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夏蕊
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1)
思想政治教育是由若干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些要素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不可缺少的因素、元素或成分。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结构,而基本结构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决定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应的形成和发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不仅需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还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范畴,而后者是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无形要素和虚体要素,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学界目前重点关注前者,而对后者研究不多。因而,本文拟从无形要素和虚体要素的角度出发,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
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研究已经有了不少阶段性成果,他们各持观点,至今仍未达成共识。按照要素数量来划分学者观点是目前该问题研究综述的基本范式。随着学界对要素问题的不断深入,观点之间的差别已不仅仅是要素数量的差别,同样数量的要素论也并非先后继承关系。观点的差异在于学者们切入角度、研究侧重的不同。
目前学界的观点主要有“三要素”说、“三体一要素”说、“四要素”说、“五要素”说、“六要素”说、“七要素”说、“八要素”说和“十要素”说。
“三要素”说。“三要素”说主要有五种代表观点。第一种观点由陆庆壬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1986年)一书提出,这本书也是笔者目前能够找到的最早论述思想政治教育要素问题的文献。该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品德影响,和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者接受施加影响的过程,包含三个主要因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规范。[1]其他四种观点分别由王礼湛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1989年)[2]和《思想政治教育学》(1997年)[3]、陈万柏编著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2003年)[4]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2013年)[5]、王升臻所著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要素的再思考》(2008年)[6]、陈义平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2008年)[7]提出。尽管在个别表述上有所差异,但基本上是将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介体列为思想政治教育要素。
“四要素”说。“四要素”说主要有五种代表观点。第一种观点由金鉴康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1987年)一书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由主体、客体、环境因素和介体组成。[8]第二种观点由张耀灿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1988年)一书提出,该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四体结构”进行了详细论述,在学界影响甚广。[9]多年后,张耀灿等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2006年)一书中进一步充实了论证,修改了要素名称,但是实质没变。[10]张耀灿的观点在学界广为流传并引起了学术争鸣,尽管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但是无疑为思想政治教育要素问题研究搭建了一个基本框架。第三种观点由仓道来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2004年)一书提出,与前面几种观点不同的是,该书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社会经济关系认定为思想政治教育要素。[11]第四种观点由成媛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2007年)一书提出,这种观点的特别之处在于,将教育内容和方法作为一个要素提出,与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环境并列。[12]第五种观点由郑永廷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2018年)一书提出,与大多数学者一致的是提出了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介体要素,但该书中用教育目的取代了教育环境。[13]
“三体一要素”说。“三体一要素”说主要是陈秉公的观点,这种观点虽然在个别说法上有些许差别,但究其本质,跟张耀灿的“四要素”说基本一致[14]。
“五要素”说。“五要素”主要有六种代表观点,分别由孟志中[15]、于晓雷[16]、文大稷和秦在东[17]、罗洪铁[18]、祝猛昌[19]、刘书林[20]提出,针对学界已有的说法做出修正和补充,论述各有侧重。
“六要素”说主要是沈壮海的观点。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主体际的活动。与上述观点最大的区别在于,他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情景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要素。[21]“七要素”说主要是朱燕、吴连霞的观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思想政治反馈被首次提出。[22]“八要素”说主要是叶雷的观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和思想政治教育噪音被首次提出。[23]“十要素”说是田曼琦和白凯从系统工程学的角度提出的。[24]
从上述争论中可以看出,对要素问题持续多年的讨论基本都是基于最初的“三要素”说、“四要素”说进行的批判和继承,鲜少跳出这个框架。持“三要素”说的学者们想要用三个要素来概括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场域。这样的概括言简意赅,突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重要作用,但是将其他部分压缩为一个要素,与要素的单一性产生冲突,所以并没有被学界广泛认可。张耀灿的“四要素”说影响较大,引起了学界争鸣。后面的几种说法实则是对“四要素”说的某些方面的批判和改造。
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在发展过程中深受其他学科的影响,这是合理的,也是必然的。哲学作为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学科,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影响是根本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又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因而教育学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也有极大的影响。这一点在要素问题的研究中尤为明显,从问题的提出到争论都深深地受到这些学科的影响。例如,教育学中关于教育的基本要素问题争论已久,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要素问题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早期的学者将主客体范畴和教育者与被教育者范畴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学,哲学和教育学的影响可见一斑。在几十年的争论中,学者们看似众说纷纭,但究其实质,他们大部分认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或称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分歧的根本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从教育者传递至被教育者之间的场域如何划分,应该包括哪些要素,不包括哪些要素,哪些要素应该独立,哪些要素可以合并,正是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见解衍生出各种观点。要素研究至今40余年,已经形成了定式,需要挖掘出新的视角、依据和观点,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要素问题研究的创新与发展。
关于“要素”的探讨一向颇具争议,对“要素”的不同解读会形成不同的要素论。从一定意义上说,上述学说中的“要素”是实体要素,这些要素像是一块块拼图,通过互相匹配拼成一幅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图景。这种分析方法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物理结构”来分析其中的构成要素。我们扩宽思路,“要素”亦可以理解为核心范畴、核心内容,是流动于思想政治教育整个过程的因子。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虚体要素入手,分析其中那些并非以物质形式呈现的要素,不失为一种新的阐述视角。这种分析方法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化学结构”来分析构成要素。相较上述实体要素,虚体要素更为隐性,不易察觉和掌控,但是这些要素也是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从这个角度说,作为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政治要素、思想要素、经济要素、文化要素等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要素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家政策与法律法规的指导和制约之下,形成的政治立场、政治素养、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要素。政治要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思想政治教育最鲜明的底色,政治要素是评判不同国家、不同政体思想政治教育性质的标尺。
