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帅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服饰”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相伴相行。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的服饰设计有着繁多的款式,绚丽的色彩。制服纹饰的过程往往蕴藏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隐秘的历史传说。郭沫若先生曾说:“服装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人们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衣着打扮,折射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区域乃至一个时代的文化样态。在当代社会,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它的纹样、色彩和工艺也能大致表明一个人的身份、个性、气质,映射着一个人的追求、理想和情愫。
张爱玲在《更衣记》中谈到“一九二一年,女人穿上了长袍”。这里的长袍,所指的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女装——旗袍。旗袍,原为清满洲旗人妇女所穿的一种服装。辛亥革命后,汉族妇女也普遍采用。20世纪初,旧有服饰所折射的传统、功能和造型无法适应于新的社会体制和形态;而新的秩序与观念尚在建立,思想的包容促使外来文化在本土传播与实践。这一时期,旗袍伴随着长袍马褂、辫发小足、西装革履等装扮出现在了公共场所。而值得注意的是,服饰的颜色也发生了转变。
从奴隶制到封建制,在“礼乐制度”的影响下,形成了“衣冠制度”。古代服饰中的以礼为先、合礼则美的思想也体现在了服饰的色泽当中。如先秦时期的冕服称为“上玄下纁”,玄、纁是天地之色,“玄”代表太阳将出地平线而未出,黑中透红;“纁”指太阳已落地平线折射余光,呈赤黄色。秦朝时期,又因“尚黑”的传统,黑衣大冠成为重大典礼时的着装。“明等级、辨尊卑”的服饰功用,在辛亥革命之后也开始消亡,服饰的颜色和款式也变得更为丰富。
伴随着旧有的观念被逐渐打破,旗袍的设计也变得更加大胆与开放。早期的旗袍款式追求薄、露的风尚,形态中彰显着人体之美,在合理、合体的剪裁中展现女性的体态和曲线。在旗袍的面料中,传统的丝绸、染色布,新式的时尚印花、提花面料,较为厚实的毛呢与轻薄如羽的玻璃纱材质,都被应用在了近代旗袍的设计当中。
近代的旗袍款式设计,将宽肥的旗袍通过腋下和腰身侧缝收拢,下摆缩短,使其更为贴身。旗袍的设计大致经历了由廓形A型、H型向S型的演变,由无省向腰省、胸省的发展,缝纫技术由平面裁剪向立体服饰造型的转变,由传统窄幅向宽幅的织物设计转化等。织物中的纹样设计,包含了以植物叶片为主的竹叶、兰叶、松叶和卷草纹叶,也出现了玫瑰花纹、束花纹等。在中西文化交汇的过程中,旗袍设计大致经历了从盲目到自觉、从模仿到融合的本土化发展态势。
近代中国设计的萌发,与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是同步的,且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发展更为多元和丰富。20世纪20年代后,以上海、杭州、苏州为代表的丝绸产业群成为旗袍设计和生产的重镇,旗袍在材料、风格、纹样和色彩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变化。旗袍织物开始由厚重转为轻薄,色彩艳丽,款式丰富。设计师们在设计、选料和配色的环节中,量体裁衣、革故鼎新,结合东方女性的审美和文化,精炼设计构思。
大家非常熟悉的漫画家叶浅予,在当时被称为“本埠时装设计专家”,他认为新装的设计要符合美的艺术表现,需要在剪裁、色调、图案三者中调和,并且符合着衣人的品位。传统的直线裁剪,加之曲线裁剪的润色,呈现出的“窄衣”效果,唤醒了女性的爱美之心,展现出摩登新时代的风貌。
旗袍成为“化西为中”服饰体系的代表,表现出优雅的体态、独立自由的态度,它也作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发挥出积极的影响力。1938年,华侨组织在美国纽约发起抗日游行募捐活动,海外的华侨女青年们身着旗袍走上街头,举手投足间展露着浓浓的爱国之情与抗日之志。
当代的旗袍,大致表现为右衽大襟的开襟或半开襟形式,有立领盘扣、摆侧开叉、单片衣料、收腰、无袖或短袖的式样,颜色绚丽,款式别致。旗袍的设计也朝着面料考究、质地上乘、色泽高雅、线条流畅、盘扣巧思、织工精美和搭配得当等方向发展。在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工匠精神的传承,如上海滩百岁旗袍裁缝褚宏生,他早期设计的白色镂空蕾丝材质旗袍惊艳众人。他从1933年开始做学徒,工作至今已逾80年。在漫长的岁月中,旗袍设计师将手工作为工艺流程中的重要部分,一代又一代传承不绝。
裁剪是旗袍制作中最为繁复的一个步骤。老一辈的匠人,将中国传统服饰剪裁的技巧全部运用到旗袍的制作当中,学徒初窥尚需三年,登堂入室则需要更长时间的苦工磨炼。1944年接触旗袍的金泰均,为了获取最新的资讯,订阅了《时尚》《时尚芭莎》等杂志,还观看好莱坞电影,描摹电影中的服装设计作品。优秀的工匠可以在量体裁衣时,做到分毫不差,而别具风格的旗袍板型,则需要独到的匠心,在艺术理念与工艺技法中保持着隐秘的平衡。旗袍的设计,可谓“万变不离其宗”,这种“戴着枷锁”的艺术创作形式,将“灵活多变”“活学活用”展现得淋漓尽致。
旗袍的魅力在于流畅贴体,穿着者在静立和行走的时候,都可呈现出与自身气质相得益彰的韵律之美,设计师们就需要体察这种韵律。设计师以盘扣点睛,依据服装的面料、滚条、色彩和着衣人的体态,选择和设计适宜的花形与纽子,将传统文化中美好与祥瑞的图案,衔接在旗袍的设计当中。旗袍的再次兴起,或许就是因为服饰中的东方神韵—高贵典雅、沉稳内敛以及恰到好处的精致得体。令人赏心悦目的旗袍,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女性。作为龚式旗袍的第四代传人,年轻的设计师罗阳在17岁时就开始接触旗袍的设计,他在设计中尝试融入新的元素,如尝试使用香云纱面料,这种面料工艺繁杂、材质滑爽,又如将旗袍与晚礼服结合,形成“旗袍样式的婚纱”,再如契合四季时节的旗袍板型、盘扣样式的设计等。这些风格的沉淀所形成的新式旗袍,成为“罗三裁”服饰品牌的基础。年轻的设计师们代表了新生代的群体,他们不安于现状,他们期望创新,他们寻求突破,但是他们又坚守传统。
在时代的更迭中,设计师们开始将代表近代女性衣香鬓影的旗袍带上国际的舞台。正是这样的品格和自信,让“旗袍”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海外的市場中占据一席之地。如今,旗袍作为设计元素成为海外服饰设计市场中的宠儿。
设计师马克·雅可布(Marc Jacobs)在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2011春夏系列中,则借鉴了旗袍的设计理念,采用了大块明艳的色彩,以此证明其“华丽大胆的繁复主义”设计理念;而知名服装品牌普拉达(Prada)2017年的春夏系列借鉴中国旗袍中的斜领、立领、盘云扣等设计元素,将之融入服装设计当中。这都提示着我们,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民族的历史与服饰文化,还有更多可供探寻和汲取的灵感与养料。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