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22-03-25 01:05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工人马克思劳动

朱 鹏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泰州 225300)

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是我国劳动教育工作开展的理论基础,是现代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目的是推动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不仅要求人的智力与体力得到发展,更要求人的素质、思想及价值取向得到发展。对此,马克思指出人的价值是智力与体力相结合的结果,只有人的智力与体力都得到充分的运用和发展,人的“使用价值”才能得到彰显。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明确其生成逻辑与内容,深化理解劳动教育思想,从而充分发挥劳动教育思想的育人功能,推动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的培养,为我国现代教育事业及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的形成逻辑

(一)历史境遇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与历史境遇。在工业革命崛起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机械生产逐渐取代手工业的生产,资本家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不断被激化和尖锐,工厂老板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垄断,肆意地压迫与剥削工人。马克思指出工人异化的本质及状况,即工人消费越少、生产越多,则其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便越多,自己所拥有的价值也相对较低。而工人所创造的产品越好,工人便会越“畸形”;劳动越机械,则工人越笨。资本主义将工人异化为简单的、原始的生产工具,让工人的发展受到限制。因为在手工业时期,工人掌握着制造精巧商品的技巧或能力,资本家为提高商品质量,必须为工人支付大量的工资。但在机械劳动取代手工劳动后,商品所需要的加工、生产技巧逐渐被机械所取代,工人即便拥有精湛的技艺,也难以取得全面的发展。所以,异化劳动是对工人价值的剥削和弱化。与此同时,马克思还认为机械劳动容易导致工人的心智和身体受到双重的萎缩,使儿童逐渐成为制造剩余价值的“傀儡”,致使人的智力难以得到提升。并且由于异化劳动,儿童丧失了接受教育的权利,因此马克思提议对未成年人实施免费教育,并将生产劳动与教育充分地融合起来,让劳苦大众在异化劳动的背景下,也能得到心智、思想等层面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1]。

(二)内在动力

马克思为人类解放而奋斗、为人类全面发展而奋斗、为工人争取权益而斗争的革命思想,是其教育思想得以形成的内驱动力。马克思对工人阶级充满同情和怜悯,提倡要关心、关怀及爱护劳苦人民。他在高中时期曾经写过:“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①”。这充分表明了马克思的幸福观与人生观,也是支撑其为人类发展、幸福及工人争取权益而斗争的内驱动力。由于马克思站在了工人阶级、无产阶级及人类发展的高度上,才能充分体会到异化劳动对无产阶级所带来的破坏和摧残,才能深刻批判资本主义所推崇的机械劳动,才能有意识地将教育与劳动充分地融合起来,结合起来,竭力改变无产阶级的生存状况、劳动状况及思想状况。与此同时也正因为马克思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及其所拥有的人文情怀,使其能够更好地揭露资本主义的丑恶,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崛起[2]。① 《学习马克思经典著作 增强志气、骨气、底气》,据广州日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1711592298117370&wfr=spider&for=pc。

(三)超越经典

在马克思提出劳动教育思想前,一些经济学家、哲学家、教育家也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思想。卢梭认为少年时期是人类思维与身体得到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劳动教育与智力教育的重要阶段,他认为劳动教育应打破阶级限制,覆盖贫穷和富裕的未成年人。与此类似,马克思也认为未成年人应从小参加劳动活动,自觉成为劳动生产者。在马克思前,还有部分空想社会主义者深入分析了劳动教育的内涵和价值。然而马克思则能够将人类发展、社会及教育充分地融合起来,揭示出异化劳动所带来的职能更动、劳动变换的本质。让劳动与教育得到更充分、更全面、更深入地融合。并且在继承与发展前人教育思想的前提下,形成契合无产阶级发展需求的劳动教育思想[3]。

