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职业技能”背景下高水平高职院校国际汉语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2022-03-24 17:58黄路路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16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留学生汉语

黄路路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随着经济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各国在多领域深入合作,比如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特别是在教育方面。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也在稳步提高,留学生人数稳步增长。留学生能否成为“通语言、懂文化”的技术技能人才,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学校教育。而在这之中语言和技能的学习又是重中之重,当前留学生不仅面临着汉语语言学习方面的挑战,同时有着对技术技能的迫切需求。在“中文+职业技能”背景下,高水平高职院校国际汉语课程教学不仅需要注重中文语言教学,还要结合学生需要学习的职业技能,综合开展“中文+职业技能”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这对提高院校高水平的国际人才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1 国际汉语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国家及院校在留学生国际汉语课程教学方面投入了很多的资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留学生基础汉语知识非常薄弱,甚至相当一部分留学生中文水平都是零基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会更注重汉语基础知识的教授。所以很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往往更多地关注汉语语言基本技能,即听说读写等的训练,而忽视了基于中文的职业技术和技能教育,这样学习语言知识,没有机会接触专业知识,不仅易使留学生出现学习上的“疲倦”,而且也不利于留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以至于在实现了基本的中文交流后,发现一个问题——受限于专业汉语知识,留学生的专业学习有一定困难,而国内职业院校也缺乏相关的职业汉语教学经验,因此基础汉语与职业汉语对接并不顺畅。具体来说,包括四个方面问题:

第一,对国际汉语课程教学的认知存在偏差。汉语语言基础知识对于留学生来说是重要的,但是也不能把语言知识的学习作为全部,相关的企业文化知识、企业管理知识、技术技能及标准也是必不可少的,是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紧缺的“文技并修”人才的关键。

第二,国际汉语课程考核形式单一。汉语水平考试成绩成为衡量汉语水平高低的标准[1],这违背了其语言特性。能否将课证考核相结合,能否建立职业汉语的等级测试标准,作为来华留学生及海外中资企业选拔、评价本土技术技能人才参考依据,是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第三,汉语语言学习与技术技能学习的融合度较低。任何学习都离不开良好的学习环境的创设。课堂上单一的环境既无法为学生的交流提供现实情境,同时也难以让学生把语言知识与专业学习联系起来,因为书本知识只有与实践结合,才能实现其应用价值。如何创设良好的环境,在沉浸式环境中学习汉语语言,开展听说读写训练;使留学生在实操环境中应用汉语,完成工作场所的交际和实践任务,是需要思考的另一个问题。

第四,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不够合理,无法满足留学生的多元化需要。通常来说,留学生到一个国家进行学习有两种状况,一是为了学习该国家的语言以及文化;二则是在掌握汉语语言的基础上,借助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去学习相关专业领域的技术技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群体则更多是第二种情况。然而,目前来华留学生的国际汉语课程以汉语会话、汉语听力、汉语读写和汉语综合为主,同时开设HSK 三级辅导。HSK 三级考试是否通过对学生能否直接进入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有重要影响。国际汉语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的结合程度不高,汉语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之间缺少必要的过渡。在此背景下,调整教学方式,以中文语言为基础,充分拓展课程的内涵和承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2 “中文+职业技能”背景下国际汉语课程教学的思考

“中文+”项目的产生是源于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的需求。其中,泰国对兼具汉语和铁路技术的人才的需求是源于中泰铁路项目的发展;懂汉语的科研和技术人才是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科技孔子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是源于专业人才市场以及工业和商贸的需求;同样,由意大利米兰天主教圣心大学孔子学院与米兰天主教圣心大学法律系开办的“中国商务法律”课程,是为了满足法律系和外语系学生及执业律师的需求[2]。从“中文”向“中文+”的转变,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对中文教学多元化的积极探索。

在“中文+职业技能”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国内高水平院校国际汉语课程教学,应该综合考虑中文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特殊属性,使海外本土化一线人才培养更加契合企业需求,大力推进国际中文教育和职业教育共同发展。

围绕“中文+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探索技能教育和中文语言教学的融合方式,在实践中研究国际汉语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等,改变原有的“汉语+专业技能学习”的人才培养过程,思考如何实现语言学习到专业学习的过渡,解决中文课与专业课、语言课与技能课难以衔接的问题,为培养掌握汉语、了解中国文化、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兼具的全方位高素质创新型“中文+”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从而充分发挥中文沟通载体功能,提升人才就业能力。

