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维要新”:逻辑起点、内涵生成与实践诉求

2022-03-24 16:10:33王祎黎黄军伟
江苏高教 2022年7期
关键词:事物思政理论

王祎黎 ,黄军伟

(1.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0097;2.南京工程学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南京 211167)

一、逻辑起点: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元问题澄明

“思维要新”要求思政课教师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思维创新。“思维要新”是对传统思维的超越,既是思政课程创新与实效提升的内生需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历史要求,更是涵育对象变化的实践诉求。逻辑起点是对元问题的追问,关涉“思维要新”的本质及其科学发展的根本前提与预设。

(一)破与立:守正道与求新道相统一

“守正道”即坚持按规律办事,“求新道”可理解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性认识和实践活动。故此,守正道与求新道相统一可整合为有目的性地把握事物的规律并改变既有事物与创造新事物。首先,以思政课教育主体的视角审视,其理论素养外延至政治学、法学、哲学等交叉学科领域,多学科多领域理论素养的培育需要处理好“破与立”的辩证关系,守好学科边界并丰富其内涵。其次,以思政课涵育对象的视角观测,其身处知识积累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塑期”,应注重传统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有机耦合,进而提升思政课教学的生动性与思政课话语传播的效度。最后,以时代发展的历史视野剖析,新时代高校在立德树人、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层面面临新挑战。历史时代孕育社会存在的现实样态,社会意识也随之发展变化,衍生出思维创新的现实诉求。诚然,思维创新是以守正道为前提进而求新道。那么,何为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的“守正道”与应守之“正道”?

一是守马克思主义信仰,熔铸育人初心之正道。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之根、思维创新之基。思政课教师是党的理论的坚实拥护者与主要传播者,肩负传“立德之道”,授“铸魂之钥”的时代重任,唯有坚定信仰,坚守育人初心,旗帜鲜明讲政治,方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在正确的道路上进行思维创新。二是守科学思维方式,体悟精准求索之正道。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六大思维方法,其中辩证思维是其最强调运用的哲学思维方式。思政课教师在思维创新之时,应注重运用和重点传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世界及分析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三是守优秀传统文化,完善先进文化之正道。思政课教师思维创新要以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前提,掌握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以传统文化之核心价值理念蕴德与化人,还要处理好继承传统文化与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辩证关系,进而在新时代语境下赋予传统文化新意涵。

(二)辩与思:辩证性与科学性相统一

恩格斯说,“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1]。唯物辩证法是揭示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普遍运动规律的科学,联系与发展是其核心范畴。唯物辩证法认为,“不仅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变化着,而且这种运动变化的主导趋势和必然结果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一方面,创新过程本质上是旧事物灭亡和新事物产生,这一内在规定性要求形成新理念与新做法,映射到思维层面则是思维创新。另一方面,思维创新是科学思维方法在人类认识领域的实践诉求,思政课要用科学理论涵育人,首先思政课教师的思维要具有科学性。思维科学性的形成要求思政课教师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透彻剖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遵循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及科学逻辑为前提反映和认识事物,并注重思政课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耦合。思政课教师要在思维能力的科学性与辩证性相统一的前提下,明晰辩证思维如何以辩证的科学的眼光分析事物的本质与发展,科学分析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蕴含的对立与统一规律。

(三)理与路: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3]。他还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做到“八个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即为其一,这一指向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要旨,也是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理论性思维方式与实践性思维方式是基于实践的两种基本思维方式。故此,坚持“理与路”的互动,将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统一是思政课教师思维创新的内生需求。由此而论,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运用理论思维与实践思维的共生共在性,将守好思政小课堂主战场同“赋活”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持续深入探寻与完善思政课教学实践过程中各要素结构的合理性与协同作用发挥,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理论课教学互促发展。

“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4]与此同时,现阶段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整体推进也需要强化理论思维与理论自觉,实现理论与实践系统的与时俱进。思政课教师坚持理论思维,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内化并外化为认识世界、分析问题的基本范式。思政课教师还要坚持实践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5]。以日常性思想政治教育为主,敏锐把握紧急性思想政治教育契机(突发公共事件、重大自然灾害、网络舆情事件等),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社会、厚植家国情怀。通过坚持实践思维,引领青年树立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将理论积淀与理论思维运用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根本立场。

二、内涵生成: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的合理性确证

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是逻辑必然,思维创新与时代发展之间的张力对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有普遍性影响。新时代、新思想与新使命对思政教师及学生提出崭新的实践诉求,进而催生思政课教师思维创新命题的出场。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维要新”的现实动因

第一,认知冲突是内在动因。人类需要内在一致性,在出现认知不协调时会不断调整建构新的认知以求得心理上的和谐[6]。现实语境中思政课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心理状态趋衡,当其与周围环境及学生进行交互作用时,呈现出各类挑战与认知差异,即产生认知冲突,心理就会失去原有平衡,进而生成创新需要,并通过持续学习与更新思维方式来建立新的心理平衡。因此,思政教师要不断进行思维创新,逐步化解冲突,建构新的认知平衡。在这样从产生到化解的过程中,学生在知识理解、思维发展、对话交流和情感体验等方面获得深层次建构与提升。

