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研究

2022-03-24 21:10
经济师 2022年7期
关键词:客体能量政治

●赵 越

现今世界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相互促进,互联网已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发生着深刻变化。网络技术带来了新的话语体系和学习方式,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变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在网络技术创新发展的支持下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趋势,为思想政治教育认知和实践提供了新的方式与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做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既要管好课堂,也要管好课外,既要管好网下,也要管好网上。”[1]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思维方式,以生态学视角为切入点,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并对其进行生态分析,形成开放而有序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内涵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一词“ecology”衍生于希腊语“Oikos”,译为“住所”或“栖息地”,代指生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学是把生物与其所处环境视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以系统的观点观察生命有机体与其周边环境的相互关系。随着研究范围的扩大与深入,生态学作为一个新视角突破了自然环境的范围,从自然科学领域跨越到了社会科学领域,为其他学科提供生态理论视角和方法论的指导。生态学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联性,生态视角的引入,就是以系统分析法为指导,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视作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来研究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各类群体及其所处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换、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互动过程。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是指在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空前融合的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依托计算机设备和数字信息平台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以及其他一切影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通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及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之间进行的源源不断的信息传递、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促使整个生态系统维系平衡与协调发展。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

生态系统观点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系统性具有天然的耦合性。生态系统中的有机主体、无机客体、连接介体构成的整体与周边环境进行信息、物质、能量的流动,任何环节出现问题,原有生态平衡就会被打破。与之类似,就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而言,有机教育主体、无机教育客体和教育介体构成统一整体,在与环境的作用与反作用下维持着系统的运行。有机教育主体是系统中的有机体,无机教育客体是系统中与教育主体进行一系列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客体,教育介体是系统中引发有机体与无机体相互作用的媒介。教育主体既在适应、也在改变着教育客体,二者在系统运作过程中因发挥作用的不同而发生角色转换。教育介体促使教育主客体间紧密联系,承担了主客体之间信息交换、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媒介作用。教育主体、客体与介体间的相互作用引导着整个生态系统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平衡的螺旋式演进过程,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成为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动态发展着的整体。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通过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来维持系统的正常运行,外部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素质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2],包括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宏观环境指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生态等发展变化的形势所构成的广义综合环境;微观环境指高校、家庭等相对范围较小的与人们的具体活动相关的局部狭义环境。宏观环境支持并制约着微观环境,也通过微观环境给予的反馈来进行不断调整,两者不断与网络思想政治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互。

系统需要要素的支撑才得以存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也需要其内部诸多要素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协调,如此才能实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正常运行及功能实现。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特征

系统内各要素的地位、作用、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怎样与外部环境进行交互,都决定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特征。首先,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作为一个社会生态系统,基本特征为系统整体性和动态平衡性,其内部的诸多影响要素与环境因子之间联系紧密并有序运行,最大限度地发挥系统的整体性功能,使整个生态系统在动态环境中实现平衡发展。其次,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深度融合的元宇宙时代来临,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处于虚实共生环境之中,必定具有数字符号性和虚拟现实性。技术的创新发展使得虚拟网络社会作为现实社会的延伸,形成了平行于现实世界的虚拟数字空间,应协调、调动和重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思维和方法,深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化建构,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理念贯穿大学生社会生活的始终。最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具有思想能动性,这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精神性特征,具体表现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中,通过交流促进思想观念的提高,促进思想道德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为行。因此,要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能动性,才能更好助力高校“立德树人”的创新发展。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是信息的传递、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循环,这是由其结构和特征所决定的。物质循环承载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能量带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将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联结起来[3]。正是有了生态功能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才能维持可持续发展。

(一)信息传递功能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是以信息交流为联结基础的系统,各种信息按照传递方向可分为两大类,即单向信息和双向信息。单向信息是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向客体传播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信息。双向信息是指除单向信息以外的其他信息,包括客体反馈、主客体之间的交流以及系统内部诸多要素之间的信息往来。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中,各个要素通过信息的交流、传递与反馈,不断调整自身状态并与其他要素相适应,通过有序的信息流转,以维系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