当前国际汉语课程教学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以及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问题在于如何使国际汉语课程教学充分发挥出语言的先行作用,利用语言的工具功能,搭建通向专业学习的桥梁,更好地进行深入的职业技能、技术标准以及企业管理文化的教学。

3 “中文+职业技能”背景下高水平院校国际汉语课程教学实践

我院作为国家首批职业教育“走出去”试点院校之一,已经连续接收了3 批赞比亚来华留学生进行机电一体化技术、医护相关专业的技能学历学习,在近几年的国际汉语教学中,一直致力于探索将单一中文语言教学转向“中文+”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语言先行作用,搭建以技术和文化为交流桥梁的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新模式,研究“中文+职业技能”为载体的职业教育海外输出及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实施路径,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推动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3.1 挖掘课程教学内容,重构“中文+”课程体系

分析“走出去”企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海外中资企业不同领域中职业环境下的汉语用语需求和职业能力要素,结合本校留学生的学习实际,梳理对应的“中文+”国际汉语课程的学习领域及能力指标点,挖掘及重构课程教学内容,有效融入专业基础词汇、常用技术类短语和句式等、实现语言学习到专业学习的自然过渡。开设“中文+”特色课程,从企业文化、实用汉语、职场应用文写作、职业生涯规划、专业认知学习,逐步引入机电类汉语及医疗汉语的学习,为留学生后续深入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丰富考核形式,开展“中文+”课程实践

从汉语语言学习起步,扎实语言基础和基本语言技能,在此基础上逐步拓宽留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构建“课堂精练+现场体验+课证考核”特色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总结有效教学方法,形成典型职业场景下教学实施案例[3]。同时,丰富考核手段,引入职业汉语能力等级标准。根据不同的语言输出情形,从语言和技能两个维度出发,确定学生职业汉语的层级,优化“职业技能-汉语应用-文化传播”相结合的职业汉语教学及等级评价,形成语言与职业技能并行考核的模式[4]。从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级进行考核,即职业工作场景下的基本常用词和句子、职业技术操作规范以及职业能力实操等。

3.3 基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开发“中文+”特色教学资源

传统国际汉语课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与专业相关的语言教学资源缺乏,语言教师自身专业知识储备不足,使得“中文+”教学面临极大挑战。积极探索“中文+”的可持续发展,研发、开设职业汉语网络课程,推进网络中文课堂建设,实现跨国连线、云端授课[5]。使学习过程从原有的“基础汉语+专业学习”转变为“基础汉语+相关专业用途汉语+专业学习”渐进式的学习过程。在实现学习、实践、测试一体化资源共享的同时,结合职业技能培训,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6]。同时,学生通过到实训室、实习工厂进行实地参观学习,可以了解不同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技术规范要求,并通过完成相应的课后任务以及在移动学习平台的展示和分享,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实操体验,从而充分利用线上和线下两类教学资源,提升学习质量。

3.4 开展就业创业对接,营造“中文+”学习环境

提取海外中资企业岗位群对应职业语境下的语言基本元素和能力要素,促进语言要素与职业技术能力的融合,找准切入点,做好中文与专业以及学习与就业之间的衔接,做到“文技并修”,比如搭建模拟人力资源平台和就业平台,进行就业场景模拟,对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环境下的沟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7]。同时,打造“文化、语言、技能并重”的“沉浸式”学习环境,举办“中文+”特色活动,如竞赛、论坛、工作场景模拟等,在辅助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同时,进行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培养。

4 结语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中文+”背景下国际汉语课程教学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但是如何进一步完善“中文+”教学内容,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还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地思考和总结经验。要充分考虑国际中文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优势,始终依据学习者需求、行业企业需求及地区经济发展需求来设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坚持就业为导向,把语言教学的交际性、实用性与技能教学的专业性和实操性有机结合起来。此外,在“三教”改革中,教师是根本,改变传统的语言课教师专业技能不足、专业课教师语言能力相对薄弱的现状,培养语言教学能力与实操技能兼备的“双师型”“中文+”教师,是促进“中文+”长足发展的关键。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留学生汉语
学汉语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追剧宅女教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