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战略视域下智慧城市发展的模式与思路

2022-03-27 10:33王鹏 黎玫彤 毛哲涵
科技智囊 2022年3期
关键词:双碳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

王鹏 黎玫彤 毛哲涵

摘  要:全球性的气候变化正促使各地区城市积极转变发展模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文章首先阐明了“双碳”战略对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转型的要求,分析智慧城市建设响应“双碳”战略的理论基础,指出智慧城市建设与“双碳”战略结合的应用领域与新模式,重点集中在能源领域、交通领域、决策领域和公共服务领域,最后结合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分别从政府维度、企业维度、个人维度出发,提出利用数字化技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助力实现“双碳”战略的一系列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双碳”;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F323.22;X3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2.03.04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深,气候变化对全球影响力不断扩大,很多国家将“碳中和”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煤炭能源消费国,为了顺应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及趋势,我国在2020年时宣布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积极承担大国在全球碳减排目标中应有的责任。低碳化和数字化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的两大驱动力。数字技术是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最大应用场景,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了理论依据。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为“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提供了实践基础和技术选择。未来达成“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创造低碳绿色智慧城市。

一、“双碳”战略对城市发展的要求

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增加造成的气候变暖。“双碳”已经成为当今缓解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理念,“双碳”的转型已经成为全球发展的必然趋势。“双碳”目标的实现过程也是城市发展模式转型的过程。城市在数字与科技变革的趋势中努力突破自身发展瓶颈,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和动力。

(一)“双碳”战略下城市发展模式革的必要性

“双碳”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城市不仅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社会空间,也是世界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因此,要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必须转变城市经济增长模式和未来发展模式,将“碳达峰”与“碳中和”纳入城市总体建设布局,整合城市自身资源和功能,充分利用相关的前沿技术与科研成果,打造新型数字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要把低碳的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和规划中,实现“双碳”目标且使碳排放达到最优的状态,形成更为绿色、高效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二)传统城市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传统城市的发展面临着环境恶化、交通拥挤、公共服务差等“城市病”。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成为未来城市管理和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1.城市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近年来,城市建设对环境造成了破坏,空气、水和固体废物污染日益严重,尤其是在人口相对聚集、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城市。

首先,碳排放问题影响了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我国主要能源供应资源仍是煤炭,城市居民在使用煤炭以及电力系统用煤炭发电时都会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除此以外,汽车的尾气也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之一。我国居民的汽车保有量持续上升,导致城市交通道路拥挤,进一步增加了汽车尾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北京市为例,根据生态环境部统计的城市空气质量指数及PM2.5,在2021年北京市的空气质量等级大部分位于“良好”级别,空气质量等级处于“优”的只有114天,仅占全年总天数的31%。另外,空气质量等级达到“轻度污染”和“中度污染”的分别有55天和14天。城市空气质量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日常出行活动、城市生活质量以及健康状况,因此城市的碳排放问题及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不容忽视。

其次,城市水体污染问题。城市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给城市水体造成了不同程度上的污染。城市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污水没有进行较好的处理而直接排进自然水域中,河流、湖泊及地下水会直接影响城市饮用水源,因此遭受污染的城市水体会导致城市出现水质型缺水的问题。近年来,陕西、四川和黑龙江等地发生过一系列与水污染有关的环境突发事件,对城市用水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还造成了部分区域污染。根据我国环境保护部(现为生态环境部)公开的信息,2015年,甘肃省陇星锑业尾矿库泄漏导致地下水受到影响;2018年,河南淇河水污染影响下游丹江口水库及部分南水北调沿线的饮用水源。

最后,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弃物,而我国固体废物利用处置技术支撑不足,大部分固体废物都采用露天堆积。以重庆市为例,钛石膏、磷石膏、电解锰渣、赤泥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以及油基钻屑、废盐等危险废物,缺乏稳定高效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和废物再生利用产品质量标准。不合理堆放固体废物不仅影响城市景观,由于其自身的污染属性,还会加剧对相关水体、空气、土壤以及周围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当前市场主体普遍关注利润比较大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利用处置项目,对废纺织品、建筑垃圾等低值固体废物的利用处置及综合利用产品推广,缺乏必要的激励和引导,市场主体参与意愿不高。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传统城市发展的污染中心集中在市中心,但由于城市不断发展和向周边地区辐射,城市环境污染范围也在逐渐扩大,城市的污染也在逐渐边缘化。

