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瑞红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郑州 451191)
医学生是我国医疗事业发展的重要储备力量,在日常工作中既要冷静处理医疗问题,减轻患者病情,又要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关爱,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因此,高职院校除培养医学生必备的专业知识和医疗技能外,还应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其成为具有优秀品质的专业型人才[1-2]。
当前,高职院校医学毕业生大多从事护理和基层医疗工作,既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与临床技能,又应具备良好的医德素养,在冷静处理医疗问题的同时,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针对高职院校医学生专业素养要求,分析如下:
学生的道德品质一部分是受后天的教育训练和社会环境形成的。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日常教育活动时,除了传授文化理论、专业知识和相关医疗技能外,还应突出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通过树立榜样、以身作则等方式,促使其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在获得患者配合与信任的同时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身心素质是指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高职院校在开展日常教育活动时应当着重培养学生形成稳定向上的情感力量与鲜明独特的人格魅力,既可以帮助学生在未来工作中更好地克服困难,而且还可以更好地承担起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日常教育活动时,应当着重提高医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使医学生更好地克服工作中的困难,顺利完成工作任务。
随着当前医疗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患者对医疗从业者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承担起作为医生的义务和责任,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沟通协调和压力承受能力,以建立一种互相关心、互相信任的医患关系。因此,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夯实医学生的文化知识与医学技能,有效提高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着重培养医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以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医疗卫生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剧增,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高职院校扩大了招生和办学规模。但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过于注重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忽视了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3]。针对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如下: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医学专业相关课程时,以传授基本文化知识和专业临床技能为主,并没有实现从学生能力培养到人格素养塑造的转变。比如,部分医学专业的教师虽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但仍以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医学理念为主,对现代医生所要具备的六大核心能力认识不足。另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在扩大招生与办学规模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青年教师,扩大了教师队伍规模,但部分青年教师在文学、历史、思政等方面的职业素养储备上存在不足,照本宣科的教学难以引起广大学生的共鸣,这也增加了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难度。
与本科阶段教育教学不同,高职院校的学生需要接受三年的教育教学,但只有两年在校参与基础知识学习,因此存在时间紧、学习任务重的现象。教学时间不足导致高职院校只能将教学时间重点放在专业课与临床操作理论教学上,实践环节和临床见习机会的不足直接影响了学生医德规范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医学专业课学习任务重是导致学生职业素养不足的重要原因。比如,部分教师在组织专业课教育教学活动时,仍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重知识,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学习课与实践课不能同时进行,导致学生理论脱离实践,对知识的掌握不足。另一方面,医学专业课的特点是繁重、抽象、逻辑性较强,受时间的限制,部分学生无法及时请教教师或与学生探讨,对学生专业知识素养的提升造成了影响。部分高职院校在医学专业课程选择和开设上存在缺陷,重点在专业课、思政课和通识课程上,对相关医学职业素养课程开设较少,学校与教师的不重视直接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对相关素养的理解不够深入。
与其他专业不同,医学专业不仅要学习理论与操作,而且还需要在第三年的时间到医院见习,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运用于实践,同时也是其步入临床工作的起点。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部分高职院校和实习医院对实习医学生的要求不高,教学重点偏理论,在专业知识、临床技能的实习和考核上存在不足,影响了医学生在实习工作中的积极性,对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力度和效果造成了影响。第一,在实习期间,部分带教教师安排的工作与学生的需求不统一。当前患者对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致带教教师的工作重点是临床诊疗及提高自身成就,并没有足够的精力教导实习医学生。比如,部分带教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为学生分配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包括临床观察、书写病历等,并没有在疑难病例的诊疗中给予过多的观摩和指导,二者需求的不统一直接增加了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难度。第二,部分高职院校在医学生实习分布上存在不合理的现象。高职院校为了实现同一届学生的毕业临床实习,通常会将学生分布到各个实习医院,不同层次的医院对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要求不同,增加了医德规范和人文素养的培养难度。
医学生专业素养除了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外,还包含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历史与心理学等领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要运用自己的知识、能力、观念等救治和帮助病人修复身体健康,既需要医学生具有高尚的医德、强烈的爱心、持久的责任心等,而且还要通过谈吐、举止、情感等交流获得病人及家属的认可和信任,以营造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部分高职医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职业素养的作用,单纯地认为诊断和治疗能力才是成为合格医疗工作者的关键,忽视了医德规范、沟通能力、心理素质等对病人的帮助。
高职院校在夯实医学生文化知识与临床技能的基础上,还应重视医德规范、人文素养的提升[4-5],以在获得用人单位和社会认可的同时更好地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服务。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应当实现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病人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升级,并在传统的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基础上添加文学、历史、思政等职业素养知识,实现由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到以学生能力、人格、素养为重点的转变[6-7]。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时,应当着重调整医学生培养模式,加大职业素养的培养力度,以提高医学生对职业的认同度和归属感,更好地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服务。首先,高职院校应明确人才培养方案中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通过添加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人文素养学的课程,促使其深刻理解在未来工作中正确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对行医者的帮助。其次,高职院校在开展日常专业课教育活动之外,还应及时开展社会实践、校园活动等第二课堂,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并在教学名师、医院名医等典范的带领下开展正确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双重角度培养。
受传统教育理念和医学理念的影响,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认识到职业素养对学生就业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医学生对自身职业素养的重视。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在传统评价方式和手段的基础上,建立正确的职业素养评价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学校、教师及实习医院对医学生的要求,进而为我国社会输送大量的高素质医学专业人才。首先,根据医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可以将教学评价分为几个模块:专业知识、临床技能、医德修养、人文素养等,并实现具体领域具体划分,在临床技能考核时不仅要考查学生诊断、治疗疾病的能力,而且还要囊括病历书写、体格检查、临床思维能力等,以多方面、多层次地考查评价学生。其次,高职院校还要将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纳入学分管理制度,由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升级为过程性评价,将学生的作业表现、课堂讨论表现、实习成果表现等纳入考核模块中,并与学生学业精准对接,完善传统的学业学分管理制度,从而更好地达到医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
当前,高等院校虽然已经加大了对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力度,但是在相关课程开设和考查过程中依然停留在专业知识模块,对学生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缺乏切实有效的课程体系与制度。第一,高职院校应当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开展“2+1”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重视专业知识与医德医风教育,建立职业素养培养课程体系,在专业知识基础上开展文学、历史、心理学、思政教育等课程,将职业教育纳入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更好地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结合。第二,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对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视度。比如,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培训教育活动,包括集体备课、公开示范课、说课比赛等,将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与日常教学工作深入融合,可以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开设第二课堂,挖掘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经典案例等,将其扩充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既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又很好地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与理论知识相融合,让学生充分理解职业素养对学生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应当在专业文化知识和临床技能教育教学活动基础上添加医德医风、人文素质等教育,既夯实学生的知识体系,又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使其在未来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为患者与社会服务。因此,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完善职业素养课程体系、建立医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调整医学生培养模式等,将职业教育纳入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以为社会输送大量的高素质综合型医疗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