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明
摘 要:就《爱问“为什么”的教师成长快》一书中提出的“为什么总感觉‘这一届没有上一届好’”,给出三点“再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自身教育专业能力、挖掘“一届不如一届”背后的“真相”:创建特色日志,促使师生共同成长;捍卫常识,采用合理的教育策略;调适方法,开展契合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
关键词:教学日志;教学常识;教育规律
何捷老师在其《爱问“为什么”的教师成长快》一书中提出,“为什么总感觉‘这一届没有上一届好’”的理由有三:其一,上一届的“好”历历在目;其二,集体取得的荣誉毋庸置疑;其三,群众的眼睛总是雪亮的吧。针对这三点,何捷老师又进行了深入而到位的分析,也给出了破除这个“大魔咒”的实际建议。
何捷老师的分析和建议让我深受触动,同时也启迪我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对“一届不如一届”做了“再思考”。我的思考亦“有三”:
其一,“一届不如一届”是一种情感表达,未必完全是事實的叙述。情感是需要不断投入、不断酝酿、不断累积的。教师每迎接一届学生,就是一个新的开始。从这个新的开始出发,教师需要带领新学生,从新的起跑线奔向未知的终点。这个过程中,有学生自己的努力与付出,也寄寓着教师责任、担当、智慧和情感的付出。一起奔赴,一起经历,在学生每一次取得优异成绩或表现不尽如人意时的“酸甜苦乐”和“爱恨纠缠”中,一朝一夕,一点一滴,汇聚成师生成长最真实的旅程……“日久而生情”,然而,旅程总有终点,到站后,必然面临着与学生分别。此时,教师内心五味杂陈,既希望将自己精心陪护的学生送往更高处,让他们在更广阔的天地间成长,又反复流连于陪伴的这些时光。带着这份感觉,在暑假过后再一次迎接新学生且暂未与新学生建立情感联系时,“念旧感”会频频泛起。尤其是在新学生中冒出这样那样“古怪离奇”的问题时,教师不由得就会感慨和叹息“一届不如一届”。这种内心情感的表达,与其说是对上一届的思忆,不如说是内心情感的暂未释怀。不过,随着时间推移,教师与新学生的情感联系逐渐建立,就会开始欣赏新一届学生了。
其二,“一届不如一届”可能源于上一届教师“遗留问题”造成的困惑。这种困惑大致分两种情况。第一种,确实是这一届不如上一届。比如,新接手的班级学生确实基础特别差,即使新接手的教师付出了比其他教师更多的努力与辛劳,并凭自身经验尽心教育辅导,也未见起色。学期末,学校进行教学成果评价,评价标准不会因教师付出多少而改变,他人更无法知晓教师背后的辛苦,评价结果可想而知。由此导致的心理落差,难免会让教师产生“一届不如一届”的感觉。另一种,是上一届教师的“遗留问题”。每个教师的教学习惯不同,对学生的要求和标准也不尽相同,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在不同教师指导下的能力差异。例如,有的教师不太注重写字指导,于是,他带过的学生书写一般甚至比较差;有的教师不注重培优,于是,他带过的学生解难题的能力较弱;有的教师和家长沟通不畅,于是,他带过的学生学习习惯不良……这些差异,新接手的教师都要直面并一一解决。如此种种,也会让新接手的教师发出“一届不如一届”的感叹。此外,学习大环境的影响也是教师形成这一认知的重要因素。地域差异在当下十分明显,教育资源分配问题和各地学校的办学特色,可能导致甲校的学生不如乙校的学生基础扎实,甲地的学生不如乙地的学生视野开阔。此时,教师也会感觉到“一届不如一届”。
其三,“一届不如一届”的感叹背后饱含教师真情的付出。教师只有付出真情了,真正与学生共同成长了,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一个教师如果习惯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他是感觉不到学生在一天天地成长的,是发不出“一届不如一届”的感叹的。一个教师如果稀里糊涂地跟着感觉走,不反思自己,却总是埋怨学生“笨”、家长“不配合”,同样感觉不到“一届不如一届”。爱之深,恨之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从以上角度来看,“一届不如一届”是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一部分,是教师教育教学生涯中必修的课题,无法回避。那教师该怎么做才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身教育专业能力、深化对“一届不如一届”的认知,进而挖掘出这句话背后的“真相”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第一,创建特色日志,促使师生共同成长。