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无不为”

2022-03-28 05:39刘允和乌晨雪
牡丹 2022年4期
关键词:统治者天道老子

刘允和 乌晨雪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主要思想及文论都记录在道家典籍《道德经》中。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源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道”是自然的创始者,能够促使世间万物勃发生机,使得万物生机勃勃,生命欣欣向荣。老子将这种形而上的“道”论落实到人们触手可及的生活中,这就是“道”的现实反映“德”。这种力量是不借助外物自然形成的,看不见摸不着且无法被具体表达却又是真实存在的。

无论是理论性的“道”论哲学,还是具体的“德”的作为,都可以反映出老子对待世界的态度。不刻意雕琢,遵循自然,敬畏自然,不妄加干涉,这就是老子的“无为”思想。“无为”常常被人们所误解,认为这是一种消极怠慢的哲学思想,其实不然。老子提出的“无为”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对当今社会生活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这是一种遵循规律、顺应时势的态度,其中也有一些遁世思想,因而需要辩证地研究“无为”思想的内涵。

一、老子“无为”思想的历史背景

(一)战火轰鸣的政治背景

老子所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分封割据,战火绵延不休,百姓每日处在对战争的恐慌,民不聊生。在这样纷乱的时代里,各个诸侯国的贵族只关心自己的势力范围有没有扩大,所处封地版图有没有延伸,为了维持奢侈腐化的生活和提高军队在战事中胜算,他们对百姓横征暴敛,百姓在这种高压政策之下无法喘息,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他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只有通过偷盗、抢劫等犯罪手段来维持生计。“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老子见到这样的景象,得出了“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的结论。老子认为,百姓生活贫穷,犯上作乱,知法犯法,轻于犯死从而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就是因为统治者施行繁苛的政令、发动没有必要的战事,为了一己之私使百姓动辄得咎,无法安身立命。

老子目睹了乱世中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地的惨状,从而提出“无为”的思想。老子所说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要妄加作为。对于统治者治国,他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让统治者不要折腾百姓,不要颁布过多的政令,或者朝令夕改。由此可见,“无为而无不为”中的“无为”不是要求统治者不采取行动,而是在不违反自然规律的情况下采取统治措施。百姓是社会得以稳固和发展的根基,战乱的结果只有生灵涂炭,带来更大的破坏。他的“无为”思想是希望统治者能“不伤人”,让百姓自得其乐,休养生息,从而可以达到政权稳固的“有为”结果。老子提出“无为”的观点,正是站在一定思想高度上对春秋战国时期混乱的政治局面的有益反思。

(二)百家争鸣的文化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争鸣,这种思想文化上极度自由的局面,也成为老子“无为”思想诞生的摇篮。而在春秋之前的夏商周时期,“天命论”是所有人都自然遵守的,再加之中国一直以来处在农耕社会,百姓的生产生活活动都由自然支配。老子的思想自然也深受影响,其所论“道”即为“天道”,依天行事。

同时期儒学思想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在那样一个时代有些不合时宜,“仁”和“礼”只是贵族阶级实现对百姓二次剥削的一种工具,“老子则深信世乱之由,不在制度之不良,而在制度本身之不足为治。盖因革损益,事近徒劳。仁义礼乐,愈增纷紊。殷既失之,周亦未得上至尧、舜、禹、稷亦何尝有治安之长策?明主能臣之美誉,不免徒资窃国食政者之借口”。“仁”“礼”被居心叵测之人利用,早已违背其初衷,致使社会矛盾越发尖锐。在那样战乱纷繁的复杂社会当中,倡导“仁”与“礼”就显得不合时宜。当时迫切需要一个更符合时代的思想来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促使老子进一步提出顺应“天道”遵循人性的“无为”之论。

二、老子“无为”思想内涵及其意义

(一)“无为”思想内涵

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老子之道是“无为”之基础,“无为”是其“道”的体现,《道德经》中之“德”即是“无为”。老子倡导的“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不妄为、不乱为,是一种顺其自然、符合天道和人性尺度的作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认为天地万物没有主观情感,所有的一切皆是平等的,没有什么凭借和倚仗,自然是没有什么偏袒和私心。所以老子的自然无为之道就是任凭万物的生长规律去发展,并不需要外界妄加干预。这就是“无为”最重要的内涵——不妄为。老子希望无论是百姓还是统治者,都可以顺应自然而为,而不是以个人意志或者主观态度对自然万物进行改造。

“为无为,则无不治。”由此可见,老子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通过“无为”的手段来达到“无不为”的结果。无论是万物生长还是治理国家,老子都要求顺应自然,一视同仁,无所偏私,只要顺应规律就可以“无不治”。顺应自然,就是老子“无为”最核心的内涵。

