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伟言 王 卓
独立教师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类教师群体。所谓独立教师,是指那些不在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任职,也不受雇于教育培训机构,而是凭借自身的教育专长、依托于互联网平台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从职业类别上看,独立教师是自由职业者的一部分,后者指“不与用人单位建立正式劳动关系,不固定供职于任何经济组织、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依靠自己的知识、技能或专长为社会提供服务性劳动,从而获得劳动报酬”的职业群体[1]。从来源来看,独立教师主要由公办学校和私立学校的离职教师、教辅机构的离职教师、应届或往届待业的师范毕业生构成。其特点有二,一是经济来源上的自力更生,二是执业形式上的个体单干。[2]尽管独立教师从业人数相对于整体教师队伍的庞大数量来说尚属少数,但绝对数额已不容小觑。据“芥末堆”统计,在北京,独立教师大约有3 万人。[3]2021 年博鳌论坛年会新闻发布会暨教育新政研讨会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预测,在学科教育培训机构不能存在的情况下,个别化的补习需要还是会存在。这就为不受聘到任何机构的教师出现提供了土壤,未来或许会出现大量的独立教师。[4]
独立教师在兴起之初即受到媒体关注,尤其是从公立学校出走的名师更被瞩目,他们职业变动前后的心路历程被以人物报道的形式展现给公众。当前,教育学术界有关独立教师的少量研究成果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探究独立教师兴起的价值,研究者肯定了独立教师对教育创新的意义。“独立教师远非辞职离岗一般意义上的人才流动,而是教师人格独立的自我解放和自我确证”[5]。二是由独立教师的出现而推论在线教学的变革趋势,展望智慧课堂等未来新教育模式。三是考察独立教师的物质收入、职业幸福等现况,为人们了解独立教师提供个案与实证数据。以上研究敏锐地觉察到独立教师兴起这一教育新现象,为后来者的研究提供了积极的参考。但仍存在不足,一是缺少对独立教师成因的深入和全面的发掘,把独立教师对薪酬收入和个人价值的追求过度放大而忽略了社会因素,对独立教师形成机理的认识具有片面性。二是对独立教师职业生活的研究多停留于“描述”阶段,未深入到“问题”与“规范”层面,研究成果的反思意识和理论品格不够,难以对独立教师治理提供有价值的借鉴。独立教师执教也是教育治理的内容,这一问题目前尚未引起教育学术界的重视。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独立教师现象作出深度回应,全面研究其形因,了解和发现其职业生活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索独立教师的规范化发展,为独立教师的科学管理提供必要的学理支撑。
从公民学视野来看,独立教师的出现属于职业自由。“职业自由意味着权利个体可以自由选择其所想要从事的职业类别,即使个人所选择的职业是非常态或是非典型但确实可以充分表达自我人格及特性,并能够实现自我价值者,皆应受到保护。”[6]但遗憾的是,人心对新事物怀有偏见在现实中更为普遍。偏见之下,取缔和禁止就逻辑地成了心仪的选项。对待独立教师这一新兴职业也是如此,由媒体报道所引发的社会评议中鲜明可见人们对这一新事物好奇、忧虑、怀疑、观望等各种微妙心理,也不乏希望政府取缔的意向。偏见的产生除了权利意识不足外,往往源于无法从发生学层面了解新事物的成因。如果把独立教师现象放置于社会系统中审视而非就事论事地孤立看待,就会发现独立教师的出现不是偶发事件,而是有着多方面的深因。这说明独立教师现象是教育发展过程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存。只有人们深刻地认识背后的成因及其所昭示的时代必然性,才会理智地看待独立教师,思维方式上变“堵”为“疏”,以“规范化发展”构想独立教师的未来。
