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学良,裴冰洁,王大勇,吕园梅,宋 峻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等一系列心脏系统疾病导致的心肌结构和功能改变,进而引起心脏泵血能力下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液体潴留、运动耐力下降[1]。虽然中西医学关于该病的研究均有一定的进展,但是其发病率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已经成为危害全世界公众健康的一大杀手,其5年内死亡率高达50%,已超出部分恶性肿瘤。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16全球疾病负担、伤害和风险因素研究(GBD)疾病和伤残发病率和患病率统计》,全世界有超过6 000万例心力衰竭病人[2]。2019年中国高血压调查(CHS)的调查显示,在我国≥35岁的居民中,心力衰竭病人大约有1 370万人,成人心力衰竭的终生发病风险为20%~45%[3]。心力衰竭不但给病人带来了沉重的身体、心理负担,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2012年全世界因心力衰竭而产生的费用大约是1 080亿美元[4],而且逐年攀升。在美国,到2030年心力衰竭医疗成本预计增长1.27倍[5]。中医古代文献中并无“心力衰竭”的病名,大多专家学者根据其临床表现,将其归结为“喘证”“水肿”等范畴。现代为研究方便,疾病的病名统一规范,从慢性心力衰竭的病位与病机出发,将其规范化为“心衰病”[6]。曾学文,江苏省名中西医结合专家,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导师,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诊疗理论——从“气血水厥”学说论治心系疾病,根据心衰病的病证演变规律并结合自己几十年的临床经验,提出“气为本,血为标,阴为体,阳为用,神为安,水为变,厥为险,邪为害”的论点,将其总结为“气血水厥”,即心气虚证、心血瘀证、心水肿证,心厥脱证。曾学文教授认为心衰病的病证既是逐渐进展的也是动态变化的,既可顺传,又能逆转[7]。慢性心力衰竭久病耗气伤阴,大量利尿剂的使用加重了阴气亏损,气虚、津亏亦是末期血瘀的主要成因,并自拟益心通脉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气阴两虚血瘀证)病人,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盐城市大丰中医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气阴两虚血瘀证)病人72例,纳入标准:①年龄20~75岁;②符合西医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③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为Ⅱ级、Ⅲ级;④中医辨证分型符合气阴两虚血瘀证心衰病诊断标准;⑤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脑、肝、肾及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恶性肿瘤病人;②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如进行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心包填塞等病人;③因洋地黄类药物中毒所导致的心力衰竭症状加重;④按本方案无法控制的心功能不全病人;⑤备孕期、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对所用药物过敏病人;⑥重度神经官能症、精神异常及不愿合作病人;⑦近3个月内接受过其他药物临床试验的病人;⑧资料不全、无法补充的病例。将72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龄(55.89±7.12)岁;病程(6.38±0.53)年。治疗组36例,男18例,女18例;年龄(55.28±6.96)岁;病程(6.56±0.57)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一般治疗:①充分休息,活动适量适度,调畅情志;②慢性心力衰竭进展期病人限制液体摄入量(2.0~<3.5 L/d),限制钠盐摄入;③必要时间断低流量吸氧;④戒烟、戒酒、去除诱因;⑤定时测量体重,如有体重骤增者(3 d体重增加≥2 kg)应考虑心力衰竭加重,及时予以进一步治疗。
对照组参照《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给予西药常规治疗,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盐酸贝那普利片(诺华制药生产,国药准字H20030514)10 mg,每日1次;β受体阻滞剂类酒石酸美托洛尔缓释片(阿斯利康生产,国药准字H20083605)50 mg,每日2次,小剂量初始,逐渐增量使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杭州民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3020070)20 mg,每日1次;利尿剂呋塞米(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2020163) 20~40 mg,每日1次;若不能耐受ACEI类药物,选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缬沙坦胶囊(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40217)80 mg,每日1次。疗程为4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心通脉方(党参10 g,黄芪10 g,麦冬10 g,玉竹10 g,黄精10 g,丹参10 g,茯苓15 g,白术10 g,益母草10 g,牛膝10 g,葶苈子10 g,甘草6 g),用100 ℃开水冲服(约200 mL),每日1剂,每日2次,早晚餐后温服,疗程为4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中医证候积分、心功能分级、6 min步行试验(6MW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命质量评分(MLHFQ)变化。安全性指标:①一般体检项目检查,包括体温、呼吸、心率、心律;②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及心电图;③用药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详细观察并记录。
1.4 疗效评定标准
1.4.1 心功能疗效 显效:临床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2级,或心功能改善至Ⅰ级;有效:临床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1级;无效:心功能改善未达1级;恶化:心功能恶化1级或1级以上。
1.4.2 中医证候疗效 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证候总积分较治疗前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减轻,证候总积分较治疗前减少30%~<70%;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或加重,证候总积分较治疗前减少<30%。
