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郡
“收点礼品、礼金犯不上什么条规,也算不上权钱交易”,这是某省一区卫生健康委原党委委员、副局长在落马后忏悔时说的话。纵观众多反腐败案件,不乏这样一种现象:党员干部日常也坚守原则,也有规矩意识、底线意识。但那些热衷“人情投资”者在和党员干部的交往中,并不是一开始就送钱送物,而是從细微着手,打着人情往来的幌子进行“人情投资”,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一步一步使党员干部放松警惕,淡化廉洁意识,最终走上违纪违法的道路。
在近年来查办的腐败案件中,有趁贺婚、探病、祝寿、吊唁等特殊日子进行“人情投资”的,有提供出国旅游“赞助”的,有帮助装修房屋、赠送家电、低价出售房产的,手段五花八门。那些“人情投资”者理由充足,作为接受者的党员干部也坦然接受。“人情投资”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市场,一方面是部分党员干部廉洁意识淡漠,认为自己只是交了一批重哥们义气的老板朋友,认为与老板朋友之间的人情往来属于正常的人情互动,并没有违法乱纪,甚至有的认为自己的能力不比一些老板差,在不违反重大原则情况下收老板朋友的一些小恩惠,以满足不平衡的心态无可厚非。另一方面,那些热衷“人情投资”者也为追求自身更大利益、实现自身更大目标,对接近、笼络掌握巨大资源的党员干部趋之若鹜。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形成了礼尚往来的习俗。党员干部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社交圈,在这个人情浓厚的国度里,人们高兴时聚一聚,逢年过节相互走一走,或对方有困难时给予一定的帮助,这些纯属正常的人情互动。然而,如果人情往来以权力为根基,以“同学关系”“老乡关系”“亲戚关系”等为幌子,并通过权力寻租牟取私利,就成了频频导致党员干部走上违纪违法道路的“人情投资”。
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加强党性修养,时刻校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坐标,一日三省吾身,搞清楚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认清“人情投资”的隐蔽性、危害性,炼就“火眼金睛”,增强防范意识,坚决抵制“人情投资”的侵蚀。净化好自己的“朋友圈”“社交圈”“亲情圈”,不给那些热衷“人情投资”者以可乘之机。在工作和生活中分清贿与礼、公与私、情与法,切实为自己的人情往来划好“红线”。
“人情投资”不可小觑,唯有防微杜渐,守住初心,明白“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系好廉洁的第一粒扣子,将个人的权力置于党内外群众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之中,才能避免为“人情投资”所累。
(作者单位: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执纪审查处)
责任编辑:段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