二、马克思劳动教育的内涵、目的及途径

(一)劳动教育的内涵

首先,教育与劳动的融合是促进社会生产的重要手段。在异化劳动及资本主义生产模式下,生产规模得到扩大,使工具和工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马克思指出机械虽然能够为社会经济的建设提供支持,但也对人的智力带来影响和冲击。即科技越发达,工人的智力化水平越低。而将劳动和教育充分地、全面地结合起来,可以转变此种境遇,并且让人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改造、优化机械生产环节,促进社会的生产。其次,教育与劳动的融合是推动人健康发展的关键途径。马克思指出,拥有劳动能力的社会个体都应积极、自主地成为劳动者,包括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在劳动中,人的脑力和体力可以得到全面的应用,继而彰显人在劳动中的社会价值,张扬人的自由个性。所以,加强教育与劳动的融合,可以缓解异化劳动对人的影响,推动人的全面 发展[4]。

(二)劳动教育的目的

结合劳动教育的内涵,能够发现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的内涵是推动人的发展及社会的生产,可以从根本上满足人与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因此从需求的角度出发,劳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需求的满足。劳动作为人类生存需求得以满足的活动,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共有现象。即劳动活动的逻辑指向是人类的生产与发展。只有建立在劳动的基础上,人类文明才能得以形成。因此在人类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劳动拥有鲜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不仅能够满足生存需求还能促进人类个体的发展。因为劳动是对脑力与体力的综合,只有充分发挥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劳动过程才能对个体的发展有价值。在异化劳动的背景下,机械生产导致工人只能发挥体力价值,智力价值无法得到彰显或者受到限制,进而造成劳动者的智力荒废,无法让工人更好地适应工业社会发展所提出的各种需求。不过将教育与劳动相融合,则能让人的体能、技能及智力得到发展,使人可以适应社会建设与发展所提出的多层次要求,让人的主体性得到更好的彰显[5]。

(三)劳动教育的路径

生产劳动与教育的相互融合不仅能够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增强生产效率,还能让工人得到个性化、全面化及自由化的发展,使其真正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挑战。在异化劳动的背景下,无产阶级的子女难以获得接受教育的条件与时间,使劳动教育很难全面而深入地渗透到工人阶级。对此,马克思提出实行免费教育与公共教育的思想,强调将物质生产与儿童教育充分、全面地融合起来。后来,英国制定了工厂法,明确了儿童劳动的“时间”,并要求儿童每天都拥有两个小时来接受教育。虽然很多工厂主都拒绝或抵制这种劳动教育行为,但依旧将初等教育作为儿童劳动的前提条件。该条款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教育和劳动相融合的可行性。与此同时也论证了马克思所提出的劳动与教育相融合,能够转变资本主义剥削无产阶级自由发展的格局,使无产阶级摆脱片面性发展所带来的窠臼,使其在智力与体力上获得更全面发展。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教育与劳动的相互融合是马克思劳动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价值

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的目标是满足“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多层次需求,能够帮助现代教育者充分、全面地认识劳动教育的内涵,并从生产、科技、教育等三个层面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上,认识劳动生产与教育相结合对推动社会生产力所带来的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制造”“互联网+”“万众创新”“大众创业”逐渐成为我国共享化、开放化、创新化发展的指导理念和重要举措,可以为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提供助力。而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水平,通过创客媒介、云计算、大数据等手段构建信息中国与智慧城市,则能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提高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力。因此,深入分析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可以帮助现代教育工作者体悟到教育在劳动中的必要性,结合学生在未来发展中所需要进行的各项劳动,优化教育内容、形式,及方法。进而,让劳动教育内化在劳动者身上,让劳动者成为全新的生产要素,使青年人更好地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提升的抓手。