新世纪以来,以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现代信息技术致力于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成为支撑当今经济活动和民众日常生活的基石,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着社会发展。在教育领域,现代信息技术直接带来了以“互联网+教育”为主题的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方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独立教师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者提供了灵活的在线教育工具,为受教育者打造了共享式学习的虚拟社群环境,在教育服务提供者和需求者之间搭建了实时互动的教育平台。随着视频直播技术的兴起,教学方式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变得多样化。线上预约、地面授课、纯线上教学或多种教学方式的自由组合,重构了教学样态与流程,使独立教师有条件不需要依托于传统的学校而直接从事教育活动。与此同时,微信的崛起也提供了便利的家校合作、沟通方式。在现代信息技术的驱动和支撑下,教师与学生突破原来学校的狭小范围而“互相看见”,优秀的教师借助互联网而被“万众瞩目”。也是基于这个原因,他们又被称为“网师”。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主导性的社会资源配置手段的经济形态。市场经济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不仅带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且也成为塑造中国人生存方式的基础性力量,其影响也辐射到包括教育在内的各个领域。独立教师的产生植根于市场经济背景。一方面,市场理性冲刷了几千年民众惯习性生活模式所积累的强大惰性,更新了传统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人们的就业观也在这个过程中悄然改变。由于市场经济承认个人和企业等市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自主性,国家与社会由一体走向分化,个体在生存资源和发展机会上对单位的依赖程度较之计划经济时代明显降低,个体身份从“单位人”走向“社会人”,职业自由成为时代潮流。个体主体性的开启,冒险精神、创业精神的孕育为独立教师的出现提供了思想基础。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为独立教师的出现提供了物质条件。市场经济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使得个体更有资本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和生活方式。在看待工作的价值排序上,个人自我实现的位序逐渐跃升,稳定的价值不再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耀目,兴趣、能倾等要素越来越被考虑,职业作为实现精神生活手段的意义愈发被重视。在这种氛围之下,一些教师也敢于放弃“铁饭碗”,追逐梦想,积极探寻职场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教育均衡发展是“后普九时代”鲜明的教育政策目标,国家战略部署是分基本均衡和优质均衡两步走。基本均衡聚焦于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化,缩小县域内学校办学差距。优质均衡是基本均衡基础上的更高水平的均衡,整合推进教育均衡和发展优质教育两种诉求,强调在教育公平前提下的教育高质量发展。现在,基本均衡已经达标,但优质均衡的目标还未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教育底子薄,发展零散无序。为了快速地推进教育事业,政府不得不优先考虑效率和激励问题,将有限的教育经费和教师资源向部分学校倾斜,一批重点中小学脱颖而出。由此也形成了义务教育办学的差异化格局,不同学校在学校师资、校园文化、特色化办学等方面的发展程度有很大不同,所体现的教育教学质量也有高低差别。这意味着优质教育均衡的目标在启动之初就背负了沉重的历史包袱,需要时间渐进落实。与此同时,民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较之以前却大为增加,随着国人生活由温饱到小康,家庭财富开始积累,面对社会竞争的加剧,很多家长愿意、也有经济实力为子女谋求更好的教育。当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尚未充分实现时,在市场中购买需要的教育服务,就成为父母们的“精明选择”。
