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欣
(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80)
随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也变得愈加频繁,用英语进行学术写作,与外界进行学术交流,是使学者的研究地位与成果得到认可的有效方式。而国内较多学者,因其学术英语写作能力有限,其学术成果无法在国际学术领域广泛传播。广大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作为中国学术领域的未来主 力[1],其学术能力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有必要从在读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培养着手,为国际性学术和专业交流活动培养人才,从而提升中国学者国际学术发表地位,使中华民族的本土研究成果传播于世界各地。
同时,就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而言,其培养目标不再是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能力的提高,或者是语言、文学、翻译等专业知识的获得,而是学术能力的培养。因此,有大批学者积极探讨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能力的培养,但是少有针对研一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本文旨在调查英语专业一年级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经历,探究他们在研一期间遇到的学业问题以及在学术观念、学术能力方面发生的变化,以期为低年级阶段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和研究生教学提供参考,进一步促进研究生的学术能力,特别是学术英语写作能力的 提升。
就学术能力这一概念而言,其内涵较为广泛。国内的学者倾向于把学术能力与研究能力结合在一起进行探讨,认为学术能力指对某一种专业知识进行系统地、科学地研究的能力。以王雪梅为代表的学者[2],在综合考虑英语的语言性、人文性等学科特点的基础上,从学术是知识、能力、方法的统一出发,提出对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而言,学术能力包括语言认知习得能力、专业知识拓展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本文在探究英语专业研究生一年级的学术历程时,更侧重于探究他们的学术研究观念及学术研究能力发展,具体而言是他们如何收集文献、如何发现研究命题、如何进行设计论证以及最终如何进行写作的能力发展变化。
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相对于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能力研究而言,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的研究较少,但是也有不少学者作出积极的思考与探索。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基本上分为两类。一部分学者针对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积极探索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培养模式[3-4]。也有学者通过改革《学术写作》课程的教学模式来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与学术写作能力[5-6]。综上所述,在研究对象方面,除了杨鲁新、汪霞探讨一年级硕士研究生学写论文提案的经 历[7],国内目前几乎没有针对英语专业一年级硕士研究生的学术历程开展研究。就研究方法而言,历时发展的研究也较少。基于此,本文采用社会文化视角,旨在探讨研究生教育环境对于一年级研究生学习的潜在影响,具体来说本文拟解决如下三个问题:(1)通过一年的学习,英语专业一年级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观念有哪些变化?(2)通过一年的学习,英语专业一年级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能力有哪些变化?(3)一年的学习期间,英语专业一年级硕士研究生遇到了哪些学业问题?
本研究采用质性的多个案研究,探究自然状态下一年级硕士研究生的学术经历。同时选取多个个案,虽然不能形成普遍性的结论,但是可以“指出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发现案例彼此之间的联系”[8]。
本研究以某工科大学外国语学院15 名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的研一学生为研究对象,他们全部是应届生毕业就读研究生,在本科阶段接受的学术训练很少,所在院校仅开设过一门有关毕业论文写作的课程。除了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他们未曾有过其他学术研究经验及学术研究成果,他们的学术意识还比较模糊,但是对学术研究有较高的期望,探究他们研一期间学术研究历程变化,可以为低年级阶段研究生培养和研究生教学提供较为具体和直接的启示。本研究要求学生撰写反思报告描述其一年级的学术经历,研究者结合反思报告的结果及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又选取了4 名学生进行深度访谈(4 名研究生皆为女生)。
本研究采用反思报告和半结构式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收集数据。反思报告在学期末进行。在此基础上,我们总结归纳了访谈问题。访谈问题主要包括他们在入学初和研一学期末对学术研究的认识、学术研究能力发生的变化以及在此期间遇到的问题等。个人访谈采取一对一的形式,并征得访谈对象同意进行了录音,访谈时长平均50 分钟左右。本研究根据定性研究方法,首先对反思报告的内容进行了主题提炼与分类,又结合访谈数据进行多种数据间相互印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术观念,学术能力发展变化及其在专业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访谈于2021 年7 月进行,研究对象完成了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的全部课程,开始为毕业论文开题做准备。
访谈结果显示,研究生入学初,他们普遍认为学术研究很深奥,对学术研究的认识主要是基于本科阶段的毕业论文写作经验,觉得学术研究就指学术论文撰写。学术论文的撰写过程是文献归纳与总结的过程:“我们老师给我找了相关的论文让我模仿去写。我基本上把他给我的所有论文这摘一点那摘一点,就写了一篇论文出来”“学术写作很难,但是照猫画虎改变语料,也可以写出一篇文章”,从访谈中的“模仿”“照猫画虎”“摘抄”不难看出,学生对于学术写作的认识局限于模仿。也有学生说“本科时写的论文就是根据个人的爱好,写一些类似感想类的内容”,可见,学术研究的创新性、实践性在他们的认识中未有体现。
此外,他们意识到学术写作有不同的话语体系。“阅读文献的过程中,经常遇到一堆‘可能、也许、大概’,就是那种很不精准的词体现学术的严谨性”“学术论文的写作有固定的话语,比如说本研究旨在研究什么,然后为了弥补以往的空白,具有什么样的价值等”。也就是说,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学生注意到了学术写作的句法特点,但是并未对其内容展开批判性阅读,在他们看来,学术写作就是使用严谨的话语体系对已有研究观点的解构与组合。
