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进路

2022-03-25 00:04:15于建玮王天琦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基本原理中华马克思主义

文/于建玮 王天琦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1]。这充分表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推进理论创新的重要线索,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继续深化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还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健康发展的题中之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要在两者相互融合中,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富有马克思主义先进性,使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2]。如何理解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意义,怎样更好地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重要的现实问题。

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意义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中华文明之所以在发展进程中没有断绝、没有被其他文明所取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不可或缺,它以月印万川的方式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情感。伴随着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特别是当中华面族面临危机与考验的时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孕育的民族心理、民族情感能够释放出巨大的精神力量,在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各种压力的“倒逼”下被进一步强化,“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永续发展的文化底色,是今天的中国得以发展壮大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它不但深刻影响今天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影响中国人对各种思想观点的看法。对于马克思主义这一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我们如何对待它,同样也应充分考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

作为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最初的发展同十九世纪欧洲工人运动相伴随。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领导欧洲工人运动的过程中,创立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的过程中,基于帝国主义的时代特征和俄国革命的实际,让产生于自由竞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在帝国主义时代得到了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产生和发展于欧洲的理论到了中国,如果不经过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就无法科学指导中国实际工作,这已被历史所证明。因此,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在中国化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不仅必须充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立足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而且不能脱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文化基因,因为文化关系到人心,如果马克思主义不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过不去人心这一关,就会在中国“水土不服”,“马克思主义如果不经过中国文化的中介化,不采取中国文化的形式,就必然走向毛泽东所批评的那种‘公式的马克思主义’或‘死的马克思主义’”。[4]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的情况看,它与马克思主义在文化特征上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体本位取向、民本思想以及所追求的大同世界与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人民立场以及共产主义等理论在逻辑上具有相通之处,这些都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必要条件。

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征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征程。在这一百年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滋养着党的理论创新。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特别是当我们进入新发展阶段,走上新的赶考之路,面临着前进路上的机遇和挑战,更需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智慧加以借鉴,并使之融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之中,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更加切合新时代的时代特点并焕发出中国特色的文化自信,用这种文化自信激发理论自信,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时代更具磅礴力量更富深厚底蕴的理论武器。

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践进路的主要环节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客观现实,对其自身的内容进行分辨,并对分辨出来的内容进行深入阐发、改造与创新,使之具有时代性。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进路,是由引领、分辩、阐释、宣传四个环节构成的统一体。

●引领环节——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决定性环节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决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科学指引问题。其中,最为根本的是指导思想问题,是重要的思想政治前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两个层面的成果:一个是思想理论层面,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另一个是政策层面,表现为各级党委作出的各种部署。其中,思想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时代引领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精华。加强对中华文化的时代性引领,要求我们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述,自觉、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引领时代、观察时代。解决好政策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依托,要求我们深刻领会和正确执行中央及各级党委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只有把这两个层面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强有力的思想引领和政治引领。

●分辨环节——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础性环节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分辩环节,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重要参照系,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筛选,发现那些更加切近于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更加切近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内容。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辩传统文化的各种资源时,需要以我国所处历史方位及其特点为坐标,即“科学运用唯物史观判断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5],对传统文化的主要观点、主要范畴进行检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这种检视必然要围绕回答新时代的时代课题来展开,即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就形成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分辨环节所依托的基本尺度。基于这一尺度,那些能够契合于当前时代课题并能够提供应答参照的传统文化资源,如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以民为本思想、重德修身思想等内容,因其强烈的现实指向而能够通过这种分辩并得以创新性发展。

在诸多文化资源之中,能够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辩的,就成为继承创新的主要内容。当然,这一部分文化资源,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只是半成品而不是终产品,需要被进一步加工、充实、完善。

●阐释环节——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核心性环节

对中华优秀文化资源进行继承弘扬,需要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出发,进行符合时代特点的再阐释,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时代的内涵。具体涉及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含义的尊重与合理阐发两个方面,前一个方面是基础与前提,后一个方面则是目的与落脚点。在对传统文化进行阐释的过程中,今天的视角也会和历史上的各家各派特别是一些经典文献的各种注疏发生视域融合。因此,阐释者应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持足够的敬畏,对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保持足够的关注,以“我注六经”的态度与方式对待它们。阐释要立足于新时代的实际并结合阐释者的合理理解进行必要阐发,即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入手,在它们和传统文化中找到契合点,适度地以“六经注我”的方式对这一部分文化资源进行合理、主动的阐释。例如,将“慎独”思想由抽象的道德实践阐发为强化党性修养的内在要求,既要尊重“慎独”在传统文化语境中对于人的自身修养特别是道德自律的强调,又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找到今天全面从严治党条件下对党员领导干部加强自身建设的接合点。

