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华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通过十余年的教学实践与观察,笔者发现课堂上学生很少主动提问问题。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师只有让学生产生疑问并提出问题才是成功的教学,学生也才能更好地学习数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是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对知识充满渴望的阶段,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质疑兴趣,以趣生疑。笔者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为加深学生对■的理解,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图形,由于没有统一要求,學生准备的图形各异,笔者让学生把手中的图形折为■,折完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折成的。随后,笔者及时追问:“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这时,有的学生问:“大家折出来都是纸张的■,为什么大小不一样呢?”笔者让学生把自己手中的图形举起来,相互观察自己是否也有这个疑问,得到肯定后小组讨论,并把各自折的图形在小组内进行比较,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每人拿的图形不同,纸张大小不一,单位“1”就不相等,所以■也不相等。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能达到“1+1>2”的教学效果。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是否融洽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关键,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耐心解答,即使有些学生的问题没有提到点子上,教师也应该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题的热情。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敢于提问,敢于思考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问题意识就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三、注重培养学习过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体验探究问题的乐趣。笔者在教学“乘加、乘减混合运算”一课时,课本呈现的是一家三口坐车去采摘园的情境,笔者借助问题“还剩几只篮子?”和“3辆车一共乘坐了多少人?”分别引出乘减、乘加综合算式,引导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思考数量关系、分析数量关系、紧扣数量关系,思考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列出综合算式60-18×3,最后得出结论:在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中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中问题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教师,应当积极鼓励、正确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探索和掌握知识形成的过程及方法,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作者单位:莘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