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旅走廊背景下博物馆文化研学路径探究

2022-03-24 16:59喻子曦
重庆行政 2022年5期
关键词:巴蜀两地研学

喻子曦 屈 玥

2020 年国家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文化领域方面提出“构建‘书香成渝’全民阅读服务体系,鼓励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建立合作联盟,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共享。”经济发展,文化先行,成渝两地的文化本就有着相互交融,又各具特色的历史脉络,两者在文化领域的协同共建,势必会为两地经济的蓬勃发展创造更加坚实的基础。博物馆作为文化的收藏者和传播者,更是肩负着两地文化交流、共建共享的责任。2022 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在“十四五”规划中针对文博领域进一步提出了“加强博物馆体系建设”和“加快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两点明确的建设方向。“巴蜀文旅走廊”将成渝双城的文化辐射范围扩大,大大提升了对周边地区的文化和经济带动作用。在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重大活动启动仪式上,川渝两地发布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十大主题游,其中的“文博馆探秘主题游”更是为未来川渝两地博物馆的交互式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载体,理应为不同类型的观众提供文化服务,博物馆研学就是其中一种既立足于本馆文化资源又可以多方联动的服务形式。广义来讲,研学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群体,也是旅行者出于文化求知的目的,离开常住地,到特定地区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的文化专项旅行活动。目前市场占比最大的中小学研学,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学者一般认可的博物馆研学是以博物馆场地为基础,以中小学生群体为主体,是以学习知识、增长经验为目的的一种文化旅行教育。巴蜀文旅走廊建设背景下的川渝两地博物馆研学是推动两地之间文化交流,促进博物馆事业共同发展的重要路径。研学不仅可以帮助中小学生群体建立对巴蜀文化的了解和热爱,还可以增强馆际之间的互动,拉动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

一、积极响应,博物馆研学助力打造文旅消费新业态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政策背景下,在助力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推动下,川渝两地博物馆正在积极发挥教育职能,成功打造了一批主题鲜明的研学实践线路,目前的博物馆研学品牌已经成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上一颗颗闪耀的明珠。

(一)着眼红色资源,弘扬长征精神

2020 年四川博物院整合泸州市博物馆、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红岩革命景区、三峡博物馆等馆藏红色文物资源,推出“重走长征路”红色文化主题研学。整个研学过程紧扣“重走长征路”的研学主题,在知识层面设计了《“昨日”泸州》《历史中的名人》《红军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战斗在敌人心脏的“隐形人”》和《谁是战地黄花》等主题研学课程,在活动形式上策划了军姿训练、战场救护训练、队列训练、红军餐体验等,从红军吃的食物、穿的衣服到接受严格的军姿、队列训练,了解自护自救、处理伤口,学员们能够身体力行地体会到红军长征的艰辛,亲身参与其中,多角度了解过去,实现情感价值的传递。

(二)依托区县合作,形成“抱团”合力

2020 年绵阳与北碚两地缔结为友好城市,签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三年行动计划》,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促进文旅交流融合。2021 年两地博物馆、图书馆在文旅委的指导下,集结了绵阳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方特东方神画主题乐园、金沙遗址博物馆、李白纪念馆和两弹城等多家场馆资源,推出“巴山蜀水—绵碚研学”,国学课堂和东方神画成为研学亮点,促进了绵碚两地品牌文化和特色文旅资源的融合,为文旅营销合力的形成添砖加瓦。

(三)聚焦巴蜀文化,打造精品研学

2021 年7 月开始,三峡博物馆尝试整合成渝两地文化旅游资源,面向市场推出“巴山蜀水”暑假研学实践。在两年的探索实践中,三峡博物馆整合多家博物馆的教育资源,用历史为线,将单个零散的博物馆教育资源串联起来,形成了一条特色研学路线,也锻造出一个文化消费新场景新业态。研学线路的设计共包含两条线索:第一是以时间为线索,以巴山蜀水为主题,将川渝两地博物馆联系起来,突出不同博物馆最具特色的部分,打造一条特色研学路线;第二是从博物馆到高校实验室,从观察学习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文物,再去了解培养博物馆从业者的高校以及认识那些实验室里的考古发掘遗物,他们又与博物馆陈列的文物有何不同。三峡博物馆以巴蜀文化为纽带,以研学活动为突破口,将博物馆教育资源与地方特色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相结合,打造了一条具有操作性、推广性的特色研学线路。