2.城市人口增长与资源配置矛盾加剧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提高,城市的人口逐渐增多,城市人口對土地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需求大大增加了。城市人口密度随着人口增长和人口聚集而持续增长。以北京市人口增长与城市土地运用为例,北京市的人口密度在近几年持续增加,随之而来的是新增建筑物不断占用城市预先规划的绿化隔离带,导致城市绿地和开放区域在逐渐减少。北京市的城市生态环境随着人口密度的增长和城市的发展遭到更大程度的破坏。在舟曲泥石流暴发之前,舟曲县城的不断扩建,县城的建筑侵占了原本的泄洪通道,加上县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舟曲山林的树木被砍伐一空,山林环境也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这加重了泥石流的危机,对舟曲县城造成了重大损失。

城市人口的增长对自然资源利用率和资源的有效配置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如果城市中的资源配置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相应需求,城市的发展速度就会放缓,因此城市人口的增长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会带来新的冲突形式。城市冬天的供暖是城市碳排放不可忽视的方面,根据清华大学建筑节能中心统计,2018年我国北方城市在冬天由于供暖产生的二氧化碳约为5.5亿吨。近年来,大量增加的城市建筑导致供暖和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加。据清华大学建筑节能中心研究估计,到2030年,我国南方地区分户、区域供暖用户数量分别有望达到6500万户、3200万户,碳排放潜力分别在2500万吨、4500万吨以上。可见,城市人口增长和能源消耗增长意味着碳排放量的增加,城市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使得碳排放的问题日渐突出。

3.城市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不科学

近几十年来,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许多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许多社会和经济问题。过度依赖自然资源与传统劳动力的发展模式在当今时代已很难维系,经济下滑在所难免。[1]虽然,中国在转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传统城市的发展中,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不断减弱,社会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在中国传统城市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增长点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如今劳动密集型产业无法在劳动力市场激烈竞争的情况下实现稳定增长,人口过快增长还会给传统城市带来人口压力。另外,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管理与城市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城市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累积了很多问题与社会矛盾。

城市发展的环境保护和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在传统城市发展中没有受到重视。虽然,保护环境已成为全社会的一个共同目标,但是在传统城市的发展中,环境和生态保护常常被忽视。以传统工业的发展为例,我国传统工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能耗和污染问题。煤炭开采业、钢铁、建材业、造纸业、塑料制品业、包装业等是我国工业污染比较严重的几个行业。这样“高投入、高排放”的传统工业经济增长模式,限制了中国传统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城市化高速发展导致“城市病”显现

在传统城市规模扩张中,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出行环境不断变差。202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已达到63.89%。参考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相关的“城市病”的发生规律,我国的很多传统城市已经处于“城市病”的发生阶段。未来一段时间,“城市病”将从显性阶段跨入暴发阶段。传统城市的发展忽视了城市内部结构和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城市的发展超出了社会资源的承受力。传统城市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交通与安全和健康等方面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1)在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方面,传统城市存在公共事业资源不足和失衡,城乡地区差距日益扩大,补偿水平和整体福利水平较低,民众参与度不高。与发达国家的公共服务相比,我国在公共领域的发展相对落后,公共服务的专业度较低。另外,公共资源在城市的发展中不断被占用也是公共服务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例如,城市的公共活动区域被停车占用,不仅容易出现乱停乱放现象,还会影响城市居民的居住质量;由于对非法建筑的监管不力导致城市原有的公共规划用地不断被侵占,会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2)与传统城市发展相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交通拥堵、安全和污染等方面。在上海,机动车的数量每年约以7%的速度递增。2020年,上海市民用车的拥有量已达471.39万辆,其中载客汽车约408.14万辆,轿车约为254.79万辆,此外,摩托车、助力车以及非统计自行车的数量约为19.44万辆,城市交通饱和达到0.8以上。然而,在上海部分中心城区,交通饱和度甚至超过1.0,道路交通拥堵很严重。城市道路拥堵不仅会增加城市居民的出行时间和出行成本,还会导致交通事故、引发城市道路安全问题。城市交通拥挤使汽车频繁启动和停车,会增加汽车尾气的排放。

(3)在健康方面,传统城市的发展使城市居民面临现代健康危机。健康危机包括城市工业和城市交通造成的空气污染、噪声污染以及城市垃圾处理问题造成的城市水土污染等引发的疾病。自2015年北京市第一次由于雾霾发出空气污染“红色预警”起,我国华北地区以及华东地区很多城市出现了区域性雾霾污染。雾霾中含有大量有毒、危险的有害污染物,如一氧化碳、重金属、氮氧化物、多环芳烃、灰尘和废物,会直接危害人类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心血管系统。

