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清穗,梁献文
(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31)
非遗在漫长的时光历程中形成,折射着历史、人文和社会发展的轨迹和规律。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体系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涵括: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1]共五大类。“传统手工技艺是指运用天然材料进行手工制作,具有鲜明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的工艺品种或技艺,一般具有流传时间悠久、可传承性的、完整的工艺流程。”[2]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非遗传统手工技艺资源相当丰富,也已陆续录入国家级、省级、市级遗产名录中。例如:壮族织锦技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北海贝雕技艺、合浦角雕技艺等。包括广西地区居民在内的社会大众对非遗文化的认知还不够全面,许许多多珍贵的非遗文化和民族技艺正在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濒临消失。让社会各方面学习、弘扬非遗手工艺尤为重要。广西设置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有数十所之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是未来广西乃至中国设计创新创造的中坚力量,将传承队伍扩大到他们之中,既对他们的学业知识,包括如何感知美、表达美,如何古为今用,升级创意有很大帮助,也对塑造他们的人格精神,感染人们的精神世界起到关键作用,而且还可以达到弘扬广西非遗文化,真正实现非遗活态化的现实目的。可以说,非遗手工艺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相结合益处良多。
非遗传统手工艺与设计本身就相关密切。早期的中国设计专业脱胎于工艺美术专业,传统工艺美术是将人们生活中的用品和环境相结合,实现物质与美的结合,发挥创造的作用[3]。在非遗手工艺中,如:陶瓷技艺、纺织品技艺、冶铸技艺等本身就属于传统工艺美术教育的一部分。如今的设计专业仍然延续了部分传统工艺美术的设计特点,同时会根据社会的变化有时代的新要求,在设计中既要体现民族性、传统性,也要体现时代性、世界性的特点[4]。将非遗传统手工艺文化与设计教育结合起来,在传授这些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鲜明的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时,使得学生直接接触到中华传统民族工艺的先天优势,让知识体系更加立体、真实、鲜活、全面。也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工艺、艺术丰富性、深刻性的理解,形成个人独特的认知。这些与传统文化、与美相关的各种非遗手工艺的知识储备不断丰富和积累后,可以为后续设计创新的教学奠定一个良好而坚实的基础。以包装设计为例,通过学习广西毛南族编织或钦州坭兴陶技艺,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不同材料经由不同技艺手法形成不同造型的包装,这些包装的不同属性会对产品储存、产品运输、外表美观、用户情感起到怎样的影响,这些是现代包装设计教育难以触及的地方。
非遗传统手工艺加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既是对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提升,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重。当非遗进入高校课堂作为设计研究的课题之后,学生需要进行自主查阅学术资料、影像资料,理解相关文化背景和民族知识。这种以课题研究形式的深度设计学习,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深入有效的学习育人目的。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5],师生在非遗文化教与学过程中,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唤起内心深处对非遗保护的责任感。在“立德树人”的总体教育目标之下,非遗教育起到了道德学习和传播正能量的效应。广西是少数民族地区,广西的设计专业与非遗教育的结合目的就是努力培养认同本民族多元文化并具有时代价值判断力的学生。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浸润于广西在地文化时,构成了个体成长为自我的“原动力”。以包装设计专业为例,在课程作业中,可设置民族刺绣品牌包装设计的虚拟项目,从项目背景、项目受众、项目设计到项目落地进行版块分解,让学生全面、深入、系统了解民族刺绣,对其进行项目包装和演绎。
作为文化遗产的非遗传统手工艺,若要在今天的设计中仍然散发光芒,我们就不能以静态的眼光,而要以可持续的要求紧跟时代发展。设计专业是与生产、与时尚、与未来紧密融合的学科,如何古为今用,如何在传承中谋求创新和发展,是设计领域的重要母体。非遗传统手工艺可以有效启迪设计专业的创新创意,例如,在课程作业中可设置以刺绣作为材料运用到时尚品牌、服饰、包装、家具等产品的设计命题,甚至可以结合动态影像、新媒体、交互、空间等产生新的设计作品。学生在吸收深厚的传统文化后转化出时代新美学、新工艺、新材料的巨大能量。
非遗传统手工艺融入设计专业教育如果运用到位就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经济、社会的振兴发展,但在实际情况中,二者的融合仍然面临一些困境,存在主动性不高,缺乏规划性[6],理论滞后于实践,融合路径单一以及缺乏传承意识[7]等诸多问题,较为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在非遗传统手工艺与广西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相互融合的过程中,由于重视程度不高,故而缺乏规划性、主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由于重视程度不高,许多专业教师仍然以西方设计理论思维讲述非遗手工艺知识,这就存在着文化差异和立场偏差,不足以相对准确、正统、严肃的教授非遗传统手工艺理论和实践。相关深入的知识点更多的是一语带过,未做深入的展开和引申。假如教师对非遗文化本身就不够热情、尊重,学生必然对非遗文化认知难以提升。第二个方面是被动的接受任务,被动的响应号召,许多教师只将非遗文化的形式作为课堂的亮点之一纳入教学计划中,并无深入的研究和讨论。
