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萌竹
提及“舞蹈”,大部分人都把它当作女孩儿的特有词汇。“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如此曼妙的形容让舞蹈有了婀娜的神采,也多了些许脂粉的香气。
我虽自小在艺术院校长大,见惯了男性舞蹈演员,可是当我接到在一所普通中学组建男子舞团的任务,也是心头一紧。很难想象,这等优雅的艺术动作竟能与每天在绿茵场上纵横驰骋的男孩儿联系到一起。
就这样,一位雄心勃勃的民族舞女教师,便开始了她组建男子舞团的奇妙之旅……
组团有妙招,“哄骗”需谨慎。对初中的男孩儿来说,应该没有什么事能比在绿茵场上自由驰骋更加快乐了。犹记得我小的时候,下课铃声一响,经常能在走廊里看到男孩儿们抱着篮球光速奔到操场上,利用仅有的课间十分钟拍一拍篮球、摸一摸篮筐,也经常看到他们由于舍不得离开操场耽误了进教室,被罚站在门口的窘态。因此,我把初筛地点就定在了他们最爱的操场。趁着课间操时间,我走进队伍中,看到肢体协调、活泼好动的男孩就记下名字。当然,古灵精怪的他们看到舞蹈老师前来询问,在告诉我名字之后很多都会多说一句:“老师,我可不去跳舞啊!”我心想:这可由不得你!就这样,我把这一群对舞蹈似懂非懂的男孩儿“忽悠”进了舞蹈教室,随后闭口不谈“舞蹈”二字,在主管校长的帮助下,以课后活动的名义留住了这第一批舞团成员。
随着活动次数的增多,孩子们经常会给我“惊喜”,例如在我转过头的一瞬间,他们就能变出一个足球在舞蹈教室玩起来,让我哭笑不得。慢慢地,男孩儿们也接受了自己是男子舞团的成员的事实,但依旧不能接受压腿和扭腰。这我当然理解,我也为他们的这种“直男”精神感到欣慰,因为这起码说明他们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我向他们承诺不压腿、不下腰、不扭胯、不扭捏。但从专业训练角度上说,这承诺背离了舞蹈训练的基本要求。于是,我从他们的日常兴趣出发,了解男孩儿们日常谈论的话题。当时风靡全国的偶像组合TFBOYS,引起了我的注意。每当提起TFBOYS中的某某某,女孩儿们专注而热切的眼神,让我找到了男子舞团的突破口。从当下最流行的歌曲出发,从简单的流行舞基本训练着手,舞团完成了第一支舞蹈的排练。
当这群初来乍到的男孩儿们站在学校联欢会的舞台上,当那首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响起,台下的尖叫声便此起彼伏,站在侧幕的我看到了男孩儿们脸上充满自信的表情和让人又惊又喜的表演状态。演出结束后,我存着私心,没有让舞台收光,而是让孩子们做了一次集体谢幕。演出尚未结束这种集体谢幕并不合适,但我坚持让他们享受下观众的掌声。男孩儿们站成一排,手放在胸前,感受着来自台下的掌声和尖叫,体会着艺术表演最幸福的时刻。从那时起,他们对舞台有了新的认识,对“舞蹈”这个词才开始有了真正的理解。
雏鸟成苍鹰, 幼虎初长成。转眼三年的时间过去,舞团在新旧队员的更迭中焕发生机。我依旧没有对他们进行舞蹈基本功训练,而是把重点放在了体能练习和流行舞训练。虽然每周只有几个小时的训练时间,但我看到了孩子们从懒懒散散被拽着练变成了求学若渴地抢着练,从四肢僵硬的照猫画虎变成了边做动作边对着镜子耍帅,我觉得孩子们应该去尝试更大的舞台了,我们报名了舞蹈比赛,据说此次参赛的选手都很厉害。正在认真准备比赛的我无意中看了电视剧《觉醒年代》,我很受启发。彼时青年向往的幸福正是这盛世赋予当下的平静与祥和,彼时青年用青春唤醒民族,此刻青年当用青春创造辉煌。因此,我以李大钊先生的文章《青春》为背景,将流行舞与现代舞相结合,为我们的男子舞团编创了一支属于自己的舞蹈——《青春之我》,以此致敬当年的“同龄人”,告慰他们:“山河虽无恙,吾辈当自强”。舞蹈的精神气质与男孩们此时的生理、心理年龄刚好吻合,所以他们很容易产生共鸣。