虽然素质教育早已上升到教育国策层面,国家也为此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阻力依然很大。社会整体层面对分数的追求有增无减,甚至出现因学生高考成绩不理想引发家长愤怒围堵学校并要求“校长下课”的事例。①近几年,“教育内卷”一词被舆论频繁提及而成为“热词”就说明,“应试主义”取向依然十分突出。“应试主义”意味着基础教育由普惠性的国民教育退变为竞争性的选拔教育,学校日常的教学围绕分数运行,标准答案排斥着学生的自主理解和想象,教育过程丧失了生成性和创造性。师生共同被困于题海之中,这种教育生态很难容纳教育理想与创新。那些热爱教育、专业进取心强、有独立人格和教育思想的教师深刻地体验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这部分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方法探索抱有热情,期待以有趣、高效的方式去传播知识,更看重学生的人格塑造和思维发展,他们在“应试教育”生态中深感苦闷。独立教师史金霞曾对《新京报》记者坦言:“从前在学校,我也会讲生命成长课,但是只能见缝插针,利用一些合适的时间点,而且要面对很大的压力,因为我的学生必须参加考试。”[7]由于不甘于在“应试教育”中消耗自己,渴望做富有人文品质的真正的教育,这些优秀教师中的勇敢者最终选择“纵身一跃”,成为独立教师,名师郭初阳、项恩炜、史金霞成为独立教师的经历都印证了这一点。②在教育市场中,希求以先进理念做教育的教师和一些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家长双向寻觅,继而相遇,独立教师群体呼之欲出。
独立教师的兴起是社会变迁中各种主客观条件汇聚的结果,但这并不意味着独立教师职业达到了较为理想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教师涌入这一行业,独立教师的职业生活也滋生出各种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源于外部管理的不善,另一方面则源于独立教师自身因素,如盲从入职或受利益驱动而缺失对教育的守望,或因知识面狭窄、能力的不足难以继续成长。独立教师行业呈现为一定程度的乱相,这说明独立教师执业的专业性不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失去教育的标准和尺度。有必要对问题详加梳理和剖析,以便对症下药。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曾召开新闻发布会,集中公布了一批知名校外培训机构虚假宣传的典型案例,主要包括虚构教师资质、虚构执教履历、夸大培训效果、夸大机构实力、编造用户评价等类型。[8]受利益因素影响,在缺乏规范的情况下,校外机构这些违规行为同样可能会发生在独立教师身上。一位曾跟从独立教师学习的初中生在接受笔者访谈时就提及独立教师的虚假宣传。该生家长被这位独立教师在自媒体宣称的独特的记忆法、思维训练法改善学生薄弱学科吸引,给孩子报名课程学习,但最终学生发现“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记忆术,还是知识点梳理,然后该背的地方背。思维训练其实也就是把学科的基本知识整理一下,和学校老师的做法差不多”。后来,该生竟然“在网上发现了这些整理,一模一样”。除此之外,某些独立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存在着利用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等网络工具在未经学员同意的情况下,推送和展示学员的学习体会,甚至以学员名义杜撰学习体会以及泄露家长个人信息、滥用学生肖像、面向幼儿教授在线课程的现象。虚构原价和虚假优惠折价、一次性收费时间跨越过长的行为也时有发生。一旦出现问题,受教育者一方很难进行维权。线下“一对一”执教模式中,在缺乏家长陪伴的情况下,学生的人身安全也存在一定的隐患,日本、中国的台湾地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都曾发生过辅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人身侵犯的案例。这些事件提醒我们,应关注独立教师执教经营中的违规侵权问题。
独立教师发展的功利取向既体现在入职动机,也体现在职业过程中。前者指独立教师的职业选择是在缺乏对自我了解、缺乏对职业认知的情况下作出的,做独立教师与教育兴趣无关,而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或被收入诱惑而盲从入行,择业带有短视性、功利性。后者则指独立教师的职业活动“新瓶装旧酒”,走“应试教育”的老路。独立教师职业没有科层制之下各种行政杂务对教学事务的挤压,本可以尽心致力于教育创新,在自由的天地里一展身手。但实际情况是,很多独立教师依然跟从中高考的指挥棒,奉行分数GDP 理念,人文教育价值观弱化。教学在目标上追求帮助学生快速“提分”,并将能否提分、提分多少作为职业业绩加以宣传或者作为自我价值的证明,忽略受教育者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各项能力的培养。教学设计上缺少对年龄特征、个性特点、兴趣需要、心理状态等方面的考量,热衷于以“短、平、快”的方式传授学生解题套路,而非鼓励学生批判性思考,甚至向受教育者灌输赤裸裸的实利主义学习观。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独立教师接收学生时也会考虑成绩。在笔者在访谈中,就有独立教师坦言,会先让学生做测试,“成绩太差的话,老师都不愿意教”。在这种以分数为唯一导向的强力牵引下,独立教师的从教呈现了一定程度的“反专业倾向”,很难成为“应试教育”之外的新教育的引领者。
