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春萌,陈绍俊,何慧丹
(如东县中医院重症医学科,江苏南通 226400)
在实施外科手术后,对于危重症患者来讲,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基础代谢率居较高水平,可显著增加能量消耗,进而促使机体呈现出负氮平衡状态,大部分患者会出现代谢紊乱、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感染等问题。患者还有较高的胃肠道血流灌注异常发生风险,肠道缺血为主要引发病程早期出现肠道功能障碍原因[1-2]。此外,肠黏膜通透性增加也是重要的诱导肠屏障功能损伤的因素,故需重视营养支持工作的开展,以改善营养状况指标,推动康复进程[3-4]。既往临床多运用肠外营养支持方案,但长期实施会对肠黏膜屏障功能构成破坏,使感染风险增加。肠内营养,尤其是早期肠内营养可促肠黏膜通透性恢复,并对肠源性感染进行防范,同时可使免疫功能提高,降低肠功能衰竭风险,进而使代谢紊乱得以纠正,对改善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5]。本次研究对外科手术后入住ICU进行监护的患者予以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及其应用价值及对感染、免疫功能产生的影响展开探讨,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外科手术后在ICU监护的患者110例,均为如东县中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收治,采用随机数字表予以分组。观察组55例患者,其中男性29例,女性26例;年龄42~79岁,平均年龄(60.45±3.27)岁;手术类型:肝叶切除术6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17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32例。对照组55例患者,其中男性31例,女性24例;年龄40~80岁,平均年龄(60.71±3.33)岁;手术类型:肝叶切除术8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1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9例。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可比性(P>0.05)。患者及家属对研究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如东县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并批准本研究展开。纳入标准:①均接受外科手术并转入ICU;②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疾病;②无自主沟通能力;③合并恶性肿瘤疾病;④合并器质性疾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营养支持方案。术后24 h将蛋白磷酸酶抑制剂于3 L袋中混合,实施静脉持续滴注,持续3 d。观察组应用肠内营养支持疗法。术后24 h经鼻肠管泵将0.9%氯化钠注射液200 mL缓慢注入,泵入速度于20 mL/h控制;若患者无明显不适,术后第2 d可取肠内营养混悬液与温开水各200 mL混合成水营养液400 mL继续注入,结合患者情况对流速调整;术后第3 d,可将肠内营养混悬液750 mL与温开水400 mL混合进行注入,流速于81~95 mL/h控制,用药3 d后停用。开展术后锻炼,以对胃肠蠕动予以促进。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肺部感染、腹腔感染、切口感染、吻合口瘘。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发生例数/总例数×100%。②对比两组营养状况指标:在开展治疗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送检,离心(3 000 r/min,10 min)对营养状况指标即血清前白蛋白、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进行测定并比较,试剂盒由上海北加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提供。③对比两组免疫功能指标:即在开展治疗前后,取空腹静脉血(采血条件同②),对免疫功能指标即T辅助细胞/T抑制细胞(CD4+/CD8+),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进行测定并比较,试剂为日立公司生产的配套试剂。④对比两组临床恢复时间:包括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⑤对比两组生活质量:在开展护理工作后,应用生活质量量表(WHOQOL-BREF)[6]评估患者生存质量,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物质条件、社会功能4个维度,单项为100分,分值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理想。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通过[例(%)]表示,施以χ2检验;计量资料通过(±s )表示,施以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腹腔感染、切口感染各1例,感染性并发症率为5.45%(3/55);对照组患者肺部感染5例,吻合口瘘3例,腹腔感染3例,切口感染4例,感染性并发症率为27.27%(15/55),观察组感染性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565,P<0.05)。
2.2 两组患者营养状况指标水平对比 两组患者在开展治疗前,营养状况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前白蛋白、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均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营养状况指标水平对比( ±s )