《青春之我》的创作灵感来自青春精神的超时空对话。舞蹈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青年们所处的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出发,在国家的危亡之际,青年们艰难求索,即使迷茫、沮丧,也依旧在艰难地寻找希望。这一段落以凝重沉痛的造型,配合代表迷惘的交错动作,展现彼时青年的沉重与无助,最终被从天而降的各种不平等条约压得无法起身。李大钊先生的《青春》朗诵声响起,点燃了革命的火种,青年们有了前进的方向。大钊先生的文章象征着光明和希望,青年们目光如炬、步履铿锵地前进着。在设计这一部分时,我纠结于用什么样的舞蹈语言才能将这种革命精神表现出来。思考良久,我领悟到:在这样一篇振奋人心且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章面前,所有的动作都显得空洞。于是,我让男孩儿们在《青春》的朗诵声中像革命者般从舞台后区一步步坚定地走到台前。没有过多的舞蹈动作,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革命先驱,虽然舞台只有短短的几米,他们却坚定地走出了一条“革命道路”。为了这短短的一段路,孩子们主动观看了电视剧《觉醒年代》,而后他们展现在舞台上的状态让我真正地感受到他们理解了那个年代、理解了那个年代的青年,更理解了革命的意义。
舞蹈的第二部分,我选择了孩子们擅长的舞蹈类别——流行舞。舞蹈摒弃了流行舞自由随意的特点,借助流行舞表达了青年顽强抗争、保家卫国的情怀。该部分节奏鲜明、动作热烈,恰好与如火如荼的革命精神相得益彰,也是孩子们表达最过瘾的部分。
舞蹈的最后,我设计了用红色的绸带代表革命的红色精神,孩子们在转身的刹那抽出身上的红色绸带,环绕在一组“革命者”周围。这条红绸是现代青年与彼时青年的精神纽带,象征着红色精神传承不息。当全场被红色氛围铺满时,一位青年从火一般的红绸中走来,默默地举起右拳,再现了入党宣誓时的场景,缅怀先烈、告慰英雄:山河虽无恙,吾辈当自强!舞蹈在致敬革命前辈的气氛中结束……
虽然整个排练过程中,孩子们的肢体动作还不够成熟精准,情绪表达却十分用心,在情感带动下的心理表达和角色代入让他们完成了从舞蹈“小白”到舞蹈演员的质的飞跃。几次演出中,孩子们情绪激昂、意气风发。从他们愤怒的步伐、瞪红的双眼和颤抖的双手中,我看到了男孩儿们该有的男子气概。记得比赛时有评委说:“这个节目一头一尾给了这么大的反差,这位编导很大胆、很有创意,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男孩儿的英雄气概!”听到这样的评价,我由衷地感到欣慰和庆幸,欣慰于孩子们的情感表达是作为编者要诉说的情怀,庆幸于我终于没有辜负这群男孩儿的初衷——没有把他们变成“娘娘腔”!
比赛中,我曾经担心孩子们心理压力太大,準备了一肚子安慰他们的话。结果,看到他们一路欢歌后,在休息室倒头就睡的样子,我才知道是我多虑了!记得在市级比赛时,面对大部分由舞蹈特长生组成的队伍,他们游走在其中,丝毫没有胆怯。比赛结束后,他们丝毫不在意分数的高低,背起书包上了大巴,像英雄一样回到学校上课。作为老师,我竟觉得他们太帅了,他们的洒脱说明舞蹈艺术已带给他们足够的自信和欢乐。相信比赛的体验会让这群艺术的“门外汉”终身难忘,这种美好的回忆会伴随他们一生。
回首过去,男子舞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展望未来,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孩子们走进舞蹈、走近艺术,在艺术的海洋里收获美好,赢得身心的幸福!
(作者单位:北京学校、人大附中通州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