与传统城市发展相关的问题使得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不协调,不利于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双碳”战略目标能够促进城市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对城市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双碳”战略要求未来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核心是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质量,可见城市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城市发展需要步入一个全新的轨道。传统的城市具有很强的工业气息,而未来的新城市应该与自然生态之间有更好的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未来城市通过零碳化、智慧化以及回归自然化发展可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从行业角度,行业要优化升级产业结构。首先,要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优先发展低能耗的产业。未来城市要重点发展数字经济、先进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绿色低碳新产业。其次,未来城市发展必须加快城市能源系统的發展,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优化城市能源结构。发展清洁高效能源,摆脱能源短缺问题,加速能源脱碳。在电力产业中,增加多种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联合生产,并利用核能、碳捕获、使用和储存等多种技术进行组合发电。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使工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争取达成工业二氧化碳零排放的目标。

从地域角度来看,未来的城市需要推动城市建筑节能,要合理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和建筑增长总量,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在城市的管理中,需要利用信息智能技术规划管理城市,加快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建设智慧城市,实现未来城市的智慧化。

未来的城市发展需要实现零碳化,智慧化最终会将城市引领到回归自然化。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不仅是应对未来生态发展和低碳趋势的战略选择,也是未来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措施。我国未来城市转型发展的方向是建设绿色生态智慧城市。因此,要推动城市向绿色、低碳、生态和智能的方向发展。未来城市在“双碳”战略目标下要逐渐走向智能化、零碳化,回归自然化,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要建设智慧城市。

二、智慧城市回应“双碳”战略的理论基础

(一)智慧城市与“双碳”战略的联系

“双碳”战略有利于推动未来智慧城市的发展,而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也有助于达成“双碳”战略的目标。当前,我国城市正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双碳”战略对未来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和定位,集约、智能、绿色、低碳、人本成为新的诉求,而智慧城市是达成“双碳”战略的技术选择。集互联网、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超级计算为一体的智能技术,将会融入城市运行的各个方面。智慧城市为传统城市的转型提供了实践基础,在提高城市整体运行效率的同时利用数字智能技术减少城市碳排放,是达成“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

智慧城市是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地理空间信息等前沿技术,提升城市规划、建设和政府服务智能化的新发展模式。智慧城市可利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方式和数字化治理解决城市病。智慧城市通过数字化建设协调城市供电系统的新能源份额,从而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能源结构的转型与升级。通过物联网和大数据将城市的资源和功能进行数字化,掌握城市的实时运行数据,为城市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二)智慧城市结合“双碳”战略的新形态

1.智慧城市建设技术支持

智慧城市集管理、发展和服务于一体,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智慧城市的发展不仅需要多个主体的参与,还需要不同行业、不同知识学科的交融和共同推进。[2]从总体上来说,智慧城市体现在智慧经济、智慧管理、智慧生活3个方面。

智慧经济是创新性知识在知识中占主导、创意产业成为龙头产业的知识经济形态。结合“双碳”战略发展智慧经济的主要措施有建设能源数据中心、完善数字化测算技术、推进智能化生产3个方面。能源数据中心能够实现能源生产、传输、存储、消费和能源市场交易全环节、全链条数据汇聚接入,通过建设能源数据中心可实现各类能源信息的充分有效有序共享,实现各类业务的在线快速办理,最终实现城市能源系统智慧便捷的目标。数字化测算技术为二氧化碳测量系统构建、智能经济发展和智能城市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测算碳排放情况以及评估实际的经济效益,利用数字化的测算制定决策,从而提升经济效益。智能化生产可以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城市产业体系的全面升级,继而带动城市经济体系的深层次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与能耗、碳排放脱钩。根据中美绿色基金过去投过的一些项目显示,利用智能技术对企业生产流程、制造流程进行改造,投资规模并不大,但是节能效率在30%左右,这种智能化改造的投资回报率比较高,用4年左右的时间就可以收回全部投资。因此,通过引导城市经济转型,加速城市数字化、信息化发展是具备可行性的。