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当把教学作为专业的职业看待。该文件中,教师职业被描述为“通过特殊的教育或训练掌握了业经证实的认识(科学或高层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技能、从而按照来自非特定大多数公民自发表达出来的每个委托者的要求从事具体的服务工作,借以为全社会利益效力的职业”。[9]教育是高度的心智活动,“教师是设计师,该职业的一项基本工作就是精致地设计课程和学习体验活动,以满足特定的教学需求。我们也是评估设计师,诊断学生需求以指导我们的教学,使我们自己、我们的学生,以及他人(父母和管理者)能够检验我们的工作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目标”[10]。广博的知识、卓越的能力和纯熟的实践智慧,意味着教师不仅入职前需经过较长时间的专门化训练,而且在职后也要持续性地进修,需要同行间互相借鉴与交流。相比传统教师,独立教师职业对专业素养的要求更高。以信息技术素养为例,由于独立教师是依托于互联网执业,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必须更广泛、更精湛,甚至在线教学时姿态、声音、语气都要反复打磨,以满足受众心理对美感的需求。看似简单,实则是需要学习的硬功夫。对独立教师来说,如此重要的专业能力提升却缺少外部支持。随着国家公共财政投入的增加,政府用于教师培训的资金也逐年增加。教师培训纵向上有国培、省培、市培、校培等各种级别;横向上有学科培训、师德培训、信息技术培训、教育科研培训等各种类别。各种主题的中小学教育教学研讨、观摩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当然也不乏区域性的草根教师自发组织开展的教育教学论坛。对于从体制走出的独立教师而言,这些他们本可享用的公共教师教育资源和民间教育资源也随之丧失。得不到教育管理部门和专业同仁的扶持和帮助,无疑增加了独立教师职业成长的难度,他们的专业发展显得势单力薄。
独立教师一个人即一支队伍,他们接受体制外的生存挑战,不光要负责授课,还要负责市场经营;不仅要在教育教学上是专家型教师,还要成为一个能够运作自己工作室或者妥善处理和平台业务关系的熟练的经营者。由于缺乏实际历练,受教育经历中又缺少市场知识的启蒙,独立教师的业务拓展很容易陷入瓶颈。如何匠心独运,将最佳的教育服务成果推之于众,是贯穿他们职业生涯始终的问题。既要在庞大的市场信息旋涡里站稳,又要保有自己作为教师而不是销售人员的尊严,这不是凭借教育经验丰富、教学能力高超就能应对的。独立教师项恩炜在接受《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说:“以前,学校有整套行政和后勤系统运作,教师只需要教学就好;现在创业,什么事情都要做。”[11]财务处理、数据分析、核心产品推广、业务板块建构这些问题实实在在地考验着独立教师,成为影响独立教师职业成败的关键因素。独立教师在这些领域的知识短缺,不但使他们的事业发展不易打开局面,而且也可能有损受教育者自身的利益。
成为独立教师不等于就走上了职业发展的康庄大道。与公立学校教师和机构教师相比,独立教师职业发展面前的阻力更大,更容易面临一系列心理难题。就公立学校走出的独立教师而言,首先在生存层面失去了可靠的庇护,没有了“铁饭碗”,从由公共财政担负薪水的有保障的事业单位,转换到需要个人打拼、在市场竞争中取胜获取生存所需的物质基础的职业,独立教师势必会遭逢不安全感的袭击,他们所体验的压力和焦虑显然要高出原来很多。这种心理体验几乎伴随独立教师从教后的整个职业生涯。不论何种来源的独立教师,在经验上都相当于身处一个零起点的舞台,很多过去积累的经验不再适用。也就是说,独立教师虽然做的还是教育教学,但怎么做,却面临“转型”。这种转型作为巨大的挑战会带给独立教师心理重压。教育教学、布局规划、产品经营、生源维护各个方面,需要独立教师艰难地摸索、潜心地研究。而且过程中基本上是“单兵作战”,难免有心力交瘁之时和孤独无助之感。在“摸着石头过河”的一步步试错中,迷茫和自我怀疑的感受也自然会出现。相比于在稳定的体制内教书,在机构里有专人负责、只管教育教学的轻车熟路,做独立教师无疑要经受一次次的心理震荡甚至危机,需要及时予以化解。
独立教师职业活动存在的问题表明,独立教师职业需要规范化,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规范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是限制发展,而是使发展成为可能。独立教师职业规范化发展包括内外两个方面,既指以外部力量保障独立教师从业的良好秩序,也指独立教师在对教育价值观念的准确把握的基础上,通过自我约束引导自身的行为选择,赋予职业行为以专业属性。独立教师职业的规范化发展具有丰富意蕴。
