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杨晨
过去一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引领下,我们扛住了严峻复杂的诸多风险挑战,全面完成了各项经济指标和目标任务,并在疫情防控、经济建设、创新能力、改革开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这些成绩令世界瞩目、令人民满意。今年,为确保“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需要在多点着力做强,其中,稳定就业、确保粮食和能源安全等方面,在今年的两会上着墨颇多。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3月6 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重点讲了保障粮食安全问题。会上,几位全国政协委员从不同角度不约而同谈到粮食安全问题: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石、促进种业自主创新、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3月9日,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东吴镇天童村村民在田间管护农作物(无人机照片)。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向部分地方负责同志严肃提出,把“米袋子”、“菜篮子”的责任完全推给市场不行,不能搞无粮化。会上,总书记提及此事,强调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要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
“粮食产量保持在1.3 万亿斤以上”“坚决守住18 亿亩耕地红线”“新建1 亿亩高标准农田”……提请大会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对2022 年如何解决好吃饭问题这个头等大事进行了部署。
“吃饭问题”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个重点,而这三个指标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受到代表委员和业界专家们的关注。他们表示,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关键在于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明确的数字指标有助于推动各项政策和工作落地,有效保障粮食安全。
农业农村部指出,2021年,虽然受到疫情、灾害天气等不利因素影响,但我国粮食产量仍然达到1.37万亿斤,创历史新高,且粮食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供给总量充足、库存充裕。但也要看到,我国粮食供求中长期仍是紧平衡态势。由于人多地少,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粮食增面积、提产量的难度越来越大。
针对一些地区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等问题,唐仁健表示,将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顺序,划好三条控制线。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逐级分解下达,由中央和地方签订责任书,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不但要管数量,还要提质量。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新建1 亿亩高标准农田,新建改造一批大中型灌区。加大黑土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利用力度。
随着国际能源市场跌宕起伏、国内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的能源产业发展出现亟待解决的新矛盾新问题。各地应持续把能源保供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重点围绕煤炭产能不足、煤炭价格高企、煤电发电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加强督促协调,增加有效供给。
众所周知,由于俄乌战争等一系列不稳定因素,对外采比率较高的我国原油、天然气领域带来挑战。近年来,中国原油、天然气进口已形成多元化,而且长期合同占比很高,只要各方按合同履约,进口能够保持总体稳定。此外,为保障能源供应的长期稳定,中国还应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加快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清洁能源的快速增加也将有效对冲和减缓外部影响。过去一年,在我们能源消费总量中,清洁能源的占比提高了1.2 个百分点;在过去一年的全国发电量中,来自风电光伏的发电量占比提高了2.2个百分点。
如何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在3 月7 日出席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时介绍,具体说就是“三个着力、一个守好”,着力增加产能,着力加强储备,着力保供稳价,坚决守好民生用能底线。这些措施的核心是两个字,一个“增”、一个“稳”。“增”就是增产能、增产量、增储备、增供应,“稳”就是稳进口、稳价格、稳预期。“落实好这些措施,我们有把握保障能源安全可靠供应,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有序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全国人大代表、江西蓝天路之友环卫设备科技有限公司金塘清扫班班长陈隆梅表示,今年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00 万人以上,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作为“六稳”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稳就业备受关注。统计数据显示,2021 年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5%。
新增就业千万人以上,考虑到经济增速放缓,叠加疫情风险干扰,2022 年“稳就业”任重道远。除此以外,就业的压力很重要的一点在于经济复苏与就业复苏的不匹配上,当代新经济模式下,可以带动较高的经济增长,但人员上并未比过去有所增加,反倒还减少了用工岗位的现象出现在一些行业里。其次,就业是一个旧问题,但是一个新统计。弹性就业出来后,在新业态新技术的推动下,就业的形势在疫情期间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如何在新的统计口径里正确认识就业的问题和相应的政策,这就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是保护好市场主体。”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表示,当前一些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要用好政策,保护好市场主体,使其有更好预期,鼓励投资和增加社会资本投入,实现经济良性循环。“保护好市场主体就是保护生产力。保住了中小企业,就一定程度上保住了就业。”
稳中小企业是稳就业的关键一招,1.4亿中小企业解决了我国85%的人员就业,然而新冠疫情以来,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如何通过金融、政策、市场牵引等有效方式鼓励创业、稳定中小企业的社会存在并产生应有价值,对于稳定就业和经济增长都异常重要。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和建筑业大国,每年有大量工人岗位需要人干,但一些工业和建筑行业却呈现用工荒,劳动力的流动不应过分集中于“白领”行业,还应当加快工业建筑领域吸纳劳动力的步伐,不仅可以缓解这些用人企业的用人需求,也大量解决了劳动力就业的问题。
农业农村是未来我国发展的重点,但相关增长潜力还远未挖掘出来。特别是现在农村劳动力人口呈现严重的负增长,且大大制约了农村农业的发展。应当进一步加大农村农业的项目和政策倾斜,如果能让更多的发展机会出现在农村,让农业成为新的快速增长点,那么农村农业解决就业人数将是十分可观的。
服务业的快速增长是新经济时代的突出特点,要重点维护挖掘好服务业这个吸引就业的“资源池”,对稳就业意义重大……一方面是就业压力大,另一方面是人力人才缺口大,就业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是一个人力资源引导和缺口对接的问题。时代在发展,国人就业的观念和方向也要随之而变,如果还是按照过去那种“万人过独木桥”的概念去看待解决今天就业问题,就业就始终是个难题。人力资源缺口大甚至出现用工荒的行业和地区,必然具有发展潜力,主管部门与社会文化舆论积极引导人力资源有效朝这些领域流动,形成人力人才与就业单位的精准对接,是稳就业促发展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