除此之外,研学机构还看准两地美食文化的相通点,策划推出“吃货的奇幻旅行”研学路线,将解放碑、磁器口、洪崖洞、长江索道、宽窄巷子、黄龙溪、锦里等成渝两地网红打卡地串联,实现美食与旅游资源的紧密结合;成都大熊猫繁育研学基地与重庆自然博物馆联合打造的“大熊猫探源之旅”等科普研学路线。

二、深入研究,探索川渝两地文化研学新路径新方向

(一)主题多元化,立足巴蜀文化历史脉络的路线选择

从目前川渝两地的文化研学市场现状来看,研学主题的选择上各有侧重,但在单一主题的开发方面不够系统,不够深入,在主题多元化方面还有待提升,在区域文旅经济的带动作用方面仍需增强。

1.巴山蜀水

“巴山蜀水”主题的研学,作为紧扣巴蜀文化发展脉络的研学,在未来需要更加深度地发掘。只有把握好巴蜀文化的传承和市场的需求,才能真正打造出传播范围广、市场口碑好、经济效益佳的优秀巴蜀文化主题研学。

一是从历史角度来看,巴文化与蜀文化是两条各自发展却又相互交融的线,川渝两地博物馆中的文物则是链接这两条线的桥梁。涉及巴文化相关的博物馆中,位于重庆市渝中区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交通便利,有“远古巴渝”等巴文化基础陈列,有专业的社教团队、巴文化相关的主题课程,且各个时期巴文化相关的馆藏相对较多,在“巴蜀文化”主题的研学当中可以作为巴文化板块的纽带;位于九龙坡区重庆巴人博物馆保存和展示了冬笋坝巴人墓葬出土的巴文化器物,可以作为研学中巴文化主题展示的重要场馆。云阳博物馆、涪陵区博物馆和重庆市民族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分别代表了巴文化不同板块和不同的时期,通过主题研学的链接,可以很好地带动起重庆区县博物馆的研学旅游经济。位于云阳县的云阳博物馆,基础陈列“朐忍流芳”中巴国雄风单元展示了大量的巴国兵器让研学参观的学生们可以从战争和军事的角度去了解巴国的历史;涪陵区博物馆的“巴国故都”展览依托涪陵小田溪遗址,向学生展示巴国上层贵族的生活;重庆市民族博物馆位于黔江区,研学可以通过对该博物馆中巴人后裔-土家族文化的解读为巴文化的探索画上一个句号,同时也可以联动起渝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旅游资源。涉及蜀文化相关的博物馆选择中,三星堆博物馆位于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文明是活跃于距今5000 年至3000 年左右的古蜀文明,可以在研学中作为蜀文化探索板块的开端;在时间线上紧随其后的是位于成都市的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金沙遗址是距今约3200 年至2600 年的古蜀王国的都邑,学生可以在这里了解大量的与古蜀人生活相关的文物和文化;同样位于成都市区的四川博物院和成都博物馆分别在基础陈列中展示了大量蜀文化相关的文物,四川博物馆的画像石、画像砖、陶俑可以为学生再现汉代蜀地人民的生活,成都博物馆的展览“花重锦官城”可以带领学生们领略从先秦一直到明清时期的成都历史。

二是从研学的带动性来看,整个研学路线中包含了川渝两地与巴蜀文化相关的九家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均可通过高铁或高速等方式到达。尤其是在巴文化板块中的云阳博物馆、涪陵区博物馆和重庆市民族博物馆可以利用研学经济去带动区域之间博物馆的联动和发展,还可以通过研学去发掘当地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

2.故宫文物西迁

钱穆先生曾经说过:“任何一国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中华民族的近现代历史应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的一段历史,在这其中与川渝、与博物馆有关的就有故宫文物西迁的这段历史。“故宫文物西迁”主题研学紧扣“文物、文化对民族的重要性”,将川渝两地重要的文物存放点串联起来,追寻先辈们的足迹,讲好西迁过程中惊心动魄的故事,传达好文博先辈“视国宝为生命”的典守精神。

文物在西迁过程中在重庆的存放地有安达森洋行、川康银行、吉利洋行、巴县石油沟和南岸海棠溪向家坡等地,当年保藏过文物的石油沟、向家坡旧房都已经荡然无存,但安达森洋行与川康银行保存完好,可以作为重要的研学地点。可喜的是,近10 年来各区县政府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对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与利用越来越重视。重庆南岸区政府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充分挖掘安达森洋行的历史内涵,以“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为核心打造了包含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故宫书店、故宫教育中心、故宫文创等一整套连续的文化产业。文物在四川的重要存放点在乐山、峨眉两地,故宫文物南迁乐山史料陈列馆、峨眉大佛寺等均可设计为研学地点。