表1 两组患者营养状况指标水平对比( ±s )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血清前白蛋白(mg/L) 血红蛋白(g/L) 血清白蛋白(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55 194.81±19.72 252.17±25.19* 93.22±5.07 117.47±14.39* 35.17±3.22 42.72±3.19*对照组 55 195.79±19.78 215.83±22.14* 93.19±5.12 102.83±12.41* 35.19±3.17 39.60±3.27*t值 -0.260 8.036 0.031 5.714 -0.033 5.065 P值 0.795 0.000 0.975 0.000 0.974 0.000
2.3 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水平对比 两组患者在开展治疗前,免疫功能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D4+/CD8+、IgA、IgM水平均有所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水平对比( ±s )
表2 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水平对比( ±s )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CD4+/CD8+:T辅助细胞/T抑制细胞;IgA:免疫球蛋白A;IgM:免疫球蛋白M。
组别 例数 CD4+/CD8+ IgA(g/L) IgM(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55 1.31±0.34 2.28±0.42* 1.24±0.30 1.79±0.42* 1.54±0.31 2.13±0.59*对照组 55 1.33±0.29 1.75±0.37* 1.26±0.29 1.53±0.41* 1.56±0.35 1.82±0.40*t值 -0.332 7.022 -0.355 3.285 -0.317 3.225 P值 0.741 0.000 0.723 0.001 0.752 0.002
2.4 两组患者临床恢复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恢复时间对比(h, ±s )
表3 两组患者临床恢复时间对比(h, ±s )
组别 例数 肠鸣音恢复时间 首次排气时间 首次排便时间观察组 55 31.19±1.87 39.45±2.37 41.32±2.85对照组 55 43.29±1.42 49.28±2.33 54.29±2.52 t值 -38.217 -21.935 -25.284 P值 0.000 0.000 0.000
2.5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测评分值对比 观察组患者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物质条件、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测评分值对比(分, ±s )
表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测评分值对比(分, ±s )
组别 例数 躯体健康 心理健康 物质条件 社会功能观察组 55 73.82±4.19 74.71±3.92 78.42±3.87 77.35±4.12对照组 55 50.83±5.17 61.32±2.75 52.41±4.96 56.98±3.69 t值 25.621 20.738 30.661 27.314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对于ICU患者而言,因病情危重,多有胃肠道血流灌注异常情况发生,肠道缺血为患者在病程早期出现肠功能障碍的主要因素。另外,患者往往还存在肠黏膜通透性增加问题,多种因素均可诱导此种现象发生,比如谷氨酰胺不足、缺血再灌注损伤、酸中毒、内毒素血症等,多见于并发感染和创伤的患者,而损伤程度与患者感染的程度趋于正相关。短期饥饿也可造成肠黏膜屏障功能出现障碍[7-8]。此外,因外科手术需禁食,也使机体呈严重营养缺乏状态,为对正常代谢需求予以满足,需开展恰当的营养支持治疗。
肠外营养支持为既往常用的经静脉内供给营养的方案,在高分解代谢状态、重症胰腺炎、胃肠道梗阻患者中较为常用。但是,其对输注时间、速度均有较高的要求,若未有效控制,还可引发过敏、气急、胸闷等不适,同时肠外营养支持对输液途径要求也较严格,需尽可能采取经静脉输入营养的方式。若运用深静脉置管,也可增加血栓和感染风险[9-10]。肠内营养支持为一种可直接补充肠胃营养的方法,可向机体提供微量元素,进而使营养指标得以显著改善。早期肠内营养通常是指患者ICU入住24 h至48 h内,且无肠内营养禁忌,是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情况下实施的一种营养支持方案[11-12]。经肠内营养治疗方案因与机体的生理状态更为符合,故可更高效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在外科手术治疗后,肠内营养支持对降低肠衰竭、肠源性感染等并发症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使患者全身状况改善,显著提升临床救治成功率[13-1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前白蛋白、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CD4+/CD8+、IgA、IgM水平均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物质条件、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肠内营养支持疗法可使肠道黏膜细胞功能与结构显著改善,进而使感染风险降低、免疫功能增强;可促进肝内蛋白合成和代谢,为肠道功能有效恢复打下坚实基础;另外,还可对胃肠激素和消化液的分泌形成刺激,促进胃肠蠕动,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针对外科手术后在ICU监护的患者,重视肠内营养支持疗法的运用可降低感染性并发症率、改善营养状况指标、增强免疫功能水平,可缩短临床恢复时间,提高生活质量,其开展价值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