(二)“无为”思想的历史意义

老子“无为”思想的历史意义体现在政治上的止暴、养民等方面。老子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天道”,万物更迭消亡的自然规律反映在政治则是摒弃战争,发展农业,追求百姓安居的治国理念。秦始皇在位期间以法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法律及刑罚条例增多,百姓的精神每日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秦朝的暴政让百姓无法忍受,最终爆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即陈胜吴广起义,这也是法家思想长期打压和控制百姓的必然结果。行为和思想长期被禁锢,百姓需要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生活。并且在长达数年的战争之乱中,经济长时间得不到发展,生产力水平低下,百姓无法开展农业生产活动,各地面临饥荒。面对这样的国家情势,汉高祖刘邦采取了道家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方法,这也是道家思想第一次作为治国方针登上政治舞台。

汉高祖刘邦去世之后,刘恒继位任汉文帝,之后汉景帝刘启,他们都继续推行“无为而治”。他们汲取秦二世而亡的经验教训,轻徭薄赋,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自由地耕作,不打扰百姓的生产活动。而作为统治者,他们自身也提倡节俭,不貪图奢侈的生活,带领百姓返回质朴自然的生活状态。这一系列“上无苛令,官无烦治”的举措使得经济逐渐恢复,农业生产力也开始发展,人民过上了富足的生活。这就是老子眼中的顺应“天道”, 这种“天道”可以让万物重新焕发生机。“无为”并非消极态度,而是使百姓自然发展,这样自然“无为”的状态反而能够积累功业,达到“功成”。

“无为而治”是站在百姓立场上的思想,而百姓幸福安康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基,这种思想和统治者期望国家安稳、帝王基业世代延续不断的政治理念有相通之处,成为统治者发展本国经济,国民休养生息,壮大国力的重要政治策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老子的“无为”思想得到统治者认可,统治者将其付诸实践,创造了几个发展鼎盛的历史时期。

(三)“无为”思想的现实启示

老子“无为”思想产生于先秦时期,已经过去数千年,但对现代社会仍具有现实启示。这种启示集中体现在“道”是万事万物发生、发展、消亡过程中必须遵守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与万物一起存在于“道”的世界,由于人具有思辨的能力,老子“无为”之“道”对人来说,表现为质朴率真、谦逊虚心、胸怀宽广、不刻意而为的精神品质。

《道德经》有言:“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对古人来说是一种对情感和行为的规约,倡导以退为进、以不争为争,同时遵守自然规律。老子这种顺应自然、以“无为”之态来作为的思想在如今的时代显得难能可贵。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而不是对其发展妄加干涉,以主观的想法影响其生长,老子的“无为”态度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如今的社会物欲横流,有的人在金钱、声色的诱惑面前难以自持,损人利己的行为比比皆是,这是老子不想看到的局面。“无为”处事,老子并非要求人们无欲无求,只是要求按照规律来处事。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之中,现代人每日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老子希望的是人们能够守住本心。“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在追名逐利的过程中迷失本心,人们最终也只能自食其果。

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对当今构建生态平衡有着深远的意义。人们不应当过度地开发自然,应该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万事万物都有自己发展的规律,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等违背规律的做法,只会让人们遭到自然的惩罚。当然,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也开始付诸行动,但老子在2 000年前就意识到自然的能量实在是令人叹服。

三、结语

老子所论“无为”思想对历史和当代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结合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时代背景和核心内涵来看,“无为”并非无所作为,其最终目的是“无不为”,是通过一种顺应天道自然的手段来达到目的。这种思想无论是从过去还是现在看来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样一个兵连祸结的时代提出了“无为”思想,就是希望百姓能够生活得平安富足,不再受战争困扰。如今,我们生活在老子所构想的和平年代,“无为”思想中的顺应自然又给带来了不一样的启示——保护生态环境。老子“无为”思想是对其所处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状的反思,这些反思如今看来有着非同寻常的超越性,是一种具有自然主义和生态主义的思想理念。

(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基金项目:校级课题“先秦儒道思想中的‘士人精神’探析”(YCX21026)。

作者簡介:刘允和(1996—),女,江苏连云港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

猜你喜欢
统治者天道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从几枚官印看辽统治者如何以佛教来巩固他们的统治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论蒙元统治者对“象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电视剧的文化属性解读——以《天道》为例
天道体系 专业成就卓越
权健天道体系战略委员
权健天道体系精英榜
智者老子
汉朝统治者的哲学观对汉代服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