智慧管理是指利用一系列新型智能技术深度提升城市管理的各个方面。结合“双碳”战略提升智慧管理的主要措施包括提升智能监测水平、建设智能运营中心。智能监测水平的提升能助力城市管理人员分析、整合以及智能响应的方式,综合各职能部门,建立智能化管理、面向群众的服务型政府,整合优化现有资源,提供更好的服务,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企业及大众建立一个优良的工作、生活和休闲的环境。智能运营中心(IOC)集城市管理的决策中心、预警中心、治理中心、指挥中心、展示中心为一体,以大数据和系统融合为基础,可有效连接散落在城市管理各个单元的数据资源,将城市各部门的海量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共享,将信息技术产业与工业化、商业化、城镇化等深度融合,并利用可视化和可量化的数字技术在城市管理和决策环节提供技术指导和理论支撑,提升城市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

智慧生活体现在智能技术的升级和社会生活服务体验的改善,以确保整个城市的高效运行。结合“双碳”战略,实现智慧生活的主要措施有完善智能化服务、全面运用可视化智能技术两个方面。智能化服务强调,通过创新实现城市服务的转型以适应智慧城市发展,提供人性化的城市服务,实现人与科学的和谐发展。整合低碳生活方式和社会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体系的管理智能化程度,提高城市运营效率,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建设碳中和城市以及智慧城市的积极性。可视化数字技术能通过大数据对城市进行可视化呈现,让决策者“看得见、看得清、看得懂”。例如,Hightopo可视化技术可以从人、车、物等多个方面对卫生管理的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合理规划环保卫生管理模式,并采用数字分析方法对废物分类和环境质量进行检测。智慧环卫将会是智慧城市管理云服务的全方位服务模块之一,通过接入智慧城市网络,在任何时候都能以云服务的形式为管理者和运营商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Hightopo可视化技术不仅破解垃圾围城难题,有效管理生活垃圾分类,实现智慧环卫,还在其他行业积累了大量可视化项目实施经验,在智慧水务、智慧电网等行业具体业务中也有大量应用。

2.智慧城市潜在的应用场景

智慧城市是一個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复杂系统,与城市地理、生活、资源和环境紧密相连。数字化和智能化是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管理的实践基础。

智慧城市利用数字化的统筹与测算,加快推进城市清洁能源智慧化供应设施的建设,推动电力、天然气、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煤,逐步淘汰燃煤小锅炉和散煤,加快建设可再生能源体系,实现城市能源布局智慧化。智慧城市还可以建立智能高效的能源体系,进一步发展清洁能源和低碳供热,实现节能减排。智慧城市可以充分利用生物质、太阳能、地能、风能等多种清洁能源供暖,减少大气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

要利用新的智能规则,通过网络进行智能化管理和智能配电,构建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新型城市电力系统。城市新型电力系统将是一个由微电网控制配电,利用互联网基础设施进行电力智能管理的平台。新型的电力系统不仅可以帮助城市提高服务的多样性和完整性,还有助于智慧城市的低碳可持续发展。同时,利用数字化有效管理能源,尽快使煤炭和石油达峰,能大力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系统中的份额,推动可再生能源多元化、规模化利用。

针对传统工业带来的碳排放问题,智慧城市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以应对,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和调整工业结构减少城市的传统工业能源消耗。此外,要把产业布局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在城区建设新的“智慧工业区”。“智慧工业区”将从转型和服务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发展数字化、信息化,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与升级,促使传统产业转型,降低传统产业的碳排放;另一方面,园区的联合监控管理平台是园区系统的核心,可以对园区使用的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和分析,搭建园区内的空气、能源和环境网络,通过对园区各种系统的连接,为园区和入驻企业提供定制化的智能管理服务。

三、智慧城市与“双碳”战略结合的应用领域与新模式

根据“双碳”战略目标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要求,结合我国传统城市发展的现状,智慧城市的发展包含很多方面,笔者主要从能源领域、交通领域、决策领域和公共服务领域4个方面对智慧城市未来的发展模式进行研究与设计。

(一)能源领域:实现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

城市能源结构和运行管理模式优化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未来的城市需要利用数字化来优化能源结构。当前,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供求关系越来越复杂,备份和信息连接是新型能源互联网的关键。要充分激活数据资源、数字技术,利用数字化赋能的手段构建新型服务型能源系统,实现城市终端不同能源需求之间的协调和优化利用。建立以自然能源转换为核心的分布式能源和智能微电网储能新能源体系,形成智能化、广域化的能源服务网络。建立以清洁能源、新能源为核心的新型城市能源体系,确保城市能源的供应安全,有效推动城市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同时,利用数字技术和智能平台推进能源交易市场化,进一步提升城市能源的节能空间。