政治体制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立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阶级性的实践活动,本质上是服务于政治体制的政治教育,是一种政治性工具。因此,国家的政治体制从根本上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立场,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对象,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简单地说,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体制的关系可以分为三层:从属于政治体制(of the political system),即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由某一特定政治体制决定;依托政治体制(by the political system),即思想政治教育是由某一特定政治体制实施的;维护政治体制(for the political system),即思想政治教育以维护某一特定政治体制为目的。因此,政治体制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政治定位,从根本上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实践活动由来已久,自有人类开始就产生了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封建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极具封建色彩的政治教育,它为维护政权统一而服务,通过输出君权至上、天下一统的价值观,使得人民牢牢附庸于封建政治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而努力。由此可见,政治体制的变革引发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方向的改变。
政治素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重点。政治素养指的是个人在社会实践中和处理各类问题中所体现出的政治知识、政治立场、政治品德等内在品质。政治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习得而成,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是最为有效和直接的途径。政治素养以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为依托,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一方面,教育者的政治素养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传递给被教育者;另一方面,被教育者的政治素养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提升。政治素养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传递,在他们对于问题的交流、互动甚至争辩中,实现政治素养的双向增强。一般来说,教育者的政治素养应高于被教育者,这样才能保证政治素养的正向传递。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政治素养的差别正是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受教育者的政治素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重点。在全球化、多元化的当今时代,多元价值观和思潮冲击着我国青少年的价值体系,他们年龄较小,思想状态、价值观还没有稳定,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帮助他们增强辨别能力,并形成正确的政治素养,在理论和实践上表现出新时代青少年应有的政治知识和政治能力。
政治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底色。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是一个政治体系的集体历史和现在组成这个体系的个人的生活历史的产物。它植根于公共事件和私人经历,体现一个社会的中心政治价值。”[25]政治文化具有意识形态性,体现了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中国政治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打下了文化底色,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随着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文化、思潮、价值观相继涌入,当代中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文化景观,深深影响着当代人的思想发展,也干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输出正确价值观,树立道德规范,培育法制观念,引导人们在对与错、是与非中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在这一点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个体调节认知能力、调控负性情绪、规范自我行为的基本价值准则,是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健康情感、积极心理的重要价值遵循。”[26]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为正式、重要的形式,必须始终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内容和重点任务,不断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比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行转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要素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主要涉及到的思想方面的要素,包括思想态势、思想状态,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根基,即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是针对人开展的政治教育,特别是对人思想的改造、深化、提升,是政治领域的思想教育和思想领域的政治教育。思想要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想态势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方向。思想态势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易被察觉的要素,被教育者是否认可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很大程度上受到思想态势的影响。如果教育者的思想高度无法保证,很容易使思想政治教育在被教育者眼中变为一种常识普及教育。特别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更加多样化,思想变得更加多元化,各主体成为扁平的、互动的交互主体。青少年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掌握信息快,可能拥有全面的信息资讯、强大的知识储备,因而形成了较为成熟、稳固、完备的思想体系。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息和知识储备不够完善,那么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在思想态势上就形成强与弱的力量对比,极有可能阻碍灌输的顺利进行,甚至出现反向灌输的情况,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机构就会受到威胁和挑战。要想维持原有政治价值观的正向灌输,必须确保教育者处于思想高势,在知识储备、理论功底、政治素养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这就要求教育者不断更新信息知识,夯实理论基础,拓宽学术视野,在教学科研的路上不断精进。
思想状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重点。受教育者的思想状态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重点,思想政治教育着力于思想上的建设,力求稳定思想状态,净化思想认识,提高思想觉悟,提高思想境界,使个人思想上升到国家民族层面,克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偏执性。中国青少年作为肩负民族复兴历史重任的社会主体,其思想状态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当代中国青少年的思想状态总体上是积极向上、健康科学的,但是我们也应当注意到,在当前意识形态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青少年受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出现了一些消极思想、悲观情绪以及焦虑、虚无、迷茫等思想状态,显现出价值观的偏颇和信仰的缺失。青少年的思想状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关注领域,对于极端、偏颇思想的及时矫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始终关注青少年、关怀青少年,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青少年提供明辨是非的思想过滤器,为其成长成才奠定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根基。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亦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所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极为重要的思想要素之一,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渗透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根据和根本遵循,无论是教育理论还是教育实践,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最根本的理论基础,特别是其中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理论掌握群众等理论学说,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具体的理论基础,具有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安身立命之根本,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方向。