阐释和分辩这两个环节都要充分考虑到新时代的现实要求,但是二者又有区别。分辩环节是在总体上分析传统文化中有哪些文化资源可以为我所有、为我所用,而阐释环节则是在经过分辩环节后对于传统文化资源的批判、完善、引申等建构性的阐发活动。

●宣传环节——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关键性环节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最终应当通过宣传教育,使二者结合的理论成果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这种宣传不是一般的文化普及,而是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性质的宣传思想工作。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方法中,灌输居于较为重要的地位,它是把外在于人的政治理论直接传授给受教育者。“正确的思想和理论即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可能不学而知、不教而会,必须通过各种形式的灌输即教育,才能内化为他们的意识”[6]。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时,必要的灌输是不可或缺的:通过专题报告或讲座等灌输方式将这些理论成果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是宣传这一环节中不可偏废的重要内容。

此外,在宣传这一环节里,还应把那些更加日常化生活化的隐性教育方法运用到宣传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中,运用更加符合新时代人们接受习惯的宣传方式:应减少学术化、坐而论道式的宣传,多采取接地气、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如《习近平用典》《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等图书把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指示中运用到的历史文化典故分类整理,着眼于历史文化典故本身和当前的时代要求两方面进行解读,文字通俗易懂,图书装帧精美,这样的形式可接受性很强。在宣传环节,要特别注意隐性宣传方式对于当前媒介生态的主动适应。网络媒介已经成为传播媒介的主力,其传播方式是双向互动、点对点、分布式的传播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受众的积极性和为受众提供乐于接受的媒介信息。因此,要用好新媒体这一传播阵地,经常推送一些表述上深入浅出、文字上文白并用、形式上图文并茂、内容上融合古今,经过很好阐释的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章,如中纪委微信公众号的“每日一字”就是从词源学的角度,分析每个汉字的起源,并引申到这个汉字对于今天党员干部的纪律要求、道德要求等,既通俗易懂,又能给人以现实启迪。

三、辩证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推动两者有机结合

保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践进路的主要环节顺利实施,需要理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处理好两者结合过程中的主从关系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一种有主有从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从。“主”即主导,就是说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对矛盾中,前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后者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相应地,“从”则是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及其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结合,要服从、服务于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主导意识与支援意识的关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在立足现实、顺应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有价值的历史资源转化为支援意识,古为今用”[7]。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从关系是对两者相结合大方向的明确,不是说要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吃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那样等于否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存在意义,也容易歪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处理好两者结合过程中学术与政治的关系

政治体现人们对国家发展最根本的原则立场,具有统率地位,“它居于经济基础之上,因而又具有高屋建瓴、统揽全局的作用”[8]。就学术而言,它更加注重的是知识体系本身的各种细节问题,这些问题一般要依靠“专业化的学科操作”[9]。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只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产生积极的支援作用,就应视为其政治立场正确。而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某个具体范畴自身的内涵以及对于这一文化资源的训诂考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每一个环节如何操作、在宣传时采取什么样的方法策略,则不宜过多干涉。总而言之,要“既反对打着学术研究旗号从事违背学术道德、违反宪法法律的假学术行为,也反对把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混淆起来、用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对待学术问题的简单化做法”[3],保证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严肃性和高质量。

●处理好两者结合过程中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语境,在两者结合的过程中,必然会触及到历史和现实的关系问题。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是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党的理论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两者结合的过程中,不能把目光仅仅局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以及相关的历史语境,更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把目光由深厚的历史延伸至广阔的现实,让观念形态的文化资源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之中。在社会实践中深度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时代意义,在历史和现实的对话中明理、增信,不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性。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持应有的敬畏,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用今人的眼光苛求前人,更不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采取“哪里需要点哪里”的实用主义态度以及“怎么都行”的玩世不恭态度。

猜你喜欢
基本原理中华马克思主义
发展经济学基本原理
时代人物(2019年30期)2019-12-16 02:07:44
人脸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电子制作(2019年14期)2019-08-20 05:43:34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0:08:49
UPS电源的基本原理与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