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珊杉 王静(北京市产业经济研究中心)
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是衡量地区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文章通过SWOT分析法,全面剖析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优劣势和机遇挑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地区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为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北京市陆续出台了《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智能装备产业的指导意见》《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19—2022年)》等政策举措,为北京市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划定了路线。为了解政策落实情况和企业发展遇到的困难,寻求下一步政策调整方向,我们通过商业数据分析和走访调研,比较了京沪广深机器人企业发展情况,分析了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优劣势和机遇挑战,进而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是我国机器人产业最为发达的城市。北京作为我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基地,多年来在研发创新、人才聚集和产品应用方面有较强影响力;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的核心,聚集了如ABB、Fanuc、Kuka、安川等众多国际机器人巨头企业,和新松、新时达等国内领军企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布局;以广州、深圳等为代表的广东省集中了粤港澳大湾区绝大部分机器人产业,广州具备产业创新、研发和生产基地等多方面生态资源,深圳具备良好的政策及人才优势,全力助力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通过商业数据对以上四城市机器人企业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和上海、广州、深圳相比,北京机器人企业呈现数量少、龙头少、发展慢,个体规模大,医疗、仓储机器人企业占比高,工业机器人企业占比低等特点。
一是企业数量偏少。根据天眼查商业查询平台数据,截至2021年8月2日,在企业名称和经营范围中搜索包含关键词为“机器人”的在营企业发现,北京有2838家企业,远低于上海(15 144家)、广州(25 711家)、深圳(21 926家)的企业数量。若仅在企业名称中搜索包含关键词为“机器人”的在营企业发现,北京有企业398家,低于上海973家、深圳1070家,略高于广州312家的水平。可见,两种搜索方式均反映出,相较上海、深圳,北京机器人企业数量偏少。
二是发展速度偏慢。在企业名称和经营范围中搜索包含关键词为“机器人”的在营企业发现,北京近5年来成立的企业占比为65.62%,低于上海82.38%、广州81.45%、深圳73.82%的企业占比水平;北京成立10年以上的企业占比为12.93%,高于上海6.13%、广州5.55%、深圳5.50%的企业占比水平。在企业名称中搜索包含关键词为“机器人”的在营企业发现,北京近5年来成立的企业占比为55.11%,低于上海63.20%、广州70.48%、深圳61.33%的企业占比水平;北京成立10年以上的企业占比为8.73%,高于上海6.77%、广州6.67%、深圳4.05%的企业占比水平。可见,两种搜索方式均反映出,相较于上海、广州、深圳,北京近5年来注册企业占比偏小,发展速度偏慢,市场活力不足。
三是龙头企业偏少。工业机器人领域ABB、库卡等四大家族均靠近市场在长三角、珠三角完成了产业布局,并吸引了相关产业链跟随布局,相比之下京津冀龙头企业偏少,产业链供应链有待提高。根据天眼查商业查询平台数据,北京机器人相关上市企业仅有京东集团、星网宇达、煜邦电力3家企业,而上海有科大智能、上工申贝等6家企业,广州有瑞松科技、海格通信等6家企业,深圳有赛格股份、赛为智能等16家企业。融资在preB至B+轮、C轮及以上的企业,北京有康力优蓝、博雅工道等6家,上海有鲸鱼机器人、非夕机器人等16家,广州有宝乐机器人、云从科技等12家,深圳有大族机器人、图灵机器人等30家。可见,无论从上市企业数量,还是preB轮融资及以上企业数量,北京均比上海、广州、深圳偏少。
四是单个企业规模较大。北京市注册资本1000万以上企业占比较高。在企业名称和经营范围中搜索包含关键词为“机器人”,且注册资本在1000万以上的在营企业发现,北京市相关企业为1,250家,占比44.05%,占比高于上海23.30%(3528家)、广州22.17%(5699家)、深圳20.09%(4406家)的水平。若仅在企业名称中搜索包含关键词为“机器人”,且注册资本在1000万以上的在营企业发现,北京相关企业为161家,占比40.45%,占比高于上海31.65%(308家)、广州33.33%(104家)、深圳26.54%(284家)的水平。可见,两种搜索方式均反映出,相较于上海、广州、深圳,北京注册资本1000万以上企业占比较高,单个企业规模较大。
