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彩 蒋鑫鑫
(喀什大学,新疆喀什 844000)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边疆地区亟需发展的不仅仅是农村经济、基础设施等物质层面的条件,而且要提升边疆地区农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只有边疆地区农民的思想政治意识、道德品质与时俱进,才能与多元化、现代化的产业结构相得益彰,才能促使边疆地区社会人文风貌更加质朴、纯净。从边疆农村发展的内驱动力来看,农民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是边疆乡村振兴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脱贫精准化的抓手,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力举措,是铺就可持续脱贫的坚固基石,更是脱贫方式变革创新的动力之源[1]。因此,对边疆地区思政教育的模式和方法的探索就显得刻不容缓。
边疆高校所处的环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思政教育信息渗透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环境之中,栖息在边疆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边疆高校思政教育影响着边疆地区人们的思维、观念和习惯,制约着边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因此在新时期,如何实现边疆高校思政教育与乡村振兴的良性互动,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边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宣传和践行国家方针政策的主阵地,其与边疆社会需求相适应,助推边疆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具体来说,边疆高校思政教育是维护边疆社会稳定,推动边疆乡村均衡、持续发展的后盾,它以思政教育蕴含的德(价值理念)、情(文化环境)、理(思想基础)、行(贯彻落实)等独特育人方法引领、营造着边疆乡村的社会文化环境,培育一代又一代乡村振兴的实施主体——大学生,从而将边疆高校思政教育理念与边疆农村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高校引领农村思想的功能。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2]”随着社会的转型,市场经济、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加快等多方面影响,边疆农村思想出现了多元化,核心价值观被弱化的现象,边疆农村地区的发展境遇日趋复杂,这给边疆农村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边疆高校思政教育迎难而上,将德育的“随风入夜,细雨无声”的特点与边疆农民的喜好相结合,践行着“要着力统一思想认识,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改革全过程[3]”的部署要求。
边疆高校的最大特点是通过“干部驻村”“大学生下乡”以及“民汉结对子互帮互助”等活动,使教育主体、客体与广大边疆农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为最基层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阳光和雨露。从具体践行效果来看,边疆高校思政教育与边疆农民的思想意识、接受倾向紧密结合,大大缓解了传统思政教育的晦涩枯燥。因此,边疆高校思政教育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起着“进农村、兴农业、助农民[4]”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情”和“理”固然是边疆高校引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工具,但归根结底,以“理”服人是掌握边疆民众的关键。“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5]”。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边疆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以理服人”中夯实乡村振兴的思想基础。边疆思政教育一方面通过高校思政“下嫁”农村,采用宣传、解读等方式向农民宣传“投身农村,共享成果”的人本主义思想,让边疆农民悉知自己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具有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另一方面,能将边疆高校思政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把高校思政教育的成果“谱写在边疆农村大地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升农民的反思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农民在自我反思、自我定位中产生自我进步、自我发展的动力。
边疆高校思政教育是上层建筑的主要组成要素,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原理,先进的思政教育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其对推进边疆乡村发展,维护边疆社会稳定,解放和发展边疆农村社会生产力起着积极的作用。它回答着边疆乡村“何以振兴、以何振兴”等关键问题。诚如毛泽东所言,思想是灵魂、是统帅,思想工作一旦放松,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就会走到邪路上去[6]。近年来,在国家精准扶贫、脱贫政策扶持下,边疆地区农业、牧业、旅游等产业向又新又好的方向迈进,边疆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及幸福感显著提升。新时期,边疆高校思政教育需进一步发挥其引领边疆农村经济发展的功能,立足于边疆农村实际,为边疆农村各种产业布局保驾护航。
边疆乡村振兴内涵丰富,它不仅局限于边疆乡村经济发展,还要物质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大力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与时俱进,培育边疆乡村发展主体坚定“四个自信”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边疆高校思政教育既有自上而下的实践性,是一种文化实践活动,又有自下而上的塑造性,是一种精神文明的塑造活动,因此它对边疆乡村精神文明起着建设和引领的作用。就边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平台和主体看,边疆高校思政教育及其工作者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边疆高校思政教育是推进边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是培育边疆乡村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的平台与渠道。