(二)能量流动功能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为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动力,遵循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首先起始于教育者的初级生产,最终结束于社会功能的完成,整个过程历经能量形态的转变、能量的移动、能量的利用以及能量的耗散,具有单向性特点。教育主体根据社会要求和教育客体的思想实际,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来对客体输送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品德规范等教育内容,教育客体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消化理解后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知识体系,结合自身实际做出相关行为并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新的教育理念、知识和技能在社会实践中应运而生,学科专家和教育专家又将其系统地编入高校教材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教育主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客体反馈,不断更新教育决策、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而客体又进一步将知识转换为有利于社会进步的资源。这就构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能量守恒与转换。

(三)物质交换功能

维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除了需要能量外,还需要必要的各种物质,如果没有物质的摄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就无法正常运行。物质既是维持生态系统存在的结构基础,也是贮存能量的载体,如果没有物质的承载,能量就会自由消散,因而不能进行传递。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不同,它不是单方向的,可以在生态系统中被多次重复利用,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为保障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教育和实践活动所需要的经费、技术、基础设施等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被社会投入到高校中,使得教育客体获得良好的教育,习得知识和技能来回馈社会,从而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社会又进一步将教育客体创造的财富再次投入到教育之中。物质的交换与循环是实现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现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创造了新的契机,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新机遇,但也面临着网络监管不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易受冲击等挑战。我们在认识到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同时,要实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

(一)树立协调的生态理念

精确而合理的教育生态理念是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关键所在。教育客体的专业差异、认知能力、社会经验等生态因子具有独特个性,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中最活跃和个性化的变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大学生所处的生态位,即每个大学生个体在高校中的时空位置及功能关系,充分将网络时代的时效性、便利性、快捷性转变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武器,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技术创新高度融合,增强其时代感和吸引力,让大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在感官与心灵的双重作用下内化知识;同时,教育主体的主动性和服务意识也应逐步增强,充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转变教育思维,加强对客体的引导,使整个生态系统在动态发展中求得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二)运用创新的生态技术

当前我国高校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手段和途径相对滞后,与新技术的融合发展面临着困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纯理论式的教学内容和相对单一的课堂形式难以引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首先要创新教学系统,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全方位、沉浸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变灌输为启发,变讲授为渗透,使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在实践中感悟。其次,要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加强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的共同发展,充分发挥网络咨询、网络预测、网上答题、网络自我教育等创新方法的效能。最后,要打破传统教育方法的束缚,运用科学的生态技术,掌握网络时代的教育新技能,引入虚拟技术,创设深度沉浸的教学互动场域,促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技术的升级转型。

(三)实现高校教师角色网络化

面对网络时代背景下教育环境、教育对象、教育方式变化带来的挑战,必须培养一批既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又能够熟练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者要及时转变教育角色,实现自身角色网络化。首先,要熟练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提升自己的网络素养,成为广大学生对网络知识分类与筛选的引导者,指导学生正确获得必要知识。其次,要帮助学生走出知识碎片化的困境,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还原知识情景,创设有利于学生有意义学习的情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最后,要明确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课程革新,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注入思想政治元素,更好地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四)构建开放的生态体系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不是静态的直线系统,而是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多维动态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决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因此,要维系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动态和平衡状态,必须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承载力和弹性力[4],立足于系统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使系统始终保持开放的姿态与外界进行信息、能量、物质的良性互动,激发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与活力,占据有利的生态时空位置和机能地位,从而构建开放有序的生态体系,实现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紧密联系和关系融洽,以使整个系统在网络生态环境的影响下始终保持稳定与协调。

猜你喜欢
客体能量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能量之源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凝聚办好家长学校的正能量
关税课税客体归属论
“活”源于怦然心动——写生对客体借用中的情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