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市唱,周雪梅,王晓岚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南郑州 451191)
从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到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颁布,再到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要求,7年来,国家积极推进职业技术大学建设,旨在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来促进国家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而创新创业教育自20 世纪90年代被提出,到2014年9月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理念,在960 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 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本文主要研究应用型人才创新孵化训练的现状及问题,通过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展望未来,应用型人才创新孵化训练的推广实施任重道远。
应用型人才创新孵化训练能够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理念,提升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训练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力、创造力、思辨力、表达力等,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将进一步提高其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应用型人才创新孵化训练以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有利于提升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服务能力以及高校综合办学水平。
应用型高校创新人才孵化训练能够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对口就业,针对他们所学的专业进行长期的创新孵化训练,毕业后他们将在相关产业中工作,为这些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技术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同时应用型人才孵化训练能够优化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素质结构,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较高、适用面较宽、技术实践应用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从而有效助推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1]。
目前虽然大部分应用型高校已经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形成了初步的人才培养方案,但是部分应用型高校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部分高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停留在让学生学习理论课程的阶段,缺乏孵化基地以及孵化平台的支撑。同时部分高校缺少校企合作,仅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无法取得理想效果。
部分高校对于创新孵化格外重视,但是往往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创新孵化思路单一,盲目模仿其他高校做法,未能结合实际情况对应用型人才进行创新孵化训练。部分高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等创新课程,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线上学习,教师线下对于创业就业技巧和相关知识进行解读,以求学生运用简单的理论知识就能掌握运用创新创业技巧。然而,效果不佳,部分学生感觉内容枯燥无味,线上学习效果不好,教师讲课重复,在线课程未能充分激发学习创新创业的积极性[2]。
部分高校师资力量薄弱,对应用型人才孵化训练是极其不利的。高校教师多数偏理论性,倾向于给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教学内容多是依赖教科书,在创新孵化训练方面缺少实战经验,较难给学生提供技术指导与帮助,加之创新孵化训练本身就难以通过理论知识让学生学习,所以应用型人才难以激发学习兴趣。为解决以上问题,就需要吸纳具备实践经验且兼具理论知识的“双师型”教师。
对于应用型人才来说,创新创业的难度较高,挑战性较大,成功率也不高,对其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等有很高的要求。很多应用型人才还未真正意义上接受创新孵化。而对于应用型高校来说,教育经费来源本来就有限,决定了他们对创新创业的投入力度会受到影响。然而创新创业是一项持续时间较长的项目,往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才能够凸显成效。应用型高校往往基于市场导向,考虑就业率等经济利益,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就业能力,创新孵化意识有待加强。
在对人才培养之前,要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设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第一,要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有了目标才有动力,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同样需要提前确定目标。高校应该立足于新文科背景,结合实际情况,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知识运用能力。第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学校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三,丰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活动。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可以通过校园文化来进行。高校举办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给学生宣讲创新孵化的理念,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培养创新创业的意识,为应用型人才创新孵化训练做好准备。
一方面高校积极在校内建设孵化基地,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实训室、实验室以及实践基地等创新创业教学场所,在孵化基地内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在孵化基地内学生可以对各种创业项目进行模拟操作,全面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另一方面高校加强校企合作,通过引进企业优势资源形成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协同育人局面。高校创新孵化资源较为匮乏,还未形成系统的创新孵化系统,所以高校更应该扬长避短,充分挖掘和整合地区有效资源。而企业创新孵化资源较为丰富,但又缺乏市场,这为校企合作创造了契机,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与资源,学生将来进入企业工作,实现校企双方互利共赢的局面[3]。
第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本校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旨在通过专业的培训使得教师能够间接获取企业的相关经验,从而能够给应用型人才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和帮助。在政策上激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师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对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理论指导,更应该通过实践学习总结经验,与其进行分享交流,最大限度地提供优质指导[4]。相信这样应用型人才创新孵化才会有强力的支撑,创新孵化训练才能够顺利进行。第二,高校招聘一批“双师型”教师。对于内部教师培训没有直接引进“双师型”教师成效快,通过引进外部专业教师,不仅可以刺激内部教师提升教学质量,更有利于提升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外部引进“双师型”教师可以带来新的思想、新的经验以及新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满足人才创新创业需求。只有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应用型人才创新孵化才能够快速推进,创新孵化训练才能够真正实施。
一方面,对应用型人才宣传创新创业的理念,让其减轻心理压力,鼓励他们参与创新孵化训练,在训练中教师积极与其互动,打造他们的顾虑,从而真正激发创新意识。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而优秀的文化对人更是有塑造功能,学校应该宣传创新创业的理念,让其在创新创业浓厚文化氛围下,进一步激发创新创业的意识[5]。另一方面,高校要通过积极发展其他业务,增加经济收入,从而有精力和实力投资应用型人才创新孵化的相关教育活动,应用型人才创新孵化意识会日益增强。
应用型人才创新孵化训练在实践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下面主要依据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相关训练进行说明。该应用型高校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及当地经济发展需求,设立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立体模式,在校内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理论教学、工作经验积累、兼职工作实践、创新创业应用有机结合,有效整合学校与社会有效资源,建立全新的应用型人才创新孵化训练模式。在校内建设了两个实训中心、两个基地、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在实训中心可以多次模拟市场运作和企业经营等,让学生切身实际感受创新创业的过程。在众创基地开展了多种创业类竞赛活动,其中包括“互联网+”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业创意大赛等。利用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实训示范基地的平台资源,充分发挥通过岗位工作标准训练提升岗位工作经验的优势,培养更多适合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型优秀人才。科学工作能力实训示范基地引进1 000个岗位的工作标准,师生齐心协力、共同训练、共研共创。2018-2020年连续三年被评为“产教融合先进单位”,9 名教师被授予“全国高校文科应用型改革名师”称号。2020年疫情期间,基地与圆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筑梦树杯”科学工作能力竞赛,学生成绩名列榜首。2021年圆通科学工作院科学工作能力实训基地,被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评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优秀案例,被教育部宣传平台“教育之弦”刊文宣传。实践证明,该基地能够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保证应用型人才创新孵化训练。校内有近30 000名学生参与基地的不同创新孵化训练,另外每年有全国各地的学校来参观、学习。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坚持理论创新以及开拓创新,要长期坚持,并在新时代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应用型高校更需要贯彻党的创新发展政策,推动应用型人才的创新培养[6]。应用型人才创新孵化训练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设计并实施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结合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多方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了设计,具有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