五是医疗、仓储机器人相关企业占比较高,工业机器人相关企业占比较低。在企业名称和经营范围中搜索同时包含关键词为“机器人”和“医疗”的在营企业发现,北京有584家,占比20.58%,高于上海14.69%、广州16.42%、深圳13.83%的企业占比水平。在企业名称和经营范围中搜索同时包含关键词为“机器人”和“仓储”的在营企业发现,北京有217家,占比为7.65%,高于上海5.28%、广州5.42%、深圳4.49%的企业占比水平。在企业名称和经营范围中搜索同时包含关键词为“机器人”和“工业”的在营企业发现,北京有553家,占比仅为19.49%,低于上海44.15%、广州29.06%、深圳27.39%的企业占比水平。
一是创新创业资源全国领先。北京不仅拥有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国内外著名的机器人重点科研院校(所),还汇聚了机器人控制系统、仿生机器人与系统、机器感知与智能等重点实验室和创新技术中心,拥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高端专业园区中关村软件园等,打造形成了国内领先的机器人跨界融合创新生态圈。二是综合产业基础雄厚。北京在机器人综合技术实验和公共服务能力方面实力较强,拥有国家级机器人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国家机器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服务机构。在中关村示范区集聚了一批创新型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机器人整机和系统集成、机器人核心产品和关键基础零部件等企业也正在积极布局发展。三是细分领域特色更加鲜明。近年来,北京综合考虑经济、资源、环境等因素,机器人产业政策更加聚焦医疗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仓储物流机器人、协作机器人以及关键零部件领域,推动集聚了一批优秀的创新企业,形成了独具北京特色的领先优势。
一是产业规模偏小、配套不足。目前长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已形成以上海为核心,以江苏昆山、常州,安徽芜湖为重要中心,以产业园区形式集聚了大批国内外优秀机器人企业,形成了集群发展态势;珠三角地区也已形成相对完整的机器人制造产业链。而北京产业资源较为分散,产业链不够完善,京津冀区域发展协同暂未形成,尚未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产业集聚区。大部分企业在京仅保留研发、总部等职能,而把生产放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长此以往将影响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和布局。二是关键技术、精密制造工艺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RV减速器、大型伺服驱动器、核心软件等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各类软件仍依赖进口。如一家医疗机器人公司反映其机器人光学定位系统、高精度机械臂、感知反馈系统及高耗材供应商均为国外企业。三是市场支撑不足、人才流失频现,产业发展空间有限。相比长三角、珠三角,北京制造业基础较弱,拉动机器人产业增长的汽车、3C电子行业发展规模和速度较低,进而导致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衔接不够紧密,机器人规模化产线较少,机器人产业尤其是工业机器人发展空间有限。同时,受机器人领域技术人员市场需求大于高校人才供给,以及不同行业薪酬差距等因素影响,机器人行业人才长期不足,且人才流向软件信息服务业、金融行业等现象常有发生。
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引发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生产方面,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和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对机器人的应用形成迫切需求。生活方面,作为特大型城市,北京在公共安全、教育娱乐、家庭服务、医疗康复等社会民生领域拥有巨大消费需求,这将为机器人产业拓展应用场景提供广阔市场。二是京津冀协同有助于扩大北京机器人产业能级。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协同发展战略推进,产业转移和升级改造项目逐步实施,北京、天津市场需求从主要在汽车行业,逐步向消费电子、食品加工领域拓展。同时,京津冀地区作为消费升级先行区,也将为服务机器人开拓更多的应用场景。三是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等有助于推进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北京市关于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推动研发生产智能医学影像设备、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AI辅助诊断系统等智能医疗设备。到“十四五”时期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关键技术装备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提升,万人机器人拥有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同时,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也将为机器人应用拓展更多场景,更好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
