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宝宝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 景德镇 333403)
对外贸易政策的开放与频繁的国内外文化交流,促使唐代文化、政治、贸易的繁荣兴盛成为必然,从而形成“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计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1]的时代盛景。
就实用器皿而言,大量的外域金银器通过胡人的贸易在此时传入我国。这些工艺精巧、纹饰繁复的金银器皿对我国唐代传统陶瓷器的造型与纹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至胡瓶器身的整体造型,小至花口器口沿的细微处理。而且金银器多曲长杯作为阿拉伯王国生产的典型器物,被我国各窑口窑工争相仿制,此时长沙窑海棠形高足杯的诞生就得益于对金银器多曲长杯的模仿。
多曲长杯“被称为Lobde dish,译为曲口沿盘,也叫做Ob long cup、Oval dish,译为长杯或椭圆形盘,有时还以Shallow Cup相称,意为浅杯”[2]。由口沿曲线结构的数量来定名,统称为“多曲长杯”。长沙窑仿多曲长杯多为高足的“八曲长杯”造型,也有“十二曲长杯”存在,由于其口部曲线结构相连形成的形状类似海棠花,故名为“海棠形高足杯”。
唐代长沙窑海棠形高足杯的造型与尺寸都较为统一。口部呈四曲、八曲或十二曲的海棠形,斜弧腹,杯体两侧腹壁有内凹的分曲线,分曲线呈上下两层结构,如贝壳状。高足,足部呈倒立的喇叭形,造型与齐东方所著《唐代金银器研究》中的“A型IV式长杯”类似。(见图1)口径在12~14 cm,高度不超过7 cm。通过其釉色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图1 金银器A型IV式长杯[3]
(1)青釉海棠形高足杯。器身均施青釉或绿釉,釉色青中泛黄,莹润透亮。有素面无装饰者,典型器物为湖南省益阳市长春乡出土的青釉海棠形高足杯(见图2)有杯心饰印纹者,印纹装饰题材丰富,如莲花、菱形花叶与梅花。莲花纹分为①饱满的莲花样式,其莲瓣由线结构组成;②清瘦的莲花样式,其莲瓣由面结构组成。此类海棠形高足杯印纹装饰立体突出,生动而富有节奏感(见图3~图6)。
图2 青釉海棠形高足杯[4]
图3 青釉海棠形莲花印纹高足杯
图4 青釉海棠形莲花印纹高足杯[5]
图5 青釉海棠形菱形花叶印纹高足杯
图6 青釉海棠形梅花印纹高足杯[5]
(2)青酱釉海棠形高足杯。此类高足杯仅在杯内与口沿处荡酱釉,在器壁无釉处浸青釉,杯体口沿处有晕散的现象。装饰类型大多为素面无装饰,分曲分瓣处不如青釉制品般清晰,也有杯心饰梅花纹的产品,梅花纹可见图6~图8。
图7 青酱釉海棠形高足杯[4]
图8 青酱釉海棠形梅花印纹高足杯[5]
表1 唐代长沙窑海棠形高足杯
在初唐至盛唐期间,金银器的广泛流传使得金银器皿的流行成为必然,这类器皿普遍有着高挑精巧的外形、繁复精细的装饰与光洁闪亮的器表,与瓷器的外部特征有些许不谋而合之处。市场的需要与材料的共性推动了瓷器对金银器的仿制,金银器更是在这一模仿的进程中对瓷器的造型与装饰产生了各种的影响。其中最直接的影响体现外在的造型特征中。
多曲长杯的造型种类繁多,花口呈四曲、八曲或十二曲,深腹和浅腹兼而有之,腹壁的曲线则有单层结构与双层结构之分,而底足从圈足到高足皆有发现。通过对多曲长杯器型的观察与分析,可知唐代长沙窑海棠形高足杯的造型仿制于萨珊式长杯而非粟特式长杯,特别是萨珊式多曲长杯中的高足类型(如图1所示)。此类多曲长杯的造型特征为花口、深腹、高足。花口为椭圆形分八曲,左右两曲弧线长于剩余六曲,呈对称结构。腹壁的分曲线内凹程度深且为两层结构,分曲线皆不及底。将此造型特征与前面对唐代长沙窑海棠形高足杯造型进行比对,可知其中共性所在,即花口呈多曲状的口部构成,双层不及底,而深凹的分曲线分布与倒喇叭形的高足结构。这种造型特征的高度相似,展现着唐代长沙窑海棠形高足杯对于萨珊式多曲长杯造型的复制与模仿,还有金银器对瓷器外在造型的直接影响。
金银器的成形主要是利用“捶揲”工艺来完成,匠人通过对金银的捶打并利用其受热后的延展性,先将金银捶打成薄片,再通过模具锤至成所需要的复杂器型。然而瓷器的拉坯成形工艺,无法完美的模仿复杂且非同心圆的造型,于是内模工艺在此技术难度的要求下逐渐发展了起来。
“内模法应用于圆口坯体,主要为了表现出均匀的分曲和明显的出筋,使器物制作精准细致,阴刻凹线分布等距,从而在内壁形成极为逼真的仿金属捶揲棱线。”[9]匠人将拉制好的半干坯体覆扣在内模模具上,随后将其整体拍实,由于湿润的泥土具备一定的软度,泥土能渗透到模具的细节之处,并且泥土在接触模具的同时水分开始被吸收,泥土由软变硬,由此可复制出多曲的复杂造型。指腹的按压与手掌的拍制,替代了的金银器成形工具的捶打,从而形成纤薄的胎体。“内模法”与“捶揲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正是多曲长杯由捶揲法制成的极薄胎体,为瓷胎的厚薄提供了更高的要求,从而推动了模具的精细化与模印工艺的精湛化(见图9)。