合法发展是独立教师职业规范化发展的底线要求。这一要求包括四个层次。第一,尊重宪法权威。独立教师在社会中的首要身份是公民,学不高不足以为师,身不正不能为范。独立教师必须履行宪法规定的公民义务,先成为合格的公民,然后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第二,在生活中遵纪守法,为人师表。教师一旦因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的刑事处罚或被剥夺政治权利的,教师资格也随之丧失,这一点也适用于独立教师。第三,遵从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法律法规是调整教育活动和教育行政中发生的各种法律关系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国家层面的教育法律法规是所有办学者和教育者的行动指南,因而也是独立教师从业的根本规约。第四,遵守教育政策。教育政策是政府部门出于执行、落实教育法律法规的需要或为了解决具体的事项而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主要形式是命令、指示、规定等。我国近些年出台的教育政策尚未专门针对独立教师执业,但也有某些内容规定与独立教师有关。如2021 年9 月3 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问题的通知》中规定,证照不全的机构或个人,以咨询、文化传播、“家政服务”“住家教师”“众筹私教”等名义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应依法依规予以查处。这些规定也是当下独立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无法忽略的。
内涵发展指的是注重内在质量的发展,这一概念较多地被应用于高等教育研究,是相对于“外延发展”而言的。“外延发展”描述的是我国高校片面重视招生规模、校园面积、校区数量、教师队伍数量以及科研成果数量等可量化标准的现象,是一种“摊大饼”式的发展。笔者认为,内涵发展不独是高等教育的紧迫任务,也是各类教育包括校外教育应该追求的品质。独立教师以从事教育活动为业,内涵发展是独立教师职业规范化发展的核心要义。这意味着独立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应以育人为宗旨,谨防急功近利对教育活动的侵蚀。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人的成长不光有知识储备的增长,还有能力的提升、美德的培育和价值观养成。教育的终极关切是健全人格的塑造。如果独立教师仍旧把帮助学生“提分”作为职业活动环绕的中心,把让更多的学生升入大学作为终极目标,那么,他们的存在价值也在追求实用目的和外在绩效的过程中被无形地贬低了,无论他们的工作有多少可量化的成就,也都只是工具的意义。内涵发展就是独立教师通过努力追求工作的专业性,以帮助人成长为内容,以从事价值创造为己任,通过构建专门的知识系统、练就高超的技艺和涵养高尚的专业精神占有教育“培养人”这一本质属性。
特色就是某种事物在符合法律规章和具备自身内涵的前提下所展现的独特性。独立教师执业应在两个层面彰显其特色:一是与学校班级授课制关注和有利于学生共性培养相比,独立教师的教育工作更充分地关注学生个体。班级授课制之下,教师受制于班额,在精力上很难照顾到学生个别差异。同时,班级授课制以“课”为活动单元,为适应课时的限制,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不得不被人为地分割,内容、时间和进程都固定化和一刀切,难以因材施教。独立教师职业特殊性就在于充分关照个别性,能够进行“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二是与同类服务相比,在育人上需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独立教师的教育活动特色的指向,是与青少年不同学情的切合、不同风格的匹配、对不同受教育需要的满足。体育、文化艺术、科技、游学各展风采,思维发展、天赋发掘、乐趣满足、习惯培养、素质拓展各有千秋。在时间安排上,可自主协商,可长可短,灵活弹性。在学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未能充分实现、“应试教育”还未得到有效缓解的情况下,如果独立教师仍持单一评价标准和因袭旧有模式,不能以独特的服务弥补学校教育在促进个体成长上的不足,就失去了自身赖以存在的基础。独立教师依靠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借助市场对受教育者个别化需求的灵敏反应,与学校教育形成良性的互补关系,成为以学科化课程为主的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独立教师职业发展也会呈现个性化、多样化的色彩。