经过一年的学习,研究对象对学术研究的认识在广度和深度上有了根本性地转变。就广度而言,他们认为学术研究不仅是学术写作,还包括文献检索、阅读和思想的交流。访谈中他们多次提及学术文献阅读在学术写作中的重要性。“在学术论文写作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文献阅读与梳理的过程,极大地启发了我的学术思维,培养了我的学术研究能力”“我现在觉得学术研究的起点应该是学术文献阅读,课堂上的同伴交流和研究生组会汇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都是由于文献阅读不充分、相关内容理解不透彻造成的”。
就概念理解的深度而言,首先,他们认为学术研究要有具体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我觉得如果没有一个具体研究的点或者说意义,我根本写不出学术论文”“学术写作之前一定要有思考。源于你对生活的一些发现,然后你想去解决它”。显然,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开始有了问题意识,认为学术研究应该以问题为导向,他们的学术研究意识更加具有探索精神。其次,学生也指出解决问题要借助科学的方法,“……但是学术研究一定要有方法,研究问题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方法,然后用这些方法去解决你要想解决的问题”“学术一定是讲究科学性的,学术写作不单单要考虑语言形式,在某种程度上涉及学术研究,即如何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与分析”。与入学初相比,学生对学术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解与认识,即采用科学的、系统的方法找到问题的答案。
有意思的是,经过一年的学习,掌握了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及研究方法后,学生反而觉得研究更难了。“以前觉得只要我多读多思考,就能写出论文,现在觉得更难了”“以前觉得学术论文有一定的框架可循,现在真正提笔写作时,反而觉得无从下手”。由此可见,英语学术写作能力或者说研究能力,仅靠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无法获得的。从社会文化视角出发,学术研究也讲究实践性,因此应被置于社会和文化的情境中[9],即学习者需要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情境中,通过参与学术交流、课程安排的活动,与老师和同学的互动等一系列的实践,来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研究能力及学术写作 能力。
研究对象都声称经过一年的学习,他们的学术研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一是文献查找能力得到了提升,“研一刚开始的时候,我发现我真的不会查文献,不知道去哪里查,如何查,但是现在我会从一篇文献的参考文献入手,通过学校图书馆的数据库找到自己想要的文献”。二是学术批判意识增强,“首先是能看出同伴的写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它的研究是否具有价值;然后就是阅读学者论文的时候,知道我该从哪些角度去评价从而发现研究空白,就是觉得自己的学术鉴赏力提高了一些”。三是掌握了一定的研究方法,“上研究生之前我不知道什么叫研究方法,所以人家写什么我就写什么,现在知道了什么是质性研究,什么是量化研究,基本上可以根据自己想解决的研究问题选取适合的研究方法了”。四是学术写作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刚开始写的文献综述就是简单的一个罗列,然后也没有逻辑,现在学会了从繁到简、由大到小的写作方式,一步一步引导你想要表达的那个空白”“学术话语更加丰富,学术话语的使用也更加灵活了”。此外,学生还指出学术研究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学术研究的过程是不断质疑、推翻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维不断发展,个人得到了成长”“我觉得我写的论文一定要有意义,我作为研究者的责任感增强了”。总的来看,研究对象在文献查找、阅读、写作、研究方法使用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发展,研究者的主体意识也有加强。
访谈和反思报告中,他们不仅提到了学术观念及学术研究能力的变化,同时也指出了他们这一年中遇到的主要问题。首先,所修课程内容涉及理论较多,但是实操性不足。“我们学习的时候,老师讲了很多理论,我学了一堆理论但是我不会运用理论”。其次,研一期间学业负担繁重,学术交流机会匮乏。学生在研一期间,要修完15 ~16 门专业课程,每门课程都需要文献阅读与课程导读。“天天都忙于做PPT 进行课堂汇报,很少参加学术交流会”。最后,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就是导师指导学生人数过多,导师不能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导师要带那么多的学生,上那么多课,没有时间自我发展,又怎么来更好地指导我们”。事实上,学生遇到的上述问题恰恰表明英语专业研究生培养在课程设置、课程教学方法、学术交流及导师对学生的培养方面依然存在问题。
但是通过访谈和阅读学生的反思报告,我们也发现在谈及一年学习中发生的变化与应对策略时,学生反复提到了通过文献阅读,他们进一步熟悉了研究方法与学术写作范式,也提高了自身的学术批判意识;通过同伴交流与合作,他们不仅在文献资源共享、课程项目提案改进、项目报告撰写方面获益,而且在遇到问题时,从同伴身上获得情感支持成了他们坚持学术研究的动力。维果茨基的“临近发展区域”理论也强调小组协作和同伴交流在学习中的重要性[10]。所以从社会文化视角来看,学生一年的学习过程不仅受到中介工具的调节,还深受学习共同体的影响。
本研究对一年级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术经历进行了研究,发现他们遇到的问题主要是课程内容实操性不强、学术交流机会匮乏以及导师指导不足。经过一年的学习,他们对学术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解与认识,其文献检索与阅读能力、研究方案设计能力及学术写作能力都有提升。本研究为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教学和培养提供如下教学启示。首先,导师要加强对一年级学生的指导。通常情况下,导师更注重二年级学生的开题和三年级学生的论文撰写。事实上,一年级的指导也不容忽视,导师应该通过布置文献阅读任务和组织研究生组会,帮助学生尽快熟悉学术文体,减少学生对学术研究与写作的陌生感。其次,研究生课堂环境下专业知识的讲解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避免出现学生所说的“理论学了一大堆,不知道学来干什么”的问题。任课教师应通过明确的项目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保证学生在进行课题设计时能把所学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从而逐步实现从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过渡。最后,注重班级学术氛围的构建,鼓励学生组建学术共同体,开展学术交流,通过搭建彼此的“支架”,促进学术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