(二)交通领域:保障城市交通高效运转

智慧交通和物流体系能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调运,提高交通出行和物流配送的效率、减少交通工具的能耗,起到减少碳排放的作用。未来的城市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交通规划。通过数字技术分析预测公交车运输、司机行为、私家车行驶路径等,进行红绿灯切换时间、停车场、加油站和公交系统路线的规划,建立交通中心控制指挥系统,提高地面交通的通畅率。另外,可以在城市各主要道路建立自动监测网点,使用城市电子摄像头和道路传感器对城市道路情况进行动态化的实时监控,预防突发事件,智能化疏导地面交通,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以深圳市为例,深圳交警与深圳智慧新城研究院曾携手在深圳市打造“城市智慧交通”。深圳交警成立了智能数据交通管理研究所,并从动态交通、智能监控、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建模与信息等方面与智慧新城研究院开展了联合研究。“城市智慧交通”结合深圳城市管理运营中心的跨部门优势和深圳交通管理咨询要素,如视频数据、气象数据等智能数据等,在现有交通信息和智能交通融合的基础上对城市交通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管理。智慧交通的发展使城市管理者和决策者能真正对城市交通进行动态控制识别和状态预测,确保交通高效运转。

(三)决策领域:提供科学决策与参考

城市的管理机构可以运用智慧城市应用架构为城市建设提供决策参考。以大数据、地理信息系统、物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城市CIM等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基础,通过大数据以及算法的运用对城市的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进行可测量的、可视化的转化。用数字化分析技术参与城市布局与规划,为城市政府机构和城市的管理者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促进传统城市的数字化转型。

以成都市为例,成都市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实现城市数据信息流通与共享,全方位整合来自政府不同职能部门的数据,构建了关于城市污染源的动态管理平台。通过创建“污染源—环境—生态”不同方面的控制网络平台,对成都市的环境评估和污染治理进行实时监测和管理。

(四)公共服務领域:建设智能化公共服务平台

通过开发和应用新的信息技术,为公共服务系统的智能化发展添砖加瓦。智慧城市应具有顺畅的信息流程,通过服务平台推广的智能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创造新服务经济,提升城市公共服务的创造力和创新性。[3]政府相关服务部门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智慧转型过程中,要精准识别自身在公共服务中存在的突破难点,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前沿手段,针对公共服务领域不同服务流程和服务场景为城市居民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服务平台。政府相关服务部门应积极利用现有数字化前沿技术创新与改善自身服务,让城市居民享受方便、人性化、定制化的数字公共服务。

以太原市为例,太原市在2007年就已经完善了涵盖相关信息的海量数据库,满足了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完成数据分析和引用的诉求,极大地节约了时间成本。海量数据库中地理数据的应用在公共服务中发生了显著变化[4],不管身处何地,都可以快速定位,锁定所需查找的目标,并将所需位置数据传输给相关机构,实现公共数据的共享。同时,太原市还在其电子政务网站上提供了许多便民的行政服务,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智慧城市公共服务的水平。

四、多维度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助力“双碳”战略实施的新思路

在智慧城市的发展与建设中,政府、企业、个人和主要机构不仅是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推动者,也是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受益者。在推进数字经济和数字治理转型的背景下,所有智慧城市的参与者都要积极运用先进技术和服务,推进城市管理全面现代化和智慧化,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助力。

(一)政府维度

1.政府要做好顶层规划,积极推进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

地方政府有相当大的权力和资源做好顶层规划的设计与落地,政府要追求与未来智慧城市发展相互关联的目标综合远景,并设计实现这些目标的实现路径。[5]政府要制定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相关标准体系,以试点或者示范点的方式在原有的低碳社区、低碳工业区的基础上建设智慧型社区、智慧型工业区,为智慧城市的推进提供相适应的基础条件与政策。同时,政府要积极解决不同机关和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问题,建立强大的智慧流通数据网络,帮助智慧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2.各地政府要因地制宜,结合城市自身基础和发展空间制定相应的策略

各地政府不能盲目追求零碳化、数字化。智慧城市所使用的数字技术只是一种手段,智慧城市的目的在于改善人们的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各地政府一定要结合城市自身特性,做好相关的产业引导,避免盲目割让当地优势产业,要超前考虑“双碳”目标下各地低能耗产业的竞争问题,处理好新能源本地开发和其他城市之间的问题,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发展新型智慧城市。