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进一步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思想政治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存在感,增强受教育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获得感和认同感,用马克思主义的力量改变世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全人类的自由而全面的解放而努力奋斗。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也是一种生产活动和经济活动。社会经济形态决定和制约着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和上层建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也受到社会经济形态的决定性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具有反作用,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所具备的经济价值又会反过来促进经济生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持,例如自然资源、技术投入、资金投入、人力资本等等。因此,经济要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表现为起决定性作用的社会经济形态,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经济要素是不易察觉的,但却是一种根本性存在,没有经济要素的支撑,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有效实施。
经济形态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教育,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天然地与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社会经济形态的影响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起着基础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无论置于哪一种经济形态下,都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而统治阶级的最主要的诉求就是利益的、物质的、经济的诉求。资本主义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资产阶级用以麻痹工人阶级的政治性工具,使他们安于现状,接受被压迫、被剥削的命运,继而为资产阶级集聚社会资产和维护政权稳定而服务。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出发点是人民,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为某一群体的特殊利益服务,而是为了所有人的利益,是为了国家安定、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因此,这种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要素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也决定了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具体实施。
经济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马克思曾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7]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理论灌输的实践活动,正如马克思所言,如果能够掌握被教育者,就能转变为物质力量,推动社会发展。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经济活动,具有经济价值,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前进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对增强人的综合素质、技术水平、知识文化等具有积极作用,而这些方面的提升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增强劳动积极性,提升劳动幸福感。同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些问题仍然悬而未决,特别是关乎民生的经济问题在当下备受关注,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对这些经济现象进行厘清和回应,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矫正过激、偏颇的思想,输出正确的、公正的价值观念,让人民充分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深刻意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力量。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蕴含丰富的文化要素。文化要素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内涵以及文化功能。文化要素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形而上的意识形态教育,需要借以形而下的具体形式来实施,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共同保有的历史印记,其多样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更加贴近人们生活,更容易走进人们心灵,能够极大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
文化内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印记,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革命文化等。思想政治教育反映了先进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这种文化价值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传递给被教育者,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提高思想道德水平。这种教育的过程,不仅仅通过教育内容,还通过教育者的言传身教,也就是他们自身也承载着一定的文化价值观,这种软性的、隐形的文化要素也蕴含在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内容体现了丰富的文化意蕴。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素材,不仅包含精神文化,还包含道德观念、思想理念、品质素养等等,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传递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经过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为被教育者所接纳、吸收,进而优化自身的价值观念、品行修养、道德情操等,内化为自身的人格,成为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经常借助文化教育的形式以达到更好的效果,电影、音乐、戏剧、展览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实施时常用的手段。这些文化符号所承载的文化意蕴贯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成为流动其中的文化要素。特别是近几年,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积极开展,红色文化资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源头活水和生动教材,发挥了积极、正面的教育作用。
文化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性,这种文化性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上。思想政治教育是针对人进行的教育活动,不仅可以培育政治素养,还能推动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所谓文化功能,指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的过程中,运用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改造人,将文化灌输进人们的头脑,提高人们对于文化的鉴别和欣赏能力,从而提升品位、陶冶情操、涵养品格,增强人的道德自律性,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经济人”“理性人”“单向度的人”成长为真正的“文化人”“社会人”,实现对人的本质的全面占有。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整体,包含诸多要素。这些要素不仅体现为主体、客体、载体等有形的要素,还以政治要素、思想要素、经济要素、文化要素等无形的形式贯通于思想政治教育。相较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论,关注虚体要素意在打通思想政治教育各个环节,从整体上审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无形要素融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延申扩展,彼此配合,充实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解构与建构中,我们得以更清晰、更深入地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要素问题研究的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