(二)促进社会生产形式转变的价值

劳动教育是现代社会得以改造与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西方资本技术所形成的生产框架下,工人工资降低及人口过剩的问题,导致贫苦家庭不得不出卖儿童劳动力。资本家为获取更大的利润开始大量雇佣童工,进而导致儿童的劳动环境恶劣,使其心智和身心受到影响。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手工业、制造业生产水平得到明显的提升,机械化程度也不断增强。但用人单位由于受机械生产理念的影响,缺乏对工人智力水平、文化因素的考量,使工人特别是农民工出现单方面的、片面性的体力劳动现象。然而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逐渐进入信息化时代,现代技术的发展,对工人要求越来越高。特别在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各类职业教育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劳动者不仅要拥有体力劳动技巧,还需要具备科技劳动、脑力劳动能力,让我国社会生产逐渐转变为“体力+脑力”的综合性生产形态。

(三)推动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

马克思认为依靠劳动教育能够充分消除人的片面性发展,让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有机地、全面地融合起来。人的发展通常包括自由个性发展与能力发展两方面。一是能力发展。能力发展是人在劳动中所获得的。二是个性自由,个性自由需要将人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充分结合,使人在智力和体力上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在现代劳动教育中,教育工作者能够充分内化及理解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的内涵,转变传统以体力劳动为主的教育形式,让劳动教育拥有思想引领、理论应用、能力提升及价值塑造等多种内涵,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多样化的发展。简而言之,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能够在价值彰显的过程中,启示现代教育工作者注重学生发展的需求,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关注社会发展对学生所提出的多样化要求,从而丰富和革新劳动教育形式,使其成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抓手。譬如,为规避知识强权对人的创造性、主动性的压制,造成学生生活经验与个体学习的断层,学校需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物质生产中,提高学生的体验感,培养学生的工作热情与责任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6]。

四、马克思劳动教育的价值彰显思路

(一)优化劳动教育的内容

马克思指出“人”拥有较高的“激情”,激情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内在驱动力。然而当前人们对知识的追求,只是一种理性活动。较多的理性追求容易使人难以解放身心和丰富生活,进而陷入到生存困境中。因此我们不能将劳动教育理解为简单的体力实践活动,从而忽视管理服务与科技劳动的价值,也不能过于倡导科技劳动,忽视体力活动本身,导致科技劳动缺乏实践依托。而是应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起来,让劳动本身更有激情,能够在思想层面上感染和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强调教育与劳动的充分融合,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启示现代院校要转变传统重视体力劳动的现状,要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起来,让劳动教育本身转变为实践活动,继而在结合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唯有如此,学生才能从脑力劳动与理论劳动中,感受到劳动的乐趣,才能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劳动教育活动中,从而提升现代劳动教育的整体水平和质量。

(二)丰富劳动教育的形态

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不仅包括体力劳动,还包括脑力劳动。脑力劳动还涉及各类素质培养、价值观取向及思想引领等方面的内容,可以通过将管理劳动、服务劳动、科技劳动、体力劳动充分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劳动教育在现代人才培养中所拥有的功能,形成多样化的教育形态。这种多样化的教育形态,可以适应多元化特点学生的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对此,现代院校应积极优化劳动教育形态,让校园劳动转变为企业劳动、公益劳动及农村劳动,让体力劳动与管理劳动、科技劳动、服务劳动等多种劳动形式融合起来。并且,现代院校应在深化认识和理解劳动教育思想的前提下,积极丰富劳动形式与劳动形态,提升劳动教育开展质量。当然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让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所拥有的当代价值得到充分地彰显。譬如,在理论教学与劳动实践中,教育者应结合理论教育的内容,选择相应的劳动形式,从而让劳动形态发生转变,呈现出包含科技劳动、管理劳动及服务劳动多种劳动形态相结合的劳动教育格局。

五、结语

马克思对社会发展状况及工人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对劳动教育的路径、目的及内涵等问题进行了回答,并使其成为劳动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为工人阶级能够更好、更全面、更自由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深入分析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形成逻辑、内涵、目标及路径,可以为我们体悟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提供依托,也能为我们更好地彰显劳动教育价值提供保障,帮助现代院校切实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工人马克思劳动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做一个“巨晓林式工人”
基层关工人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