2.1 两组NT-proBNP、LVEF、中医证候积分、MLHFQ评分、LVEDD、6MWD比较 两组治疗前NT-proBNP、LVEF、中医证候积分、MLHFQ评分、LVEDD、6MW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T-proBNP、LVEDD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MLHFQ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LVEF、6MWD较治疗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NT-proBNP、LVEDD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MLHFQ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LVEF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6MW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NT-proBNP、LVEF、中医证候积分、MLHFQ评分、LVEDD、6MWD比较(±s)
2.2 两组心功能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心功能疗效比较 单位:例(%)
2.3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单位:例(%)
2.4 安全性评价 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及心电图等未见明显异常,也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虽然西医学在治疗该病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患病率与死亡率仍居高不下,甚至呈上升的趋势。中医学在治疗该病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不但减少了一些西药治疗的不良反应,同时提高了临床疗效。曾学文教授根据心衰病病人病情的发展变化,提出“气血水厥”学说论治心系疾病。关于心气虚证,《素问·举痛论》记载:“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气者,人之根本也”“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虚贯穿于心衰病发展的始终,心气虚则推动无力,血液不能正常运行,津液不能正常代谢,长此以往则化瘀生痰,进展为“心血瘀证”;心气虚亦不能固涩血液与津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故又可发展为“心水肿证”;“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血得温而行,得寒而凝”,故心气从各个方面影响心衰病的进程。曾学文教授认为心气虚证是现代医学中心力衰竭的最初始阶段,临床上一些病人症状并不明显,或仅表现为心悸、乏力、气短、隐痛、睡眠障碍、舌淡、脉弱等,而在辅助检查上可无异常,或心脏的舒张功能障碍,常不引起重视,导致疾病的进展。曾学文教授在治疗心气虚证时以益气养阴、宽胸安神为大法,自拟“益心气汤”,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关于心血瘀证,《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记载:“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髦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认为血液失于心气、心阳温煦,则会静守而不运;《素问·痿论》曰:“心主身之血脉”;气行则血行,气不行则血瘀;《金匮要略》:“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心为阳脏,胸阳不振,血得寒而凝,而生瘀化痰,阻滞经脉,不通则痛。故心血瘀证的病人主要表现为心前区刺痛、口唇爪甲紫绀,舌淡紫,脉涩。曾学文教授将其视为现代医学心力衰竭的心功能Ⅲ级,心血瘀证病人的凝血指标、生化指标均出现了异常,部分病人的其他脏器亦出现瘀血、水肿的表现,如肝瘀血、肺瘀血改变。曾学文教授在治疗此证时常以益气活血、通络化瘀为大法,自拟“活心血汤”。关于心水肿证,《黄帝内经灵枢·邪客》记载:“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所载的“血不利则为水”,津血本同源,二者相互转化,心气亏虚,无力推动津液的正常运行,停而为水饮,饮邪犯溢肌肤则发为水肿,上犯心肺则心中悸动不安,喘而不得卧[8];《素问逆调论》云:“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客也”;《华佗中藏经》曰:“心有水气,则身肿不得卧,烦躁”;《景岳全书·肿胀篇》记载:“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肾阳虚损,失去蒸腾水液之功,水气不化,凌心犯肺,喘呼不得卧”。 曾学文教授认为临床上心水肿证病人已经发展到了心力衰竭的Ⅳ级,心脏病的晚期,病情较重,病人症见心慌气急,喘促不得卧,舌胖、脉数。曾学文教授在治疗此证时常以益气温阳、化瘀行水为大法,自拟“利心水汤”。关于心厥脱证,《灵枢·厥病篇》记载:“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心厥脱证病人常表现为四肢厥冷、胸痛彻背、心慌喘促,舌青、脉微。心衰病发展到了终末阶段,血流动力学障碍,循环失常,随时可以发展到休克,心源性猝死。曾学文教授在治疗此证时以益气固脱、回阳救逆为大法,自拟“救心厥汤”。
曾学文教授根据以上心系病气、血、水、厥,层层递进发展的变化,揭示了心衰病病人的心脏舒张与收缩功能降低,引起体循环、肺循环、微循环衰竭,水液代谢失常的机制,临床上多用益心通脉方治疗心衰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方中党参、黄芪、麦冬、玉竹、黄精益气滋阴;一味丹参功同四物,方中丹参归心、肝经,活血祛瘀,现代药理学研究其具有扩血管的作用;“久病必虚,久病必瘀”,曾学文教授在拟方时兼顾益气活血化瘀,不忘脾胃为后天之本,方中党参、茯苓、白术、甘草亦是四君子汤之意;益母草、牛膝、葶苈子具有活血化瘀、引水下行、泻肺平喘之功,全方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攻补兼施。
NT-proBNP是心室肌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种神经激素,其具有利水、扩血管、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等作用,当心室容积增高时由心室肌快速合成并分泌,其分泌量随心室充盈压的高低而变化,是心室功能障碍的敏感指标。研究表明,心力衰竭时室壁张力增高,心室肌内NT-proBNP分泌增加,其增高程度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因此,NT-proBNP作为独立的心力衰竭预测因子,对心力衰竭的诊断及预后都具有非常重要作用[9]。本研究采用MLHFQ评分评价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生活质量,该调查表含有身躯,社会、情绪和经济领域限制性项目,故本研究综合考量了“益心通脉方”对病人的临床疗效与生活质量的影响。
综上所述,益心通脉方在治疗气阴两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肯定,可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降低NT-proBNP、LVEDD、中医证候积分,提高心功能疗效、中医证候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