外观改变,甚至影响足底部功能,严重时导致偏瘫,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此类疾病首选保守治疗,保守治疗的方式比较丰富,包括消炎镇痛药物治疗、牵引、针灸、康复锻炼及早期卧床休息,对于轻度的症状,保守治疗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但保守治疗周期长,对于重度症状患者效果不明显[10-11]。临床上针对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往往采用手术疗法,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早期常出现中重度疼痛,临床主要采用镇痛泵缓解疼痛,但仍有部分患者镇痛效果欠佳[12]。因此,选择合理的镇痛模式对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效果十分重要。
本研究发现,治疗1周时、治疗2周时及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治疗2周时及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1周时,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2周时,且研究组以上各时间点VA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P<0.05),表明相比超声引导下选择性神经阻滞,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神经阻滞可显著降低患者的疼痛评分,缓解患者的疼痛。临床认为超声引导下选择性神经阻滞与髂筋膜间隙阻滞特征一致,在应用阻滞后均需要一定时间的等待才可以使麻醉药物完全起效,因而术中运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有一定的局限性[13]。然而,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神经阻滞可使麻醉药物精准地注射,起效时间缩短,阻滞效果更加完全[14]。既往研究指出,将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运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术中与术后镇痛中,镇痛和恢复腰椎功能的效果明确[15]。本研究和上述相关研究一致表明了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神经阻滞可降低患者的疼痛评分,治疗效果显著。
本研究显示,两组患者O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ODI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表明相比超声引导下选择性神经根阻滞,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神经阻滞可显著改善腰椎功能,促进患者恢复。分析原因如下:超声引导下选择性神经阻滞治疗,虽然也能促进腰椎功能的转好,但该方式对于超声成像的要求较高,需要手术操作人员具有极高的超声技术操作水平。而神经刺激仪操作简单、精准,且神经刺激仪使用的小电流刺激对神经系统的影响较小,可以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的成功率及效果。除此之外,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这表明与超声引导下选择性神经阻滞相比,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神经阻滞效果更显著,症状消失的时间缩短。分析原因如下: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神经阻滞的方式可以让操作者精准定位,且在进针过程中可随时地调整、移位,降低误判的风险,避免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迁延、病情反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治疗效果显著[16-17]。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神经阻滞,能够有效提高神经阻滞成功率,从而改善腰椎功能,最终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应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神经阻滞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可以有效改善腰椎功能,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促进患者的恢复,治疗效果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