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振兴视域下苗族芦笙舞传承发展困境与解决策略

2022-03-28 05:39万兆宇
牡丹 2022年4期
关键词:芦笙村寨苗族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一部分,既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苗族芦笙舞是一种民间舞蹈,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其具有独立的项目序号、项目编号和国家设立的项目保护单位(项目序号:126;编号:III-23;保护单位:雷山县、榕江县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体现了国家和社会重视苗族芦笙舞的传承与发展。芦笙舞对于民族村寨而言具有教育教化、丰富民族文化、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社会、文化和经济价值。然而,随着信息和网络的快速发展,人口迁移和外来文化诸多外在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们思想观念与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加大了芦笙文化、芦笙舞的传承与保护难度,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族村寨实现乡村振兴的步伐。如何促进苗族芦笙舞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推进民族文化振兴和民间舞蹈艺术展演,这不仅是苗族人民需要思考的问题和承担的职责,也需要国家、社会与学者的共同关注与支持。本文旨在分析芦笙舞的发展现状、传承困境,并提出推动芦笙舞传承、保护与发展的对策。

一、苗族芦笙舞概述

芦笙舞是传统的民间舞蹈之一,普遍盛行于苗族地区,常见于苗族人民过年过节、各种喜庆活动及祭祀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欢庆形式和情感表达方式,本文以贵州省为例,概述其发展概况。

不同地区芦笙舞形式存在异同。芦笙舞又称为“踩芦笙”“踩歌堂”,苗语叫“究给”“鼎给”,演奏形式是以吹奏芦笙曲为舞蹈伴奏,有些地区是自吹自舞,有些地区则是男士吹奏芦笙女士随乐起舞,不同民族地区所跳的芦笙舞各具特色。芦笙舞的主要形式有自娱、习俗、竞技。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地区的芦笙舞舞会一般在每年农历二月份和九月份举行,芦笙队排成“一”字形,苗族女性身着盛装手执花帕,随曲子踩芦笙,舞蹈动作有“找虫”“爬坡”等形象动作。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凯里地区的芦笙舞,男性在前吹奏芦笙,女性则随后跳舞,因此常被当地称为“走赶”。着装方面,男士头戴帽巾、穿乳白色上衣绿色裤子,女性则头戴牛角帽身着百褶裙,主要以脚下步伐为主,平步、七踩一跳等动作是凯里芦笙舞步的特色。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县地区的苗族村寨在踩芦笙时,每个民族村寨择一个节日作为依托,以村为单位举行芦笙舞比赛。男女身着盛装,男士吹芦笙,女士则以吹笙者为圆心一圈一圈往外围,芦笙悠扬、舞步平缓而具有重复性。

芦笙舞蕴含着重要的社会、文化和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促进民族村寨间交流学习,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不同民族村寨通过芦笙舞竞技进一步培育民族情感、凝聚民族力量,构建和谐社会。芦笙舞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为对人具有教育教化潜移默化的文化功能,对民族文化传承、丰富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体现发挥着重要作用。芦笙舞者在旅游活动文艺表演等场合表演,巧妙地将文化资本转化成经济资本、传统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二、苗族芦笙舞保护、传承与发展困境

苗族芦笙舞是一种原生态的民间舞蹈,保护、传承和发展好芦笙舞也是在保护和发展我国的民间舞蹈。芦笙舞被视为苗族人民过节、祭祀和娱乐的重要民族习俗、活动仪式和情感表达方式,然而,在文化振兴视域下,当前芦笙舞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时代变迁变化、民族信仰弱化、传承方式单一等一系列难题。

(一)时代变迁造成传承失序

时代冲突引起的民族蘆笙文化和技艺传承失序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科技发展和社会不确定风险的突发。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快了民族村寨的城镇化步伐,然而快速形成的城镇也导致了民族村寨人口迁移、自然资源和人文要素主动或被动“增分”,民族村寨“汉化”严重,芦笙文化在这样一个资源分散、人口流动性极强的大环境下很难保持原有的质朴和纯真。二是民族芦笙文化固有的舞步和乐曲有局限性。比如,吹芦笙这一技艺如今会的人少之又少,加上许多年轻人认为传统的芦笙舞动作“古怪”,跳了会被同辈群体“嘲笑”;或者被一些人恶意摆拍成短视频发布,吸引眼球,获取关注和流量。年轻人外出就业或务工,逢年过节回家也多以篮球、羽毛球等体育项目作为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芦笙舞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些使得芦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举步维艰。

(二)信仰弱化导致传承窘境

如果说时代变迁是民族文化淡化的外在干扰,那么民族信仰的弱化就是民族文化面临消逝的内在影响,文化和技艺的保护传承在信仰弱化的情况下往往变成无根的浮萍。民族信仰是一个民族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精神源泉和实践动力,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与互联网的普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发生了时空上的变化,面对面交流频次远远低于文字消息、视频和电话等虚拟空间的交流频次。现在难以见到往日热闹的盛大芦笙舞场面,为芦笙舞而准备的盛装和银饰一年难见几次,芦笙场称为晾晒谷物的场地……。信仰弱化归根到底是缺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表现。民族信仰弱化是造成苗族芦笙文化缺乏继承人的重要原因,这种由内而外的影响进一步将芦笙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推入窘境。