第二,“三个转变”构成现实外因。一是学习方式转变。此处学习的主体指教育主体(自身素养的提升)与教育对象两个维度。互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教育环境,促使思政课教师形成适应网络特点的思维和教育能力,回应教育主体学习思维方式及教育理念的新挑战。二是历史使命转变。《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治党强国的重要方式[7]。新时代赋予思政课教师在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征程中肩负新的历史使命与责任。三是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及教育思维等层面全面促进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此应对教育对象的信仰结构、道德追求、生活方式的转变。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维要新”的内涵审思

从基础心理学视野解析,基础心理学认为思维具有间接性与概括性,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认识,是在大量感性经验基础上将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形成对事物的本质认识和揭示事物的规律。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探讨,思维是认识主体借助思维活动,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涉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可从思维的维度剖析为反映事物本质属性、事物关系及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的思维形式。由此得出,思维是融理性与情感为一体,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并对事物及其属性做出抽象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的过程。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维要新”的价值旨归

新时代衍生新课题,新课题催生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实践,新实践呼唤新思维。以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把握思政课教师思维创新的旨归。

一是历史逻辑,新思维赋能奋进新时代。“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8]思政课教师在透析问题本质与解析社会现象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得出科学的认识指导教育实践活动,并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形成历史自觉与主动,以总体性的思维和全局性的视野关联分析问题的化解之法,善于归纳历史规律、演绎解析现实诉求、推理未来发展动向。

二是理论逻辑,新思维助力领悟新思想。新思想关乎当下与未来的政治生态,在新思想指引下达成新时代思政课课程目标,培养时代新人的主要履职者正是思政课教师,落实“把科学思想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以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实践要旨的也是思政课教师。从理论逻辑层面看,新思维促进思政课教师领悟新思想,进而在新思想的指导下引领学生参与认识世界和科学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三是实践逻辑,新思维驱动践行新使命。新思维衍生新视角,新视角驱动新实践。思政课教师肩负立德树人与守正创新的时代使命,发挥着铸魂育人的作用。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需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征程中形成实践自觉、责任自觉与学科自觉,肩负起应有的新使命与时代责任。思政课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紧贴社会发展实际,主动创新课堂教学,合理配置理论与实践教学结构与比重,将社会热点问题及时纳入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肩负起引导大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时代责任。

三、实践诉求: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的进路分析

(一)理为其舵:以理论创新为指向

一是守好马克思主义根基。思政课是对青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马克思主义与党的科学理论的主渠道,融政治性、学理性、价值性为一体,其独特性决定在理论创新之时要守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为核心,探索如何以青年化、高效化的方式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高效精准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由此,进一步彰显理论创新的与时俱进与科学高效,进而以新理论与新方式科学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二是建好常态化学习机制。理论创新的诉求要求建立常学常新、常新常悟的常态化学习机制。思政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环境与教育介体等层面面临求新之诉求,新教情与新学情对思政课教师在理论学习、理论创新方面提出新的命题,催生持续学习、深化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解题新思路”。吐故纳新、常学常新是新时代新要求下思政课教师不断提高能力素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思维方式,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和理论创新的必由之路。

(二)疏浚源泉:以实践创新为驱动

一是全局构建教育实践。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首先要从全局着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将传统规范化视角向生成性视角转变,主动构建对教育实践整体的理解与诠释,从实践中得出科学认识,并进一步创新思维方式。二是厘清实践样态。当前教育主体思想特点是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呈现出差异化与独立化的特征。教育对象特点的变化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厘清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现实样态,从教育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精准透析各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及其发展规律,增强预见性、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方法集群:以科学思维为动能

一是逻辑思维方法与历史思维方法。逻辑思维方法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和主要框架,具有形式化、可操作性与系统性的特点。思政课教师在展开教育实践过程中运用逻辑思维方法可获取新知、增强预见性和鉴别力。历史思维方法本质上是考察事物发展进程以揭示内在规律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历史发展过程看做客观的演进过程并揭示其一般规律。逻辑思维与历史思维方法具有内在统一性,运用逻辑思维正确反映历史,能在更加抽象的意义上揭示本质与规律。思政课教师将二者统一的思维方法运用至教育实践中,可从教育实践发展进程中揭示与检验教育的客观逻辑与规律,进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二是系统思维方法与问题思维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系统内部各要素持续互动,运用系统分析法、系统决策法、系统规划法是思政课教师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复杂问题的有效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呈现出复杂的矛盾,“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9]。欲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必然要发现、鉴别、分析与解决“真问题”,故此,在运用系统思维之时,应强调问题思维方法,以解决好理论自身、不同理论、理论与经验、经验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从问题的初级本质(已知与未知的矛盾)探知,深化至二级本质(未知矛盾与欲知矛盾),再深入至三级本质(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矛盾)[10]。进而形成、提出和解决“真问题”,牵引思想政治教育“真发展”。

三是战略思维方法与创造思维方法。战略思维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基础,其本质上是一种辩证思维方式。思政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运用战略思维方式,可遵循战略判断、战略决策、战略实施、战略总结的逻辑思路,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更加高效与精准。在运用战略思维之时,首先要形成战略观念,而创造性和创新性是优质“战略观念”形成的前提与基础。基于此,在运用战略思维之时也应创造思维方法。思政课教师欲提高认识能力、开辟实践新局就必须掌握和运用创造性思维方式,在兴趣指向、具体目标、意志品质的共同牵引下,善用联想与想象、直觉与灵感、逆向思维等创造性思维方法,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创新性与实效性。

猜你喜欢
事物思政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美好的事物
文苑(2020年8期)2020-11-22 08:18:12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