一些设计专业教师缺乏广西非遗文化系统的知识,也不具备掌握非遗手工艺操作能力。即便对其相对重视,也对非遗手工艺难有独到和深刻的见地,在给学生上课时“蜻蜓点水”,常常含糊其词,一语带过。例如,在讲解壮锦时,一些教师只是展示壮锦的图片或是实物样本,多着重强调图案的设计感,如何应用和改造壮锦之美,但没有对壮锦制作的工艺、材料、形式以及壮锦图案背后的意义、内涵、精神做出深入的剖析。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完成的作品往往浮于表面,无法做出打动人心的设计。
非遗文化在日常中的传承十分鲜活,它与衣食住行息息相关,记录着群体和个人生命的重要时刻。一旦非遗脱离了原生的文化环境,我们了解和学习非遗时就感到单薄、冷漠和乏味。以实际设计专业教学中的非遗手工艺讲述而言,融合方式简陋,往往容易陷入“理论说教”和“知识普及”的窘境。教师的“理论说教”从理论层面切入,缺乏肢体的互动和情感的共鸣,虽然可能并无遗漏和错误,但刻板、遥远的知识令人感到无趣,难以建立有代表性的观点,造成了学生接受和消化知识的能力变低,教学效果差。“知识普及”的方式相较于“理论说教”的方式可能更加灵活,但讲述内容较浅,维度较低,只是简单罗列知识点,没有涉及非遗的精神和意义,这样的教学模式也难以达到最佳的教学目标。这可能与部分高校设计教师认为的非遗文化只需学生简单了解,不必深究的观念 有关。
部分高校设计教师仍然以“旁观者”角色看待和转述非遗故事,没有站在“参与者”“学习者”“传承者”“经历者”的角度换位思考,没有从实际情况出发,缺乏真情实感,以至于呼吁保护和关注非遗文化的声音微弱,不够鲜活、生动。在进行非遗与设计融合的课程教学时,游离于非遗文化之外,加之课程体系评估有时力度不足,导致了教学效果差的局面。
非遗传统手工艺应当纳入广西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之中,更应当成为重点分析的内容之一,形成教学特色和教学亮点。针对目前非遗传统手工艺融合广西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提出几点策略。
广西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在将非遗传统手工艺融入教学工作前,应当加强对非遗传统手工艺的重视。特别是教学准备阶段,要有计划的注重渗透非遗传统手工艺的一般性讲解。即教师需要以艺术设计专业教材为基础,软性、合理的引入非遗文化,巧妙的将相关课程和非遗传统手工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以包装设计专业教学为例,可将织锦、刺绣、陶器、木雕等非遗产品与包装材料课程相结合,让学生了解新材料的同时,也知晓传统材料和工艺,为包装设计方案的组成元素提供更大的可选空间。另外,结合专业定位和专业优势,确立非遗传统手工艺形成专题性的研究课题,也能加强对非遗传统手工艺的重视,做到前期教学准备充足,教学效果达标的程度。例如,不同设计专业可设置“贝雕技艺融合茶器包装的分析与研究”“壮族数字化纹样在现代包装设计上的研究与应用”“壮族三月三与服饰设计研究”等。如此一来,教师一方面可以更好的从美学、历史、人文、社会状态、生产力、自然环境、风俗风貌等角度进行拓展,厘清环境与人的关系,进而对艺术设计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总结出非遗传统手工艺的设计特点特色;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非遗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和未来设计的认知,更进一步融会贯通的运用到设计作品 之中。
可从两个方面使得非遗传统手工艺与艺术设计教育二者的融合路径更加多元化、鲜活化、创意化。其一,要理论与实践并重。目前部分高校艺术设计教师非遗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薄弱,需要对这一状态进行改善。教师要能全面的讲解非遗传统手工艺和基础理论知识,也要组织非遗手工艺实践活动,诸如参观非遗文化景点、鉴赏非遗文化作品等。或是通过邀请非遗传承人参与教学,建立非遗实验室、工作站等方式与理论互补。例如参与非遗传统手工艺产品的现场制作、与非遗传承人手把手访谈和学习。其二,要普及与深挖并存。浅层、广泛、基础的知识需要传授,深入、垂直、拓展的文化也要挖掘,才能构建出一个良性、全面、饱满的专业学习、作品创作、学术研究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氛围。普及方面,在讲述非遗传统手工艺时,也可以把非遗音乐、非遗文学、非遗节俗结合在一起;深挖方面,在讲述非遗传统手工艺时,要做到细致、严谨、深入。拓宽非遗与教学的融合路径将使学生对非遗传统手工艺的认知更加全面,培养出好的艺术设计人才,服务广西本地,甚至全国。
教师与学生传承意识增强,会对教学过程、教学成果产生重要影响。学生通过广西非遗文化产生沉浸式转化角色时,充分认识到本土文化乃至中国文化传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魅力,将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思政教育也可以渗透到非遗传统手工艺与艺术设计教育中来,提升学生对社会文化的鉴别、鉴赏能力。
广西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非遗文化资源,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通过非遗特色教育体现出“立德树人”和“设计为人民”的设计教育理念,创造设计专业学生获得自我成就的契机。现代化手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新,使得设计能令传统遗产重获新生,也使得设计有了更多的可能。总而言之,非遗传统手工艺如何更好融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可以通过加强对非遗传统手工艺的重视,拓宽非遗与教学的融合路径,以及激发师生的传统意识等手段达成,最终促进广西高校教育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