一是北京自身生态环境约束正在趋紧。受城市综合成本高、产业发展禁限、非首都功能疏解等因素影响,北京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企业外迁现象有所显现,不少企业都将生产制造环节迁至外省市,长此以往对北京产业甚至创新研发都产生不利影响。二是区域产业竞争不断加剧。目前,机器人产业发展受到各地区政府的高度重视,相继出台各种扶持政策,从市场、税收等方面予以支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调研中一家服务机器人公司反映,上海、苏州、南通等地产业园区,多次和企业提出只要企业到当地落地,如落地生产线、营销中心或国家项目等,政府就可以支持百万甚至千万,后期再帮助企业争取市场订单,招商模式非常多样。部分仓储物流机器人公司反映,华南、华东等地同行企业采取低价等竞争手段,不断争夺北京市场,京津冀地区销售环境趋紧。三是社会资本助推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由于机器人企业所需投资较多,开发周期长,技术突破难度较高,短时间内较难盈利,导致社会资本投资动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资金缺乏。此外新冠疫情持续反复也为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部分工业机器人公司反映,全球疫情导致国外许多工厂关闭,对工业机器人需求量急剧下降,使得我国企业海外订单骤减,销售收入下降。
一是强化优势,围绕重点发展领域整合产学研用和跨学科资源,积极推动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在科研院所层面,推动相关科研单位统筹建立和健全技术转移运营机构和部门,设立职业经理人职位,专门从事机器人相关成果产业化应用,并加强对科研人员、技术转移运营机构、科研单位全方面激励,推动科研项目尽快产业化。在市场层面,提升技术转移服务能力,支持转化平台建设,大力发展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培育技术转移服务人才。在融通发展层面,发展一批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搭建产业创新平台,整合企业和科研单位资源联合开展共性技术攻关;推动搭建具有辐射能力和吸引力的技术服务平台,如推动建立试制、加工服务、检验检测等公共平台,推动产业发展。
二是补足短板,积极打造产业集聚发展生态,支持头部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加强龙头企业培育,对于能够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机器人龙头企业,给予研发补贴,推动头部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推动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强化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协同,目前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发展客观上存在一定竞争关系和产业引导政策雷同,使得部分产业同质化严重,区域产业发展、协同化态势尚未形成。要结合京津冀产业转型升级等领域实际需求,推动开放应用场景,落地建设专业化生产制造基地,推动优势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支持国产机器人参与“一带一路”项目建设,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提升国产品牌竞争力。
三是抓住机遇,加强需求侧政策引导,鼓励机器人技术和产品在生产生活中的创新应用。支持在条件成熟的公共服务领域推进机器人试点应用。通过财税、立法等相关措施推动机器人产品的市场应用,特别是在某些高污染和高危险的领域强制使用机器人。公共服务领域和特殊应用领域加强政府采购。发挥机器人技术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鼓励机器人技术的创新应用。加大机器人应用场景的宣传推介工作,形成浓厚的产业氛围。进一步加大政策实施力度,聚焦构建医疗健康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协作机器人、自主移动机器人四大整机加关键零部件的发展格局,全力构建具有北京特色的机器人产业生态。
四是直面挑战,做好服务和应用场景建设,解决好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升产业政策吸引力。参照上海等地做法,帮助企业对接域内制造业企业、政府、事业单位等机构,帮助机器人企业为本地企业转型升级、打造机器人应用示范基地落实应用场景,开拓域内市场。尽快建立行业标准,且在制定行业标准时多倾听民企的声音。加强对机器人企业的摸排,建立重点企业清单,做好一对一服务,尽力解决机器人企业遇到的土地、融资、住房等实际问题。对业务确需在外省市布局的企业,要加强规划,做好布局设计,引导企业将研发、销售、结算等核心业务及价值链高端环节留在本市。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整合人才、税收、住房等政策,加大对企业关键人才及高管落户、个人所得税、公租房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帮助企业吸引和稳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