学者曾荣光在论述专业的核心特质时,把“专业人员对职业的投入感较强,不轻易转业”作为其中的内容[12]。无论在体制内外,只有教师把职业作为终身志业,才能充分释放教育的本体职能,更好地教书育人,独立教师也是如此。如果不是出于对独立教师职业意义和价值的理解和热爱,而是囿于就业的压力、或利益驱动选择做独立教师,把做独立教师当成跳板,在投机心理主导下走一步看一步,缺乏坚定的职业志趣,其结果必然是缺失长远的职业筹划。这种做法虽是个人自由,但不利于提升独立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质量,损害独立教师的行业声誉。独立教师职业定力的形成不仅需要深刻的专业认知,更需要深厚的专业信念与情意。热爱是优质教育背后的动力机制,它能让独立教师把困难视为一个暂时的情况,高慕远举,披荆斩棘,由生涩到圆熟,从彷徨到坚韧,跨越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朝着心中的理想教育前行。在职业理想和专业情感激励下规划职业管理,实现长远发展,而不是频繁转岗,是独立教师规范化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这种规范化发展的最终受益者将是受教育者。
规范化发展只是独立教师职业的宏观取径,在现实中,独立教师的规范化发展需要具体的策略。只有在策略层面充分探寻,独立教师职业规范化发展的丰富意蕴才能实现。
法治是一种理性原则,规定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现代教育管理崇尚依法治教,后者是一整套关于法律、权力和权利相互关系的原则和观念,体现为各教育主体对于教育权力和教育权利处于某种合理状态的追求和需要,同时也是以法律法规协调教育关系、指导教育活动、解决教育矛盾、保护学校和师生的合法权益的一系列治理行为,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良性发展。独立教师规范化发展首先就是法律轨道内的发展。依法治教是独立教师规范化发展的重要依托,对于执法经营中的违规侵权问题,执法部门应该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确保受教育者的权益。依法治教从教育主体的视角看则是教师的依法执教。独立教师的教育内容、方式、场所不能对儿童身心发展造成损害,其经营行为不能给购买教育服务的家庭造成财产损失。有权制定教育法律、规章的权力机关和行政部门,应在科学研判的基础上,补充适用于独立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法律条款和政策,完善独立教师的税收管理、资格管理,明晰独立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法律边界。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教育政策比教育法律的调整范围要宽泛,但教育法律的治理是更根本的,对独立教师的职业限制应尽可能地秉持“法律保留原则”。“法律保留原则”即“保留给法律去规定的原则”。由于现代政府职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法律全部保留的观点已经被突破。法律保留原则主要是设定一个底线,要求社会生活中某些重要的事项,应保留给立法机关以法律规定之,行政权非有法律依据不得为之。[13]这就需要改变我们习惯以政策来管理教育,最终以人代法、以权代法、人治重于法治的思维,建立依法治教的自觉和共识。在独立教师治理上,依法治教既体现为规范独立教师的从教,也体现为对这种规范做出合理的规范。有关独立教师的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应该以法律为基础、为准绳、为方向,确保教育政策的导向切合教育法律的精神,不能与教育法律相抵牾。