(三)方式单一存在传承风险

文化传承方式和宣传形式的单一,是造成芦笙舞传承与发展的主要风险。芦笙文化和芦笙舞技艺的传承,多靠口耳相传、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易受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许多年轻人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发生转变,面授方式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以依托民族节庆或者祭祀活动举行的芦笙会,随着民族节庆气氛的淡化也逐渐被忽视,对芦笙文化的宣传远不及各种现代娱乐视频。各种娱乐休闲方式打破了传统家庭传承的环境,传统方式即长辈通过口诵和表演的方式很难被年轻人接纳。无论是传授方式还是宣传方式和力度均过于传统,很难激起年轻人主动了解、学习、传承和发展芦笙文化的欲望。

三、促进苗族芦笙舞传承与发展的路径

传承和发展好民族芦笙文化和民族技艺,既是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也是民族村寨促进乡村振兴、实现文化振兴的重要工作。芦笙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既需要提升民族村寨自身的发展能力,又需要合理调动和整合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地区的资源。

(一)做好规划,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芦笙文化及其技艺受到社会环境影响,究其根由是民族村寨内生发展动力欠缺,是村寨资源不合理整合,同时人们文化自信心不足,激发民族村寨内生动力是促进芦笙舞传承发展的前提。

第一,政府需从积极引导、合理规划和给予保障三方面为芦笙舞的发展提供方向和保障。如贵州省黔东南州三穗县台烈镇寨头村在过“二月二”祭桥节及芦笙舞会活动时,政府可以赞助、鼓励甚至参与芦笙活动,完善相应的芦笙场地和设施设备。又如,因新冠疫情不能如期举行芦笙会时,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村委会可以组织和安排一些年轻人代表向精通和熟练芦笙吹奏技艺和芦笙舞步的长辈学习。第二,给予一定的物质保障和相应的人文关怀,做好基本保障才能激发村民对芦笙文化和技艺的兴趣。在政府引导下,民族村寨不断挖掘和传承民族芦笙文化,通过芦笙表演等方式积极参与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促进芦笙文化发展。

(二)提高保护意识,树立文化自信

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是民族文化发展得以长期发展的必然要求。人作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活的载体,而民族村寨作为民族文化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场域,要通过教育教化的方式促进人们对芦笙文化的认识和芦笙技艺的学习,提升人们对民族文化传承和文化环境的保护。

一是民族文化进校园。这是培育传承人、传授芦笙技艺和树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较为理想的途径。可以将芦笙舞作为中小学和高校的课间操、社团活动和体育选修课,以课外活动和学分制的形式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也能够对芦笙文化和技艺有充分了解。二是鼓励那些会芦笙技艺的村民自发组建“苗族芦笙文化传承队”,并积极给子女传授或招收学徒进行传承。

(三)改善传播媒介,拓宽传承途径

民族信仰弱化、民族自信心缺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民族文化、民族声音的“失语”。因此,通过路径创新和注入新的时代元素,改善传播方式和内容呈现形式,提升宣传力度是有效促进芦笙舞传承与发展的提前。

一是以录制视频、语音等方式,结合互联网,通过抖音、微信、QQ及电视频道的方式进行教授、学习和宣传。尤其是视频传授可以仔细观察、不断复盘,加深对舞蹈动作的记忆。而通过现代较热门的短视频软件发布相关视频,会激发一些其他民族同胞对苗族芦笙舞的好奇和兴趣,进而主动学习或在做好疫情防控的情况下前往民族村寨观摩和旅游。二是加强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旅游活动展演提升芦笙舞的知名度。政府或相关企业可以组织开展大型歌舞表演、节庆活动或特色产品推销等活动,将芦笙舞融入節目当中,通过宣传方式的灵活变换实现较好的学习和宣传效果。三是通过竞技活动、民族节日庆典邀请等方式加强各民族村寨的交流互动。

四、结语

在文化振兴视域下,苗族芦笙舞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不仅是学术界长期关注的民族文化发展问题,而且是民族村寨发展和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振兴目标面临的现实性难题。文章从激发民族村寨的内生发展动力、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和改进传播方式等方面阐述芦笙舞的传承与发展途径,对芦笙文化和技艺的传承具有一定启发,但芦笙文化和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村民和游客等多元主体共同努力。

(贵州省民族歌舞团)

作者简介:万兆宇(1990—),男,贵州三穗人,大专,研究方向为舞蹈。

猜你喜欢
芦笙村寨苗族
苗族蜡染
岜沙芦笙节
你好,芦笙
无蚊村寨丁屋岭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村寨——海坪彝寨
特色村寨
苗族民歌
芦笙恋歌
苗族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