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打卡:从语言体验到语言生长
——以低年级游戏化语言实践课程“你好,爬山虎”为例

2022-03-27 01:58江苏南通市通州区通州小学226300王亚飞
小学教学参考 2022年34期
关键词:爬山虎笔者儿童

江苏南通市通州区通州小学(226300) 王亚飞

语言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小学低年级是儿童语言发展的临界期,需要用科学、合理、有趣的训练方式来帮助他们从听的言语、说的言语向看的言语、写的言语过渡。如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语言学习呢?笔者以课程游戏化理念为导向,在低年级开发了“你好,爬山虎”游戏化语言实践课程,通过不同情境、不同难度、不同层级的语言活动清单,用打卡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生成性语言体验,让他们在充满趣味和挑战的任务中,丰富语言感知,推进语码转换,强化语言运用,获得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一、幼小衔接,扩展游戏化语言经验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语言发展有着明确界定:“幼儿语言的发展贯穿于各个领域,也对其他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1]可见,语言教育在幼儿成长中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基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他们的语言学习是通过创设语言情境,在一系列游戏化课程中进行的。小学低年级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关键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第一学段的语言学习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他人交流。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2]

为了实现幼小语言学习的无缝衔接,笔者将学前阶段和小学低年级阶段儿童语言发展的相关要素进行整合,把幼儿园游戏化课程理念融入小学低年级的班本课程建设中,形成游戏化班本语言实践课程。依据格式塔理论,游戏化思维的本质是很单纯的,引入游戏元素,能让学习更有趣、更有效。“在游戏化思维中,通过对儿童的语言刺激,激活神经元的信息传递,使儿童将原有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与当前知识对接,有助于他们将所感知的信息进行加工、编码、分析、归纳,从而较好地实现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升。”[3]游戏化语言实践活动减轻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压力,让学生能继续在熟悉的游戏情境中学习语言,自觉将以往习得的语言经验运用到小学阶段的语言学习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语言活动,扩展语言经验,强化语言思维,促进语码转换。

二、情境创设,绘制多维度语言地图

“语言是在不断地听说与模仿,沟通与交流中日积月累、丰富与内化的。”[4]因此,教师要连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语言刺激,为他们提供丰富有趣的语言材料,创设一系列适宜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主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语言。

“打卡”原指上下班时刷卡记录考勤,现多指自我监督,在完成某个特定目标后进行记录。为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常用打卡的方式来记录学生的成长。笔者借用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按时间顺序,以“爬山虎”为对象,以语言训练为目的,结合游戏化课程,设计了游戏化语言实践课程打卡清单(见表1)。

表1 游戏化语言实践课程打卡清单

根据打卡清单,笔者绘制游戏化语言实践课程流程图(见图1)。“你好,爬山虎”是课程主题,围绕这个主题设计5 个语言任务:微观察、微分享、微音频、微阅读、微创作,每一项语言任务的推进,都为儿童创设了探究与思维的空间。从流程图最外围的一圈箭头可以看到,学生的语言能力呈螺旋上升趋势——从看到说、从说到读、从读到仿、从仿到创,同时“滚雪球”式的任务驱动,让语言“看得见”“听得到”,学生语言发展循序渐进,有效提升。

图1 游戏化语言实践课程流程

三、搭建支架,记录连续性语言生长

(一)微观察解锁语言空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对低年级的教学提出这样的目标:“观察大自然……结合语文学习,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整理、表达自己在活动中的见闻和想法。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5]很显然,相比幼儿园,小学低年级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一张图片、一处场景、一种景物都会引起他们语言表达的兴趣。

观察是语言表达的基础。春天的校园是儿童向往的地方,爬山虎大片的绿色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笔者充分利用校园的物态景观,从学生熟悉的景物入手,引导他们观察。如何指导学生观察爬山虎呢?首先是方位感。要让学生清楚远处看整体、近距观局部。其次是敏锐度。笔者以校园景观为背景,引导学生对比爬山虎和其他植物的色彩差异,辨别绿的层次,分享绿的词语。最后是洞察力。引导学生从细节处观察爬山虎的生长方向、茎的形态。同时,笔者还注意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边观察边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在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的过程中逐渐进入爬山虎的语言空间,他们的所看、所说、所思、所问都是不设密码的初始语言,这是语言学习最真实的体验。