市场是一种经济运行形态,它是把人才、技术和资本等要素通过价格、竞争和风险等机制,自动地流动到效率高的领域,以达到资源最佳配置的过程。价格机制是指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市场上某种商品市场价格的变动与市场上该商品供求关系变动之间有机联系的运动。它通过市场价格信息来反映供求关系,并通过这种市场价格信息来调节生产和流通,从而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竞争机制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各个经济行为主体之间为着自身的利益而相互展开竞争,由此形成的经济内部的必然的联系和影响。它通过价格竞争或非价格竞争,按照优胜劣汰的法则来调节市场运行。竞争机制能够形成企业的活力和发展的动力,促进生产,使消费者获得更大的实惠。风险机制是市场活动同企业盈利、亏损和破产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在产权清晰的条件下,风险机制对企业实体起着自发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独立教师从业也遵从市场规则。“市场不仅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而且还是一只隐形的眼睛。看不见的手指引人们做正确的事,隐形的眼睛监督人们把事情做好,建立良好的声誉。”[14]在市场机制中,那些热爱教育,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过硬专业本领、不断反思的职业习惯的独立教师,有天分基础又有后天努力的加持,往往会得到受教育者的认可,获得专业信誉和良好口碑。而那些投机取巧、不讲专业伦理、教育教学水平又拙劣的教师,也会在受教育者用脚投票中被淘汰。善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是规范独立教师的不可或缺的路径。
对独立教师的管理不宜过于强调外在管束的治理逻辑,因为人的行为不光受法律强制、利益诱导,还受成就动机、意义渴望、自我实现等深层因素带动。因此,独立教师的规范化发展路径,除了法律规章的外部保障外,还需要独立教师充分地向内发掘。第一,审慎入职与合理生涯规划。职业选择需要一个人对自己的才干、需要和价值观有明确的认识,同时了解不同类型的工作环境和不同的工作性质,适切的职业选择实质是人业互择。以施恩的职业锚理论分析,[15]只有具备自主性职业锚的人才适合做独立教师。人业匹配之后,独立教师还需要明确职业目标定位,布局具体执行计划,凡事预则立,深谋远虑地规划才能不断提升专业水准。第二,追求教育的高远境界。有学者把“事业心”称之为“学生、教师和教育影响之外的第四教育要素”[16]。“事业心”对独立教师很重要。有了事业心,才能努力把教育做成教育,这就需要独立教师开启价值理性,培植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排除干扰和杂念,超越仅仅把教师职业视为谋生手段、把教育变成捞金术的平庸现状,在生存方式独立、执业方式独立之后,实现教育价值观念的独立,使独立教师规范化发展有持久的精神动力。第三,树立教育品牌意识。现代营销学认为,品牌是销售者向购买者长期提供的一组特定的利益和服务,它用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等抽象化的、特有的、能识别的心智概念来表现其与同类产品和服务的差异性,从而在人们意识中占据一定位置。[17]品牌承载着文化价值,体现着人们对某种产品服务及其所反映的文化价值的认可度。独立教师身处教育市场中,教育品牌一旦形成,不仅可以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而且会形成有力的示范效应。独立教师只有具备品牌意识,才能抵御执教过程中的盲目跟风、短期利益掣肘,让教育回归本真。第四,坚持终身学习和反思。独立教师若无专业素养,也谈不上规范化发展。独立教师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汲取和补充,更重要的是深入钻研学习规律,学会在精准洞察学生需求基础上利用现有条件开发课程资源和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关心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味的事件。独立教师的反思是对教育教学进行评价的过程,通过整理教育经验、复盘教育过程,深入认识工作的缺陷和不足,发现值得研究的教育问题,由问题意识开启的行动研究,可以帮助独立教师调整教育行为,增进自身的专业创造力。独立教师和其他教师群体的不同之处在于,既要有教育教学的专长,同时也要精通财务和经营。因此,他们还必须通过阅读、实际操练掌握必要的市场知识。最后,积极进行心理建设。独立教师是自由职业,但自由并不意味着轻松,如前所述,独立教师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难免身心俱惫。独立教师需要多做自我关怀的活动,建构人际支持系统,注重经营婚姻与家庭,培养生活情趣,适当放松身心。通过良好的生活方式增进生活幸福感,这样才能有底气追求美好的教育,推进教育教学迈入佳境。