故宫文物西迁主题研学将川渝两地重要的文物保存点串联起来,通过重走文物西迁路,亲身去追寻和体会文博前辈们迁运文物的艰难历程,研学活动按照历史考证与现场调查的思路,过程中每位学员通过考察遗址遗迹,调查收集档案,聆听经历之人等形式去追寻先辈足迹,感受赋予我们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责任。

3.盐业资源

盐业资源是巴蜀历史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也是历史上这一区域纷争不断的主要诱因。巴蜀两地对盐业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其中一些地区的盐业经济一直延续至今,衍生出富有历史底蕴的盐业文化,一些地区的制盐业已经不复历史上的繁荣,但是在遗址当中依然可以窥见曾经的盛况。以盐业资源为主题的川渝研学,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着手,通过针对性的研学过程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了解简单事物中的大历史。

历史上,巴人与盐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巴国的兴衰都与盐业资源息息相关。采集盐卤的工艺上,巴人所占有的盐泉有几种,一是河底盐泉,因巴人水性极佳在航行的河道上发现了盐泉;二是露出地面的盐泉;三是盐岩;四是盐井。而蜀地的盐业开采以深井盐占大多数,尤其是自贡的井盐。水落而盐出是传承而来的技艺和智慧。

研学可以通过巫溪博物馆中“巫咸古国 上古盐都”去探索曾经的巫咸国和巴人因盐而兴的历史。再到宁厂古镇去探访“白鹿引泉”的传说故事。通过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和四川博物院的“盐井画像砖”去感受汉代巴蜀地区的采盐制盐工艺,再到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去感受深井汲卤的绝妙工艺。千百年来,盐是串联起巴蜀地区经济和居民生活的一条线,沿着这条线,学生们可以去触摸那些保存在时间和文物中的历史。

除此之外,可以开发以水文历史为线的研学,联合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和都江堰水利风景区;以川渝两地的诗歌文化为基础开发诗歌主题研学,联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中的三峡诗歌、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和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等,跟随着文人墨客的脚步畅游巴蜀。

(二)优势扩大化,把握博物馆文物资源的活化利用

一是实物学习的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博物馆的文物是设计博物馆主题研学的基础,基于展览的实物学习是这一类研学的特点。就巴蜀文化视野下的文物资源来看,两地之间的文物一直都具有一种和而不同的交融性。学生在研学中通过对文物的观察,对主题课程的学习,就会形成对巴蜀文化的立体全面的认知。其他相关主题的研学也一样,通过文物的故事去串联出背景的文化内涵,通过主题课程结合学习册让文化在研学中活起来,传承起来。博物馆官方也应该深入发掘馆藏文物的文化背景,盘活自身文物资源和专家资源,培养一批专职社教人员,让整个川渝地区的博物馆研学市场活起来。

二是场馆学习的优势。在川渝两地的联合研学当中选择博物馆作为研学的主要场地,是因为博物馆的场馆学习具有基础设施完备安全性强、人员配备充足研学系统性好、主题内容稳定发展延续性长等优点。利用这些优点,可以更好地发挥研学的区域联动性和发展带动作用的延续性。

三、整合总结,研学联盟化运营链接新发展

一是联合。川渝两地目前有近400 家博物馆,2020 年“重庆研学旅行协会”成立,2021 年5 月“四川省文博研学联盟”成立,2021 年10 月“成渝科普研学联盟”成立,川渝两地的博物馆研学市场正在一步步走向联合。在未来,需要更加紧密的联盟合作才可以创造出无限的可能性。

二是融合。文与旅相融合,研与学相融合,博物馆与区域人文历史资源相融合,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文物资源优势和场馆优势,将研学主题做得更深更广。让学生学有所得,让博物馆研学市场在融合中有序发展。

三是整合。依托“加快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优势政策,积极整合文物资源、研学市场、研学对象的需求,让文物资源活起来,学生思维活起来,研学市场活起来,巴蜀文化的传承活起来。

猜你喜欢
巴蜀两地研学
脚下较量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川渝杂技同献艺 两地联袂创品牌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富春山居图》为什么会分隔两地?等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