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西忠
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强调指出,要“着力提升扬子江城市群发展水平,支持南京争创国家中心城市,加快宁镇扬、苏锡常一体化进程,努力把沿江地区打造成全省现代化建设先行带、引领带”。推动沿江地区现代化建设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就必须顺应和把握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律,加强区域联动发展,在支持苏南地区巩固放大引领优势,加快打造现代化建设先行示范区的同时,支持苏中地区跨江融合,加快实现中部崛起,提升北沿江的发展能级,通过南北沿江高质量高水平的协同,切实增强扬子江城市群的“发动机”功能,增强对沿海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和淮海经济区的引领带动能力。
着力实施北沿江协同发展战略,盘活江苏“1+3”重点功能区协同的“棋眼”。在“1+3”重点功能区中,北沿江地区既是扬子江城市群、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扬子江城市群链接江淮生态经济区、辐射淮海经济区的过渡地带。近年来,江苏把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作为重中之重,苏中苏北地区高铁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改善和提升,为推动北沿江协同发展、壮大长三角北翼创造了良好基础条件。要用好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南京江北新区对北沿江的带动作用,与苏中三市发展一体化布局,努力推动北沿江地区实现更高层次的协同,推动扬子江城市群建设进入南北沿江并重并行的时代。在谋划北沿江发展的过程中,应避免沿着江岸线规划沿江的做法,树立大沿江理念,发展大交通、培育大产业、建设大都市,推动交通成网、产业成链、都市成圈,拓展腹地和纵深,将发展带、城市带与都市圈结合起来,打造一体化的北沿江。可以在北沿江探索设立“1+3”功能区合作发展示范平台,建立健全区域互动合作机制,全面提升区域合作水平,重塑江苏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源。
着力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升南北沿江重大基础设施的协同性。加大过江通道建设力度,特别是加快常泰、江阴靖江、江阴第三、海太、通沪等复合型过江通道建设,到2025年实现隔江相望的县(市)均有过江通道联通。加快建设北沿江、通苏嘉、盐泰锡常宜等高铁,大力发展江北及沿海城市城际轨道交通,补齐江苏过江通道和北沿江基础设施重大“短板”。重点建设扬子江城市群的四个环:加快推进北沿江高铁,与京沪高铁、南沿江高铁构成“高铁环”;由沪陕高速公路(G40)与沪蓉高速公路(G42)构成“高速环”;将328国道打造成北沿江快速干线,与312国道构成“快速干线环”;推动扬镇宁马铁路东延,与沪宁城际和跨江城际形成“城际环”。超前布局沿江两岸特别是北沿江地区的横向交通干线与过江通道的衔接,通过串联东西、沟通南北,把沿江地区率先建成网络化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和畅达高效的城际综合交通网络,建成“轨道上的扬子江城市群”,加速释放两岸城市“群效应”。加快南通新机场、南京禄口机场三期建设,建设南京临空国际开放枢纽、通州湾新出海口,完善沿江地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国际物流体系,增强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
着力壮大北沿江三大支点、增强扬泰协同,提升南北沿江产业发展的协同性。在国家有关规划和我省战略部署中,南京江北新区、泰州和通州湾分别是长江经济带的创新支点、江苏高质量发展中部支点城市、江苏新的出海口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要通过北沿江协同发展,把三个支点有效地连接起来,打造北沿江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优势。在北沿江协同发展的过程中,要以扬州泰州机场打造国家旅游空港为抓手,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联通为基础,以文化、旅游和产业链接和联通为重点,共推江苏中部崛起、扬子江城群中部隆起。要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定不移推动长江经济带江苏段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以G40高速公路沿线和江北新区、扬州、泰州、南通市区连线为重点开发区域,规划打造北沿江先进制造业走廊,成为与G60科创走廊、G42高端智能制造走廊并行的长三角区域第三条走廊。在里下河地区,重点搞好生态修复,保护生态湿地,发展生态经济。在南沿江区域,充分发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带动作用,支持南京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动紫金山实验室、姑苏实验室、太湖实验室等承担更多战略任务,进一步优化扬子江城市群创新发展格局,创建更多国家级平台载体。坚持把人才作为江苏发展的第一资源,支持南京、苏州、无锡等具备条件的城市建设国家级人才平台,全力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发挥好重点产业链联盟机制作用,加快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环太湖科创圈等建设,加大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提升扬子江城市群产业核心竞争力。
着力打造跨江都市圈、推进中轴崛起,提升南北沿江城市发展的协同性。城市群与区域一体化时代的到来,使不同都市圈之间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交叉、重叠、共享的趋势更加明显。在扬子江城市群内部,既要注重历史的延续,打造沿江城市群,又要注意到现代化的要求和重大基础设施的改善,打造跨江城市群。支持南京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要金融中心,加快宁镇扬一体化建设进程,充分发挥南京都市圈对江苏沿江地区的引领作用。深化苏锡常都市圈一体化建设实践,加强区域联通,优化营商环境,完善治理体系,打造接轨上海、辐射江北、联系周边的国际化大都市区,塑造苏锡常都市圈开放创新标识。充分借力加密过江通道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锡泰合作,加快常泰融合,规划建设锡常泰都市圈。长三角目前已经形成以上海为龙头和顶点,沪宁、沪杭、宁杭为三条边的核心发展区,但缺少一条中轴线支撑区域内城市互联互通。从泰州向南,经常州、湖州、杭州连成线,正处于该核心区中轴线上,向南可延伸至绍兴、温州、福州,向北可延伸至淮安、临沂,既接轨上海,又能促进沿线城市的互联互通,有望成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突破口,可做强常州、泰州和淮安等江苏纵向发展轴带的重要支点,促进“江苏中轴”崛起。总之,要进一步增强南京、苏州等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形成中心城市驱动现代化都市圈、现代化都市圈引领扬子江城市群、扬子江城市群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动力系統。
着力推动江海联动、陆海统筹,提升南北沿江与沿海发展的协同性。支持南通高水平建设沪苏跨江融合试验区,打通高效便捷的南向通道,推动南通以更大步伐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构建江海联动新引擎和开放型经济新增长极,更好地发挥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重要支点作用。在南京、苏锡常和徐州三大都市圈基础上,适应长三角一体化和江苏省域一体化需要,按照填补空白的思路,规划培育通泰盐都市圈,在加强城市之间合作的同时,拓展江苏向海发展的腹地,增强沿海三市整体对接上海和南沿江的能级,同时对未能纳入长三角中心区的苏北四市形成辐射,带动北沿江和苏北以更大的能级整体对接上海和苏南。落实好《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增强沿江沿海沿湖沿淮沿大运河地区规划的协同性,加强淮安、盐城、泰州、扬州四市之间的组团效应,建设东部海江河湖联动区,进一步放大南北沿江与沿海苏北发展的协同效应。
(作者系江苏省社科联研究室主任)
责任编辑:贾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