社会学家桑德拉斯认为,专业是一群人在从事一种需要专门技术的职业。[18]独立教师的“独立”并非“孤立”,拥有教师专业性组织并让自己成为其中的一员,是独立教师规范化发展的重要路径。教师专业性组织对教师发展的作用体现在:第一,教师专业协作团体往往集中了本专业的精英,其所拥有的教育类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总量上超越了所有单个的专业工作者,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指引功能。由于教师专业协作团体中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体系处于持续更新和发展过程中,它也为单个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丰裕的专业思想资源。第二,教师专业协作团体为教师提供了相互切磋和交流的平台,教师之间在其中进行交流的过程实际上是专业成果接受专业成员批评、被他人借鉴和获得认可的过程,是一个专业化水平不断获得提高的过程。第三,教师专业协作团体是一个专业自治组织,是教师教学和研究的共同体,对教师不仅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激励功能,而且在专业伦理和职业道德方面具有规范引导和制裁功能,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行业自律。这些作用也适用于独立教师。当前,教师专业团体的上述功能还体现得远远不足,而独立教师的专业团体现状更让人忧虑。虽然独立教师也有属于自身的旨在提升专业能力、促进资源共享共建、实现与同行专业联结的组织,如成立于2017 年10 月的“中国独立教师联盟”。但这一专业性组织尚缺乏实质性运行,在协作质量上还有大幅提升空间。今后,独立教师除了要从章程、经费、年会主题等方面建设好已有的专业性组织外,也要积极创建区域性、学科性的专业协作组织,积极推进独立教师的合作与交流,为独立教师的专业发展赋能。
教育是个大系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校外教育是其中的三个子系统。这三个系统之间是相通而非隔绝的。有关国外校外教育的研究显示:“当公共教育资源供给不足而无法满足家庭对子女学发展的需求时,就会通过超额需求的方式购买课外补习,并助推相应市场成长。当不同家庭由于经济、文化、种族等背景不同而产生差异化需求时,也会购买有针对性的、个别化的课外补习。”[19]独立教师本该成为教育新价值的创造者和诠释者,但由于家庭、学校乃至于全社会强劲存在的唯分数论观念,这种价值创造功能变得十分微弱。社会广泛流行着教育工具化思想,对教师水平的评价也仅仅局限于成绩,于是,衡量独立教师教育服务的质量标准也必然过于狭窄,单纯地关注分数的提升。独立教师受应试氛围的裹挟,其教育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校内教育、家庭教育的外部延伸。为获得家长的青睐,很多独立教师不得不把精力集中于钻营应试术。独立教师所依托的互联网平台甚至将教师的收入和学生分数作为排名标准,再根据教师排名决定是否将其孵化为名师并进行推广。从长远看,独立教师的规范化发展,还需要家长、学校转变教育观念,需要政府深化改革高考招录体制、创新办学模式,标本兼治,疏堵结合,化解“应试教育”的囚徒博弈困境,从源头上去解决独立教师职业活动的异化问题。
与前述独立教师职业规范化发展内外两个方面相呼应,以上策略从着力的方向上看,可分为外向策略和内向策略两大类,前者是保障独立教师的规范化发展的外部约束手段,政策规章的管理、市场淘汰机制属于此类。而后者是从内部推进独立教师规范化发展的方式方法,实际上就是强调独立教师的教育自觉,开启独立教师个体价值理性、坚持教育的专业化原则,谋生也谋爱,不断提高教教育教学水平。与此同时,也从组织层面推进行业自治、自为。正是后者使独立教师不再仅仅作为客体被动接受管束,也作为主体积极地投身于职业活动的优化中,让自身的职业行为符合教育之道。
注释:
①2020 年8 月高考分数公布后,N 市一中因为高考成绩被指不符名校之名,被家长围堵,要求校长为实施素质教育道歉。该事件被多家媒体报道。相关分析可见2020 年8 月4 日《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报道《2020 年南京一中为“低分高考”认错,搞素质教育是在玩火?》。
②郭初阳、史金霞、项恩炜都是体制内业界名师,后选择做独立教师。2012 年1 月,《新京报》曾刊载对郭初阳的访谈《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2017 年9 月,《新京报》采访史金霞,并以《非典型教师:被教书点亮的生涯》为题予以报道。2015 年9 月,《文汇报》刊发了项恩炜的《一个独立老师的自述:我为何辞职?》,并被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多家媒体转载。以上采访记录或自述中鲜明呈现了他们选择做独立教师心路历程,也是笔者本部分观点的事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