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刚,饶雪钰
(乐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四川乐山 614000)
大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更多放在专业课的讲堂上,而学生职业规划意识、职业价值观方面的培育则更多是由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和日常思政教育完成。教育的本质是使人具有“发展”和“改变”的意识和能力,大学毕业不等于“改变”的结束,就业指导课则更多担负着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价值观和持续性就业能力的任务,所以专业发展和职业发展意识的培养,应该成为就业指导课的核心教学目标。对学生“发展”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要促使大学毕业生将个人发展更好地融入社会发展。
当前一些普通本科院校的就业指导课仍走不出传统的授课模式,即教师一对多的大班授课,在这种授课模式下,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占用大部分的课堂时间,面向同专业或者不同专业的多个班级学生讲授,以单向的知识输出为主。在这种授课模式下,教师为完成普遍化的教学任务,更容易将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变成一门概念传授的理论课,并且“满堂灌”式的授课方式占用了大部分的课时,自然缺失了情景模拟、现实就业状况调查、师生互动活动等实践形式。单调的授课形式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缺乏自我思考和互动交流的学习动力,致使课堂状态不佳,就业指导课也就达不到预期效果。
少数授课教师会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增加一些“高深”理论,或者照搬诸如圆桌教学、翻转课堂这些普遍的教学方法,但是,只是让就业指导教育越来越变得“形式化”。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是育人的基本实现形式[1]。就业指导课教师应根据所教授学生的专业特点,找到最适合的“知识传授+价值引领”的链接点[2],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行业发展状况和本校的就业资源,给予学生就业方向选择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价值观念指导。
从宏观层面看,一些学校设有就业指导课程的教研室,教研室的设置是为了共同研讨该课程如何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同时也难以避免出现设置统一教学任务、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的问题。这样统一化的教学指导会导致任课教师间接形成同一的教学思维,而较少将时间和精力放在探究适应本学院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教学模式上。从微观层面看,如果任课教师对统一的教学指导不加以甄别和二次创造,那就无法体现就业指导课的指导价值。其次,大班授课方式更难对不同性格、个性需求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指导,缺失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不利于培养具有发展意识的大学毕业生,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人才。
新时代大学生的职业需求已不只是“薪酬”“环境”“稳定”等看得见的指标,还加入了“幸福”“安逸”“晋升”等更加多元的因素,他们更看重一份工作能否给个人带来幸福感和获得感。所以就业指导课就不能忽视学生的发展需求,要秉承人本取向的教学理念去合理引导学生的专业发展和职业发展意识,培养学生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能力。
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要包含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在教育过程中就意味着以学生为本,教育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促使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由被动接受就业教育转变为主动寻求就业指导。学生有了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的倾向,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自我认知,进而实现自主思考和自我发展[3]。教师在就业指导课堂上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以学习为中心的翻转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自我需求表达和互动讨论,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面对毕业的独立判断、自我担当、自立自强的意识,使课堂学习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4]。
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不能脱离专业而讲就业问题,就业指导教师应该给学生指明该专业的发展方向,扮演好“指路人”的角色。新时代的大学生期望自身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前途,能到更高一层的学习平台提升自我,但另一方面,他们也会在网络空间、周围环境中受到享乐安逸价值观的影响,面对多项选择时可能就会陷入困惑。大学课堂的终极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具备发展和改变的思路与价值观,所以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成为大学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尽管不能将就业和考研对等起来,但是考研已经成为本科毕业生的重要选择方向。要教会学生做出最优职业选择的基础便是专业发展的思维,进而使学生自身的专业能力和专业价值创造最好效益。
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还要帮助学生认清当前国家的发展形势和社会的发展状况,并引导学生将他们的职业理想更好地融入“中国梦”,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实现自身的持续性发展。那么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适应性就业能力。适应性就业能力是指毕业生能够搜集、汇总、分析当下的就业行情、所学专业的职业发展状况、相关政策,进而结合自身的实际能力、现有的机会和资源,在众多就业选择中做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选择。所以就业指导课就不应是“重技术,轻引导”,而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适应性就业能力,适应当下的就业环境和职业要求。
专业的发展最终会归于职业的实践,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两三年内仍没有找到让自己满意的工作,究其原因,是没有为自身规划好明确的发展方向,没有形成清晰的“职业锚”[5]。正是没有职业发展的意识,才没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影响自身的长远发展。同时,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不仅是为了实现个人的理想,还有着激活市场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关乎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观念就成了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教学内容,指引学生了解职业发展的理论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主动适应就业环境的意识,促使学生具备可持续的职业发展能力。
高校要注重建设一支专业化、开放性的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目前大部分普通本科院校的就业指导课是由二级学院的辅导员担任,辅导员作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是最了解学生的教师,辅导员任就业指导课教师本身不存在问题。而就业指导课涉及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不同学科方面的知识,所以学校要定期聘请一些相关的专家、教授、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者等,针对就业指导课教师开展系列培训活动,优化就业指导教师的知识结构,激活其就业指导的思维,提升其综合能力和素质。同时,学校还可以积极邀请校外的职业规划师、人类资源管理师、社会工作师、优秀校友开展就业指导讲座,向学生分享工作经历、介绍用人要求。
任课教师可以使用微博、公众号、QQ 空间来发布与课程相关的任务点,让学生通过评论、留言的形式来参与讨论,一些怯于在课堂上表达自身想法的学生,在非“面对面”的网络平台上也可以试着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教师通过查阅多名学生的留言,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学生的想法,进而开展“一对一”的个别指导。另外,任课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就业信息和市场经济行情发布评论,从而引领校园就业舆论,传播健康向上的就业观念[6]。同时,还可以借助超星学习通、慕课等网络学习平台,将一些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分享给学生。
就业指导课除了要指导学生求职技能、信息获取、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内容,还要进行人生观、生活观的引导。不论是专业发展和职业发展的意识,还是适应性的就业能力,这种基于发展意识培养的就业指导课教学,都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新时代精神等思政教育因素有效融入。如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让学生了解相应岗位需具备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让学生明白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有助于其职业生涯获得长足发展。在引导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时,注意融入理想信念教育,让学生学会如何将自我发展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发展,从而使自我在社会现实中实现价值。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高等教育教学理念与模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7]。开展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有益于整体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质量,而构建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8]。很多高校开设的就业与创业指导课,对于创新创业教学内容的讲授仅限于教材理论内容,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到位,也没有关联到学生对就业和职业发展的思考。所以就业指导课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引入,一方面要实现“专创融合”,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专业知识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让学生摆脱教条主义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创新教学内容,开阔学生对行业和工作的认知视野,引导学生了解到更多新兴行业的发展状况,使学生在面对就业时不局限于“考公招”,而更多考虑新行业新岗位,使大学生有更多的就业路径和发展方向。
就业关乎青年大学生的人生发展,也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做好就业工作的前提是要引导学生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观、职业发展观和基本的求职技能,这就要注重实施发展意识培养的就业指导课教学,做好职业发展指导和专业发展引导,用创新教育来更新学生的就业观念,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就业方向,促使学生形成正向的劳动观,将青年大学生培养成真正有思想、有能力、有作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