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扣华
(宜兴 214221)
紫砂壶是中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早出现于明朝正德年间,历经五百余年光阴仍为人们所熟知和喜爱,这是因为紫砂壶艺术兼具实用性、艺术性与文化性,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故能在众多传统艺术品中脱颖而出。
经过无数制壶工匠的努力,大量的紫砂壶经典款式得以诞生,为紫砂壶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方向。此把“高束柴三友壶”(见图1)的艺术原型便是“束柴三友”这一紫砂壶经典款式,创作强调了“高”的特征,使作品体现出挺拔俊秀的个性化特征。本文主要分析了作品的艺术特征,亦揭示了“束柴三友”这一经典款式的艺术价值与文化精神。
图1 高束柴三友壶
紫砂壶运用独特的紫砂泥制成,从紫砂壶的命名便可看出紫砂泥的重要性。泥料的色彩可以概括作品的气质,泥料的质感则体现了工艺水准,分析此壶的泥料特征即依据这两条路径。
此壶的泥料色彩为紫檀色,红、棕色彩糅合,有淡淡的紫光,有古色古香的中国审美韵味,并带有神秘、深广的气息。此壶泥料颜色偏冷,能令人感觉清爽、安心,同时也象征松与梅的枝干特征,呈现出自然美,在古韵之中多得一份清新。
(2)多样化的质感
此壶泥料在质感上呈现出两种特征,壶身、壶嘴与把手的一部分可见泥料的细腻与柔和,体现了紫砂壶泥料质感的基本特征,并呼应了竹子表面的真实质感。壶中另一部分则呈现出清晰的纹理,朴实而不粗糙,是对松与梅枝干特征的表现。泥料的多样化质感不仅完美贴合主体,也体现了创作者工艺的精湛。
“束柴三友壶”的构思十分独特,将雅俗共赏的特征表现得十分鲜明,壶中各部分都是由松、竹、梅枝干的形态构成的,壶身当腰有纹线装饰,看起来就像是扎起来的柴,故得名“束柴三友”。“三友”具有文化象征意义,而束柴则具有生活气息,实现了生活趣味与精神品格的统一。
此壶的第一个突出特征就是“高”,高挑的壶体表现了三友的挺拔身姿,有利于三友气质品格的呈现。壶体的轮廓是一个标准的圆柱,顶面与底面对称,为标致的圆形,可见作品结构的均衡,是保证作品稳定性的基础。筒身的设计较为独特,于中央部分微微内凹,形成了明显的弧度,创作者通过这样的设计主要表现了“束”的特征。
壶盖是与壶身融为一体的,使壶体顶面保持平整,壶的整体造型轮廓因此能更加简洁;壶身左右两面分别是纤长的壶嘴与耳状环形把手,壶嘴镶嵌在束带装饰上方的位置,向上伸展与壶体顶部水平后转折,体态舒展;把手与壶嘴保持水平,弧度优美,柔和且不失力量;壶钮为一小圆柱,与壶身造型统一,镶嵌在壶盖中央。作品的基本结构清晰,各部分配合完美,体现了紫砂壶创作对于造型结构的基本要求。
创作运用具体的装饰表现“束柴”与“三友”的主题,使作品呈现出自然的特征,并体现了紫砂壶多种装饰工艺的特征。首先,创作运用筋纹在壶身表面上进行了装饰,在凹纹的衬托下,壶身的每一部分就变成了一根根的松枝、竹枝与梅枝,尤其可从壶身顶面、底面的边缘看出清晰的层次与均匀的节奏,具有筋纹器的艺术效果;其次,创作将三友的特征装饰在壶身各处,壶身一面光滑的部分上有横向的竹节,那么这便是一段竹枝。其它面上有立体的枝节,有如同树木表皮开裂一样的纹路,分别模仿了松枝与梅枝。在梅枝旁边可见纤细的枝条,上有绽放的小朵梅花,强调了梅的特征,使作品更加生机盎然。壶嘴、把手与壶钮上也带有大小不一的枝节,与壶身统一,壶钮上还有刚刚发芽的小小花苞,烘托出三友的生命力;最后,在壶腰处设计了一条束带,束带上有清晰的纹路,明显是一条树枝,在束带两侧有清晰的结,进一步增强了“束”的效果。壶中的装饰主要有捏塑与雕刻工艺打造而成,细致逼真,生动地表现了三友的特征和作品的艺术主题。
松、竹、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岁寒三友”,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松是迎风战雪的斗士,竹是坚毅正直的君子,梅则是坚贞勇敢的女将,三友各有其品质,激励了无数中国人。“高束柴三友壶”选择三友作为艺术原型,其根本依托便在于文化精神,使作品拥有扎实、深厚的民族品格做支撑。三友高洁而不高傲,在必要时也可化身为柴火,为人们送去温暖,更显示出三友的奉献精神,“高束柴三友壶”这一款式的艺术价值正是在于这种文化精神,让人们在感受生活趣味与温度之时,理解紫砂壶创作从造型到内涵的用心。
“高束柴三友壶”展现了“束柴三友”这一经典款式的基本特征,又具鲜明的个性化色彩。本文分为多个层次对作品进行了分析,说明了此壶的艺术特征与文化精神。“高束柴三友壶”这一款式的价值在于独特的理念、精湛的工艺,更在于那独特的民族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