(二)微分享激活语言思维

如果说观察是个体的语言热身,那么分享就是群体的语言互动。如何让学生尽情表达呢?笔者在班上举行了“我眼中的爬山虎”分享会,全班学生围绕一个话题,形成一个相对聚焦的语言场,直接进行互动,这样能激活学生的语言思维,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感知。

分享的内容从叶的形状、叶的颜色、叶的构成三个角度展开,学生可以选一个角度说一说,可以拿粉笔在黑板上画一画,也可以叫上好朋友,加上动作、声调、表情演一演。课堂的氛围是轻松愉悦的,学生的语言也是生动有趣的。此时,教师是引导者,通过提问、点拨、激励等途径引导学生持续产生表达的欲望,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思维的碰撞。

(三)微录音捕捉语言原态

在人类的语言发展中,口头语言的发展要先于书面语言。心理学教授列乌杜斯和涅枯列认为,口头语和书面语在情境率、词语不重复率、鉴定率、积极率等四项参数值上存在很大差异。他们经过研究发现,低年级学生的书面语言不是纯粹的书面语言,仅仅是适用于书面语言的目的和条件的口头语言。对儿童来说,这两种语言的特性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6]笔者根据低年级学生语言发展的特点,在语言实践课程中尽量避开阻碍学生语言发展的识字量不多、语言匮乏、对写话有心理畏惧等不利因素,淡化“写”的概念,让学生先说起来,用说话代替写话。

学生在家中利用智能手机中微信、备忘录、录音机等的语音功能,将情境打卡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先说给家长听,再通过语音输入功能将语言完整地记录下来。音频接收了学生的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想等丰富信息;学生在说的同时,又对信息进行加工、整合。这样,学生学习语言的难度降低了,趣味性增加了,思维的连贯性增强了,思维的过程也完整地保留了。中国近代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认为:“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7]这些用音频记录的语言,就像一首首儿童诗,短小而有意蕴,是儿童的真探索、真表达、真世界。

(四)微阅读萃取语言因子

微阅读是儿童书面语发展的有效支架。囿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理解能力,教师在提供阅读支架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他们的接受程度,要追求林良先生所说的“浅语的艺术”。

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与其认知相匹配的语言才是最适合的语言。因此,教师可把名家名篇的经典段落拆解成一个一个短句子,选择最适合学生阅读的句子让他们诵读、记忆、迁移、模仿。在第四天的语言打卡清单里,笔者为学生挑选了叶圣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脚》和肖复兴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的两个语言片段,引导学生阅读。首先,让学生听读描写爬山虎的两个片段;其次,从中挑选最有画面感、最有想象力的两个句子“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不留一点儿空隙”(选自《爬山虎的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选自《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让学生进行反复诵读;再次,引导学生联系第一天打卡时看到的情景,发现文字的秘密;最后,鼓励学生像作家那样,让爬山虎“舞动”起来。

正因为有了校园里的观察经验,所以学生能够通过文字的桥梁完成口头语向书面语的转换。在这过程中,儿童语言与作家语言发生有效的融合,实现了帮助低年级学生建构语言的目标。

(五)微创作建筑语言想象

有学者认为,就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质而言,语言表现与存在的核心正是创美。日本童谣诗人金子美铃擅长以儿童视角写细腻的情感。她的作品内容短小精致,语言质朴自然,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笔者选择了她的代表作《花儿的眼泪》,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人那无比纯真的童心、让人落泪的温情以及淡淡的忧伤。诵读之后,笔者鼓励学生根据前几天的观察所得,大胆地表达出内心的感受。表达的过程既是学生展示语言思维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探索事理的过程。

从说到写是每个学生掌握书面语言的必由之路。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到了语言的神奇,诗意的表达传递了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学生正是在与心灵一次次的沟通、问候中,让语言有了力量。从语言中获取精神智慧,用萃取的语言精华来表达思想,这是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的最大收获。

在开展游戏化语言实践课程时,学生以前的经验是语言训练的源泉。离开了经验,语言就没有生长的土壤。教师所设计的言语训练的所有方案,都是改造儿童语言经验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以儿童天性和学生经验为基点,将“学得”转化为“习得”,将“童语”诗化为“童趣”,让每一个儿童懂得用生活来理解语言,并通过语言来理解和表达生活。

猜你喜欢
爬山虎笔者儿童
爬山虎
想当粉刷匠的爬山虎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爬山虎
南大百岁爬山虎令人神往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