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李国良
习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提高全社会保障水平,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内涵。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养老服务,近年来出台一系列政策,着眼建立“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但实际中,养老服务业发展仍存在用地、融资、从业人员待遇等诸多制约因素,应完善相关法律,保障在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的基础上,能够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以提高老年人及其子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国人大代表张淑芬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养老产业面临的问题,首先是老龄化程度加剧,市场需求巨大。我国老年人口每年都在持续增加,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50 年,中国有35%的人口超过60 岁,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其次养老服务基础设施供应严重不足。目前,我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15.5 万个,注册登记的养老服务机构达2.9 万个。随着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的增加,每个老人拥有的床位数整体趋于上升,但增长速度逐渐下滑,远不能匹配老龄人口数量急剧增长的速度。
再次传统观念对养老服务业的认识形成误区。一是有关老年产业的性质究竟是盈利还是福利,仍是个长期争论的话题;二是社会对民营经济的认识不足,害怕民营企业进入养老产业领域会损害老年人的利益;三是老年人的传统观念影响养老产业市场的形成。老年人重积累、怕花钱,重子女、轻自身的传统观念很难在短期内改变,直接影响养老产业的增长。
养老服务业发展存在一定的体制性障碍。养老服务业的性质徘徊在事业和产业之间,非竞争性行业和竞争性行业区分不明确,缺乏政府介入还是市场介入的边界划分;在养老服务行业,民营资本在融资服务、财政支持、土地使用、医保定点等方面先天不足,享受不到公办机构的优惠政策,无法平等参与竞争;政府职能部门在养老产业的管理上处于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局面,容易造成管理上的真空和职权的交叉,缺乏相互协调,政策制定和执行效率较低。
最后养老服务业人才缺口巨大,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据统计,全国需要1000万养老产业人才,但目前仅有22 万从业人员,其中具有养老护理资格的只有2万人。
在此背景下,张淑芬提出了数条建议,首先,他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牵头加快养老产业立法。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以及养老产业化发展等方面进行规范和引导,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推进养老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将养老服务业打造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张淑芬提出的第二条建议加大对民营医护型养老机构投入的扶持力度。以此鼓励更多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拓宽社会资本参与的渠道、领域,这样不仅能够弥补家庭养老服务和政府养老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的短板,而且对激活社会养老服务市场,提升社会养老服务品质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张淑芬
张淑芬提出的第三条建议完善投资养老项目配套支持政策。一是优先将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完善土地支持政策,落实养老用地供给;二是在建设规划标准上,针对养老需求差异,综合考虑交通、医疗、生活便捷等因素,研究出台适合民营养老产业发展的建设规划标准规范,大力推进农村和社区居家养老产业结构;三是在税收减免上,研究出台相应政策予以适度减免。
张淑芬提出的第四条建议缩小城乡养老差别。城市养老院与城镇养老院在床位费补贴上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也影响了城镇乡村养老事业的顺利发展。即使有地区差异因素,国家也应在政策范围内应最大程度地缩小城乡差距,以更好地保障并推进城镇乡村养老事业的均衡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张淑芬还建议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力度。给予高校更多招生和补助政策,如放开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招生计划和招生地区限制、与扶贫扶智相结合,鼓励贫困地区相关人员报考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减免相关专业学生的学费,给予养老服务岗位从业人员相应补贴等,统筹解决医养专业人才匮乏问题;加强对生活和医疗结合型护理人员的培训和政策支持,对家政等生活护理人员通过资格认证培训、考试等提升医疗实用护理技能;建立养老志愿服务互换平台,依托平台成立志愿者服务培训机构;鼓励大型养老机构发展综合型专业护理人才培训业务,探索建立养老行业院长、管理人员、护理人员的人才储备库,制定精神与物质相结合的长效激励和补贴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