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国
4岁的儿子突然给我说了一个秘密:幼儿园午睡的时候,他和旁边床的一个小女孩玩红猫蓝兔七侠传,女孩说要嫁给他,他同意了,并且,他们还亲了嘴。听完,我目瞪口呆。
后来,我从儿子幼儿园的小伙伴那里得知,他最近挺喜欢和一个比他还小的女孩在一起。每天他都围着那个小女孩转,要么温柔地抚摸小女孩的脸,要么认真地看着小女孩,吃完饭后,还耐心地等着拉那个小女孩的手回教室。儿子那天回来悄悄告诉我:“妈妈,我要和她结婚……”
也许,你觉得这个孩子的故事太不可思议了。其实,这不过是他进入了婚姻敏感期的自然表现。
通常,婚姻的敏感期在4岁左右开始,到5~6岁的时候结束。进入婚姻敏感期的最初,孩子会表现出对父母的依恋,把自己的结婚对象锁定在爸爸妈妈身上。女孩对爸爸有了一个最基本和单纯的认识,那就是认为爸爸代表的所有男性都充满力量,高大勇敢。而男孩也会对妈妈代表的所有女性有一个最初的认识,那就是体贴入微,说话温柔,拥有温暖的怀抱。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认识也在慢慢发生变化。他们突然意识到,爸爸和妈妈虽然对自己好,但是和自己是不一样的,爸爸妈妈是大人,而自己是小孩,小孩应该跟同龄的小朋友结婚。当这种认识进一步发展的时候,孩子就开始在同龄的小朋友中间选择“结婚对象”了。这时,“结婚”成了表达他们内心喜欢最直接的方式。
等再大一点的时候,孩子对喜爱的对象表达好感时,就不会那么简单了。他们会用各种方法获取小伙伴的仰慕,零食在这个时候常常成为最有力的武器。孩子会用吃的、玩的哄对方,想方设法帮助对方,甚至在小伙伴间发生冲突时,站在喜欢的小伙伴一方替他辩护,来获取对方的关注,让对方喜欢自己。
6岁左右,孩子就走过了婚姻敏感期。以后,情感经历了一个相对平静的潜伏期。再以后,就有了进入青春期的初恋故事了。
处于婚姻敏感期的孩子,有些常见的共性表现,对此,家长应该怎样理解和应对?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孩子的第一种表现方式:要求和爸爸妈妈结婚。
应对方法:建立完整的婚姻概念,需要一个漫长的时期。对孩子来说,只要让他理解最基本的婚姻要素就可以了。比如,要和你喜欢的同时也喜欢你的异性结婚,不能和有血缘关系的人结婚,更不能和爸爸媽妈结婚。孩子对同伴的爱,是世间所有爱、所有良好人际关系的萌芽,理应珍惜。
孩子的第二种表现方式: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送给他追求的对象。
应对方法:孩子互相喜欢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成长的需要吗?答案是肯定的。这件事使孩子快乐,使孩子感到自己独特的意义,使孩子感受来自同伴的关爱。我心中有个你,我知道你心中有个我,这件事对成人意义非同寻常,对孩子更是如此。爱是人的安全和幸福之源。
孩子的第三种表现方式:女孩子幻想自己是美丽的新娘,开始喜欢纱裙,告诉别人自己也要做美丽的新娘。
应对方法:童年是梦想的时代。
对于孩子们来说,童年的梦想也是真实存在的。他们用自己幻想的方式,去体会感悟人间的情感。对美丽新娘的向往,会让女孩从外面到内心,真的变得越来越美丽。聪明的父母,自然知道该怎样激励孩子。
孩子的第四种表现方式:他是我的王子,我是他的公主,我们要结婚!
应对方法:每个孩子都需要经历异性朋友的敏感期,孩子们为什么要结婚,因为结婚不会孤独。如果孩子们能顺利通过这个敏感期,将来对这个问题,就会多一些理性思考。如果没有这个基础,青春期到来的时候,孩子们的心智,就可能变得有点混乱了。实际上,孩子是没有性别的,对于孩子们来讲,对异性朋友的敏感,完全是纯心理和精神性的。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经历这份快乐和痛苦,他们会更健康地成长。
孩子的第五种表现方式:嫉妒别人相爱,比如,说不喜欢小朋友将来嫁给“别人”,因为“别人”太脏了。
应对方法:一个人爱上你和一个人不爱你,不是你能决定的。到18岁再认识到这一点,就太晚了。婚姻的敏感期发生在童年,孩子们会自然地体验这种情感,也能自然地承受其中的复杂情感内容。家长应该让孩子去体验。有了这份成长的经历,孩子到了六七岁以后,就能比较理性地处理这种关系了。
孩子的第六种表现方式:为小朋友没来幼儿园而失落。
应对方法:在幼儿园里总能发现,很多孩子常常用起哄和闹剧,来满足他们对生理之别和男女之爱的探索。其实,在自然、不受压抑的状态下,孩子很早就开始寻找有情感倾向的伙伴关系了。在爱和自由中,孩子可以体验所有快乐和甜蜜的感觉。而今天,好伙伴没有来,难免怅然若失。我们该保护孩子的情感表达,让他们在失落中学会坚强。
孩子的第七种表现方式:经常说起要和谁结婚,以至于看到老师怀孕,马上提醒老师该结婚了,让小宝宝有爸爸。
应对方法:孩子要得到准确的结婚的概念,需要在生活中经过多次的体会,并在真实的场合中学习使用这个词。父母需要做的就是,结合生活实例,促进孩子的这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