教师特色日志的内容,可长可短,可以涵盖学生档案、教育教学故事、每一届学生的人数和性别比、学生姓名的由来和特殊意义、家长情况、学情、班风、学风等,也可以记录学生在学校的真实生活,如作息、排队就餐纪律、课程安排、课外活动、每天的作业安排等。学生特色日志,可以记录自己每天所学和行为感悟,做好周、月、学期的阶段性总结。例如,我带领的2020届学生,接手时学习习惯不佳,纪律上比较散漫。鉴于该情况,我主张创建班级日志,除了自己随时记录学生的习惯细则、纪律情况,随时提炼改进教学方式外,还动员并监督每个学生编制自己的成长记录袋,坚持记录每日所学、所行、所感。每周、每月一小结,学期末总结反思,让学生自主寻找自己的成长点、不足点和闪光点。一个学期下来,班级学习氛围变好了,学生有了纪律意识,学习习惯也有了显著改善。第二学期,大部分学生在毕业时顺利进入理想的中学。在我看来,创建师生日志的意义是重大的。教师能够借此了解学生和家长,拉近和学生、家长的距离,让学生和家长信赖自己,教学工作会更加顺利。对于刚接手某届学生的教师,则可以通过前任教师所写的日志尽快了解该届学生的情况,从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现师生共同快速成长。教师还能借助日志对比分析每一届学生与上一届学生的特点,从细节处发现不同时代下学生的整体变化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结合这些变化改进教育方式,缩小与学生的代沟。可以说,一份份最原始的师生日志,就能铺陈一段段具有本地特色的教育轨迹,也会成为基础教育史上一个个闪光的细节,具有一定的教育史料价值和创新意义,能让每位教师带出值得想起、值得骄傲的“上一届”。
第二,捍卫常识,采用合理的教育策略。对于任何时代、任何地域的教师而言,无论社会环境如何变化,教育常识是不会变的。教育常识要求教育采用适当的方法,了解学生的需求,辅之以相应的教育策略。当今社会,科技孕育出了新的教学工具,新的教育模式也不断被提出,但这些新的东西是否真的具有“奇效”?答案存疑。就以近两年的“减负”措施来说,初衷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结果存在适得其反的情况。作为教师,在面对这些不断产生的时髦工具和模式、正在推广的高端经验和理念时,要保持足够的警惕,扬其精髓,避其糟粕,要以学生的需求为要旨,谨防“水土不服”,要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合理挑选并审慎采用。我总是觉得,新时代的教育,不缺的是新型教育工具和模式,缺少的是诚实、质朴、安静和思考。只有坚定教育常识,才能在“这一届”学生身上时常看到“上一届”的影子。
第三,调适方法,开展契合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万物皆有其规律,学科有学科的规律,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成长规律。教师的工作之一就是尊重、遵循并探索学生的学习成长规律,灵活调适方法,开展契合规律的教育。如果教师总是习惯性地感到“一届不如一届”,那也要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我在教育教学中是否遵循了学生学习成长的规律?回答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在提醒教师:首先,要认识规律,对于已知的规律,要注重积累,对于未知的规律,要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其次,要遵循规律,在教育活动中,要结合学生特点甄别学习内容,调整教学方法,将遵循规律落实到课程的设置和课堂的互动中,让学生实现个性发展,呵护学生身心健康。不可否认,有些方面可能是“一届不如一届”,像如今厌学的学生增多,且呈低龄化;每一次考试前后,学生情绪起伏较大,有的发展为心理焦虑甚至心理疾病……不过,更多同类现象的出现,根本上是在向教师发出警告:落后和顽固的教育方法,已经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亟待我们去解决。纵使教师无法改变全部,也必须正视问题,拿出教育良知、勇气和智慧,用心、用力、用情、用法,逐步纠正违反规律的行为,让一届比一届进步。
今天,教师还是会有许多的无奈,有许多的苦涩。即便如此,也请在狭窄的空间里,暂时保留“一届不如一届”的教育感叹,以最真实而努力的付出,让“一届更比一届好”。
(钱 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同里实验小学。曾获吴江区“百节好课”教师和教学能手称号。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