图9 海棠杯陶印模
多曲长杯复杂的造型,促进了长沙窑模印工艺的提高与模具细节处理的提升,由捶揲工艺衍生而来的模冲工艺,更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唐代长沙窑海棠形高足杯的印纹装饰技法。模冲工艺是多曲长杯装饰工艺的一种,其成纹原理是将原料放置在有阴刻的模具上通过捶打,使材料表面因冲压而形成突出的纹样。这些突出的纹样线条精致细腻,富有立体感。唐代长沙窑海棠形高足杯杯内装饰的形成,同样也是通过将泥土按压入模具中而形成。虽印纹的装饰工艺并不是长沙窑装饰所独有的,但长沙窑印模模具的精细程度是首屈一指的,此种雕刻模具的工艺在对多曲长杯装饰效果的模仿中不断地升级,以靠近多曲长杯装饰的极致精美(见图10)。
图10 多曲长杯的模冲装饰[7]
印纹装饰技术的提升主要体现在:①印纹模具雕刻技术的提升。唐代长沙窑印模装饰模具使用的泥坯没有现代石膏模具般坚硬,越细致清晰的印纹图案意味着越高的工艺水平。此时的海棠形高足杯印纹模具刻划规整,且线条纤细灵动,无不体现着此时印纹模具雕刻技术的提升。②印纹技法的提升。纹饰的印制工艺远比器物整体的印制难度更高,纹样的复杂与精致程度决定了难度系数,这意味着匠人需要对泥的性质完全掌握。长沙窑海棠形高足杯模具线条细腻,如若想要达到此种效果,匠人们将面对许多的问题。使用过干的泥土会导致模具吸水过快,纹饰粗糙开裂;过湿的泥土则会导致泥土沾粘于模具上,印纹清晰度下降。只有对印纹技法不断的提升,才能压印出其杯心如此干净利落且清晰的图案(见图11、图12)。正是由于唐代长沙窑对多曲长杯装饰效果的追求,以及对多曲长杯装饰工艺的思考,进而有利于长沙窑印纹装饰技法的发展。
图11 莲花纹柱形陶印模
图12 印纹莲花装饰
长沙窑作为唐代的外销窑口,其装饰题材与艺术风格自外销开始就饱含了浓厚的外域色彩,此时的海棠形高足杯亦是如此。装饰图案以花卉题材为主,这些装饰图案一部分来自于同期市场流行的装饰,如莲花纹。而另一部分明显是受到了多曲长杯装饰的影响,如由几何图形所构成的菱形花叶纹与梅花纹。“这种富有变化的抽象性几何纹,主要为了迎合‘大食’——广大阿拉伯世界伊斯兰教徒的商品需要。”[11]多曲长杯所代表的阿拉伯审美对海棠杯图案不如对其造型影响的直接,而是慢慢的渗透与影响匠人装饰的构图与对纹样中单个素材的再创造。
多曲长杯的装饰图案十分丰富与复杂,上至印度神话中的神话人物形象,下至单一的菱形与点状图案,这些图案的构成密集而均衡,是唐代的陶瓷材料所难以轻易仿制的。于是长沙窑匠人对其图像进行分析并略微处理,通过两种方式使之本土化:①简化与提炼出其中的部分元素进行二次创作。如图5所示的海棠形高足杯压印装饰的菱形花叶纹,图案中心饰一花朵形象,四周以“十字”作为对称轴,层叠分布菱形的花瓣,向四周展开,这种新奇的纹样是通过提取多曲长杯中的菱格纹,并进行重复而构成的。海棠形高足杯的装饰是将多曲长杯的某一装饰作为一个独立的点进行的衍生,从而诞生新的图案(见图13、图14)。②参考多曲长杯整体图案的构图,并将之作为碗心主体图案的构图。多曲长杯杯心的造型常采用开光的形式,均衡的分布于四方腹壁,开光内装饰有缠枝的花叶纹。长沙窑梅花印纹海棠形高足杯的碗心花卉样式,呈圆形四方分布,这与背阴村双鱼纹长杯极为相似(见图15、图16)。此时开光的形式在视觉上被简化为一个“圆”的图案,分布于花心的四方,采用十字对称的构图组成整体,加之四周围绕类似枝干一般缠绕交错的线条,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变体花卉图案。这个花卉图案的主题不一定是梅花,也可能是莲花、海棠亦或是任何一种花卉,这个图案是长沙窑匠人对多曲长杯装饰构图的图形转化,更是对图案分解再重组后的结果。正是由于异国纹饰的流传,使匠人们接触了新的纹饰,并在对纹饰的观察与揣摩中诞生了的极具异域风格的长沙窑装饰图案。
图13 多曲银长杯菱形纹装饰
图14 海棠形高足杯菱形花叶纹装饰
图15 西安鹦鹉纹银长杯[12]
图16 海棠形高足杯梅花纹装饰
海棠形高足杯作为唐代典型瓷器仿金银器形制的产品之一,其生产地遍布我国各大窑口,如越窑、定窑、邛窑。就其造型与装饰而言,最能体现此类高足杯中所蕴含的金银器的因素还属长沙窑制品。金银器多曲长杯不仅外在的造型与装饰上影响了长沙窑海棠形高足杯,其制作工艺更是推动了造型与装饰表层下内在的工艺技术发展,即内模法的应用、模具的精细化、模印技术的精湛化、装饰图案的再构成。唐代长沙窑海棠形高足杯在多曲长杯形制技术的影响过程中逐渐本土化,通过“仿形”到“摹质”的过程,创造出了适用于瓷器成形与装饰的效果,并丰富了造型与装饰图案的品类,在区别于金银器精致风格的同时,展现着唐代兼容并蓄的时代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