边疆乡村治理是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过程,涉及乡镇府、基层党组织及其他机构,依据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为边疆农村提供“公共领域”的服务的工作。尤其在边疆民族地区,要形成德治、法治、自治三位一体的乡村治理体系。总之,边疆高校的思政教育为边疆乡村治理提供理论基础、人力和方向,是边疆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无论是边疆“乡村振兴战略”形构的经济发展、文化基础、治理体系还是边疆“乡村振兴战略”形构的主体,无不与边疆农民的认知水平、思想觉悟、主观能动性有关,而这些主观原因是今后一段时间制约边疆乡村振兴的主要因素。边疆高校的思政教育的主体与边疆的乡村振兴关系如何?一是只有边疆高校的受教育主体深刻理解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后,才会全身心投入边疆农村建设中去,为当地乡村振兴保驾护航。与此同时,若边疆乡村振兴战略密切相关的各级各类部门缺乏对乡村振兴的正确认识,农村、农业、农民发展实践也会因迷失方向而走向歧途。二是边疆乡村振兴离不开“稳边、护边、兴边”的高质量人才,边疆高校毕业生大部分具有边疆情怀或民族地区情怀,是边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他们能够全心全意投入中国边疆乡村建设中去,实现边疆高校大学生对边疆乡村的反哺。三是边疆乡村振兴不仅要实现物质层面的经济振兴,而且要凝聚边疆各民族精神,实现“多元一体”“美美与共”的边疆乡村整体精神风貌。边疆高校良好的思政教育培育出来的大学生可以引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营造边疆乡村振兴所需的精神风貌贡献力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指出:“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持续抓党建促乡村振兴[7]。”边疆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引领“三农”问题的方向标,是边疆高校思政教育与边疆农村思政教育对接的核心主体。边疆农村在完成扶贫、脱贫任务以后,需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边疆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实现边疆高校思政教育与边疆农村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同频共振。
第一,从边疆高校思政教育与边疆农村各基层党组织关系层面看,二者是互促互进的关系。二者的结合体现了边疆高校服务地方的社会服务功能,也是推进边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途径,能够促使边疆高校思政教育主体与农村各基层党组织以及边疆农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提升边疆农村群众的思想素质。
第二,从培育主体层面看,边疆高校思政教育凝聚着以边疆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思政教育力量,其要紧紧围绕边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最后一公里”的目标定位,在培育农村各基层思政教育主体的过程中始终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打造一支“亲民、爱民”的基层工作队伍,推进边疆农村“五位一体”协调发展。
第三,从方法层面看,要将边疆高校思政教育具体方法与手段融入边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方法体系。从我国边疆的具体实际看,由于历史、地理、人文、自然等诸多原因,做“人”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要促进边疆高校思政教育方法与基层党组织建设融合,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使其“敢为”“有为”。干部的大有作为能大大激发广大边疆村民对乡村振兴的信心和底气,进而付诸行动。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8]”。边疆高校的思政教育要以解决实际问题、满足边疆农民生活需求为前提,充分发挥好其服务地方功能。新时期,随着农民需求的多元化和深层次化,更需要边疆高校思政教育紧扣时代问题,发挥好育“人”功能,与边疆农民生活需要相匹配。一是边疆高校思政教育要准确把握边疆农民的需求。这就客观上要求边疆高校思政教育科学合理地预测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农民的需求。二是边疆高校思政教育要正视边疆农村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如前文所述,无论是城乡的“不平衡”,还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不充分”在边疆地区尤为突出。边疆高校思政教育要匹配边疆农民的生活需要,就不得不正视这一现实[9]。三是边疆高校思政教育要把增进边疆农民的福祉作为目标,自始至终贯彻在边疆乡村振兴的全过程。秉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理念,深入边疆农村调查研究,最终以边疆农村、农民、农业需求为导向,全面助推边疆乡村振兴。
第一,边疆高校思政教育从战略高度明确边疆农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农民现代化(或现代化农民)是边疆乡村振兴的重要条件。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大国,“三农”创新与发展毫无疑问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边疆高校思政教育要与“三农”现代化亦步亦趋,步调一致,以理论深度和战略高度保证边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第二,边疆高校的思政教育内容要具有现代性和创新性。边疆乡村振兴的内涵既包括物质层面的高质量、高效率发展,也包括精神层面的合理性信仰及认识。因此,边疆高校的思政教育既要洞悉边疆“三农”发展现状,又要用现代化的思政教育传播手段把乡村振兴的政策和理念宣传到位,改变传统对“三农”的思维模式,培育边疆乡村振兴所需的现代化、创造性的新型农民。
第三,边疆高校思政教育要秉承“把论文写到大地上”的思路,谨防“理论脱离实际”。结合边疆农村的实际,创新工作方法,积极利用现代化大数据、云计算、视听结合等技术,让抽象的理论,宏观的政策引导转换成农民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清、做得到”的现代化成果,明确乡村振兴的必然性,激发他们从自发转为自觉加入乡村振兴的队伍中。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期边疆民族地区乡村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关键路径,能够有效推进边疆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边疆高校应当积极承相起人才培养重任,通过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引导学生学农爱农、增强“三农”服务意识并扎根边疆农村,为边疆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力量支持。边疆高校思政实践教育活动是课程思政改革的有效延伸,是加强对青年学生群体进行思政教育的有力途径。边疆高校要加强课程思政实践教育管理,从多维度解决目前思政实践教育成效不足的问题,推动实践教育与课程思政改革措施协同前行,共同构筑育人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