3.政府应有清晰的自我定位,减少对智慧城市创新主体的非必要干预

政府作为职能部门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应起到整体协调的作用,为数字化的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持,避免对技术创新主体产生不必要的干预,影响科学技术的创新性。政府可以通过外部融资,为数字技术改革创造有利的经济条件和发展空间。与此同时,政府还可以提高财政资源使用的有效性,以控制和刺激相关主体的创新活动,并控制知识开发的内部投资。

4.相关部门应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注重保护产业和个人数据的隐私

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需要大规模地开放数据。这些数据不仅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会利用到,私人企业也有可能会利用到,这时就会涉及个人数据隐私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在建设智慧城市的同时也要同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保护个人数据隐私和产业数据隐私。

(二)企业维度

1.国企要起带头示范作用,促进产业链整体协同发展

企业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环节,国企在产业结构的转型和智慧城市的建设进程中要起带头示范作用,推动技术和商业模式的持续创新。同时,企业结构调整还必须评估产业层面的发展基础和产业整体的协调性,不能因为单纯地追求高科技、低能耗、低排放而忽视传统高能耗企业的发展。对于国企大型龙头企业等,不能忽视对产业链整体价值的评估,应从多角度对其及整个行业进行评估,以更好地实现企业和产业的转型升级。

2. 小微企业应顺应时代发展,将低碳减排的理念融入生产经营中

小微企业要结合自身基础和发展空间引进智慧化的技术,探索新的经营模式。提升企业自身的数字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是小微企业能否具有独立实现碳中和能力的重要突破点。面对数字化的管理方式和智慧化的经营模式,小微企业也要积极加强与先进企业的合作,引进新的技术和管理模式,构建智慧化管理平台,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小微企业引进新的模式,可以在提高自身效益的同时,在同种类型的企业中更具竞争力。

(三)个人维度

1.树立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动意识

居民要树立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消费理念,促进低碳的生活理念融入社区、家庭和个人。例如,广东地区实施的碳普惠制,鼓励居民通过乘坐地铁出行、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等低碳生活方式参与碳减排认证,使节能减排的意识深入社区居民。在建设智慧城市时,要注意提高公民的参与程度。公共服务人员应继续履行为公众服务的责任,在智能平台的技术支持下与城市居民有更好的接触与交流,增强公众服务人员与居民交流的双向性,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

2.完善自身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知识体系

建设智慧城市的一条核心路径是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与新的科技理念结合起来,个人应重视知识创新,在不断创新中发展经济,为社会继续创造价值。[6]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发展,创新型人才应广泛运用各种学科知识,适应互联网、云计算等行业的深入融合,拥有智能化、大数据化等先进的管理理念,完善自身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知识体系,助力未来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于文轩,许成委.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理性与政治理性——基于147個城市的实证分析[J].公共管理学,2016(04):127-138,159-160.

[2] 甄峰,席广亮,秦萧.基于地理视角的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理论思考[J].地理科学进展,2015(04):402-409.

[3] Anttiroiko A V,Valkama P,Bailey S J. Smart cities in the new service economy:Building platforms for smart services[J].AI&Society,2014(03):323-334.

[4] 杨银琰.智慧城市视野下城市公共服务建设研究——以太原市为例[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5.

[5] Kasioumi E. Sustainable urbanism: vision and planning process through an examination of two model neighbor[J].Berkeley Planning Journal,2011(24):91-114.

[6] 朱玉琴,邱玉兴,张前.智慧城市视域下基于OBE新商科双创型智能管理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市场,2021(31):39-40.

The Models and Ideas of Smart C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Carbon Peaking and Neutrality”

Wang Peng    Li Meitong    Mao Zhehan

(1.Beijing Academy of Society Sciences,AI Society Governance Center of RUC,Beijing,100101;2. West Virginia University,John Chambers College of Business & Economics,WV,Morgantown,26505;3.Business Schoo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Henan,Zhengzhou,450001)

Abstract:Global climate change is prompting cities in all regions to actively change their development model to achieve the go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the necessary requirements of“Double carbon”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ies are explained,and then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smart city construction in response to“Double carbon”strategy is analyzed,it points out the application fields and new models of smart city construction combined with“Double carbon”strategy,focusing on energy,transportation,decision-making and public service,finally,based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mart city construction in China and from the dimensions of government, enterprises and individual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feasible measures to promote smart city construction and realize“Double carbon”strategy.

Key words:“Carbon Peaking and Neutrality”;Smart city;Sustainable development;Digitizing

猜你喜欢
双碳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
“双碳”目标下云南水利发展新常态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智慧城市视野下城市规划创新探究
基于无线组网的智慧公交站点信息系统研究与实践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