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清
(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卓越教育硕士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师教育人才的升级创新形态与特殊样式,其培养不但应该遵循教师教育的一般规律和通行规制,而且更应致力于其独特的卓越品质培育,以期最大限度契合当代初中等教育创新改革与素质教育现代化的价值意涵。就此而言,卓越教育硕士不仅要在经验与技术层面具备一般教师教育人才的通约性知识论与价值论素养,而且在一种应然维度上要具备更深刻的形而上精神文化素质,以确保其教学教育活动所具有的独特而高端的对象化本质。卓越教育硕士既是高层次与专业化教师教育的被启蒙者,又是初中等教育的启蒙者,这种教育角色的两重化特点使得卓越教育硕士既要对其教育对象及其目标要求有一种深刻的认识,也要对其自身的教育素养与教育能力有一种深刻的洞见。在其现实性上,这种人格形象建构应在认识教育本质的前提下,从知、情、意三个维度对其精神内涵进行寻获,在一种结构性视域中勘定其知识性、道德性与审美性的价值条件与规约,并以可操作的教育教学实践为其对象化提供物质支撑。
作为一个深具语境规定的问题,卓越教育硕士的人格形象是在一些确定的条件下进行建构的。鉴于该问题本身的本体论性质,教育本质就是在优先的意义上构成其基础性与约束性条件,个中的逻辑关联就在于,唯有先行就教育本质进行前提性的澄明与说明,卓越教育硕士人格形象的建构才能从大前提上确立有效的问题框架与基本进路,否则就可能导致这种人格形象建构陷入始源性缺席与意义旨归晦暗不明的状态。问题的另一方面则在于,卓越教育硕士人格形象的正确有效建构既可以表征和确证总体性教育关系的内涵本质,又可以能动地作用于总体性教育关系的纯化和优化。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教育的本质性澄明就不但为卓越教育硕士人格形象建构提供了本体论的意义支持,而且也规定了其基本的价值边界。
从一般意义上看,卓越教育硕士人格形象塑造意味着“成人”过程,即人之教育与被教育何为的问题。作为“人是什么”命题的特定引申形式,“教育是什么”实际上是前者在教育关系领域的一种具体践诺和对象化实现,其目的是克服人的有限性与未完善性而尽可能达入无限性与完善性。就现实性状而言,人的存在总是给定的受限的残缺样式,但追求超越与完善却始终构成人的社会化的价值愿景与存在意向。恩格斯曾经从人的思维发展的角度进行了相关论述:“一方面,人的思维的性质必然被看作是绝对的,另一方面,人的思维又是在完全有限地思维着的个人中实现的,这个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替中才能得到解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情况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1]其中包含的方法论意义就在于,人作为一种有限理性的存在者决定了人类必须不停地自我成长,教育意味着以人的无限性与至上性目标而努力自我人化的过程,虽然基于人自身主客观条件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它不可能达致一种完全的应然状态,但其向上升腾的趋势与开放性意向却使它无限接近人的至上性存在状态。从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事情同样如此,“人类的理性要理性地理解自身的局限性,这也许是一项最为艰难但相当重要的工作。我们作为个人,应当服从一些我们无法充分理解但又是文明进步甚至延续所必需的力量和原理。这对于理性的成长至关重要”[2]。就此而言,教育本质及其意义实际上是一个基于人类自身的局限性与成长性而获得立论依据的问题,通过不断克服局限性获得成长是教育之于人类的基本价值关切与承诺。联系社会历史来看,人的社会化与社会的人化就构成教育内涵的现实意义落点,教育尤其是卓越教育就是对这种过程本身与其结果形态的一种性质描述和判断,即这种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是合规律与合目的的,既是符合社会历史规律的,又是符合人类主观理想与价值诉求的。
从我国特定历史语境来看,教育又具有鲜明的语境性特点,其本质又显现为一种历史性本质。在这个意义上,卓越教育硕士人格形象的建构又关联着一种特定的优质教育环境与教育关系的形构问题。很显然,卓越教育硕士人格形象建构并非一个纯粹自我指涉的问题,在其现实性上,它是被特定时空条件下的许多元素所综合决定的,特定社会历史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最终决定着教育关系的基本性质状貌。“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1]马克思的这一论断启示我们,卓越教育硕士及其人格形象问题本身的提出及其解决都不能游离我国当下的基本国情与教育实际,在相反的意义上,它正是植根于这种语境并有赖于这种语境才能获得意义支持。在一种互文的意义上,当下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与生产方式的改革本质上也意味着教育矛盾与教育生产方式的改革。只有在先行澄明我国当代教育关系及其基本语境规定的前提下,卓越教育硕士及其人格形象的建构问题才能建基于正确而切近的教育生产与生活的现实之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这种美好生活需要不但范围非常广泛,而且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3]。卓越教育硕士人格形象的建构正是基于这样的发展情势而提出的,以此表征社会对于一种以优质为特点的教育生产方式的迫切诉求。从根本上说,美好的生活、更高要求、全面发展、全面进步既是由人本身提出的新的问题诉求,又必须通过更新自我发展的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方能兑现,而更优质卓越的教育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满足这些需求。从一种共在的结构关系来看,卓越教育硕士人格形象的建构意味着以卓越为核心规定的教育关系的形构,而新的更高质量的教育关系的形构则指涉新的更美好的生产生活方式、更和谐顺畅的交往方式、人的更好的发展方式与在世方式,最终更新人的形象与社会形象以匹配新时代的历史文化语境。
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其内涵是教育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作为教育关系中的重要意义落点,卓越教育硕士人格形象的建构表征着一种更先进的教育生产方式及其理念,它致力于教育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关键因素的形构,即教育主体本身的教育与生产,它最深层的旨趣在于改善提升人的生产的社会条件与社会生产的人的条件。
作为一个特设的称谓,卓越教育硕士的工作具有很强的职业指向与内涵规定,其核心义理就在于全息性地塑造青少年,为其健康美好心智结构的养成实践提供优质的知识服务与价值引导。参证康德“三大批判”的逻辑理路,这就是解决人的知识、道德、审美何以可能的问题,使得受教育者在知、情、意诸方面达致卓越的高度,生成卓越的认识能力、道德能力与审美能力。就此而言,良好的知识性、道德性与审美性意涵作为心智结构的三重精神维度就成为卓越教育硕士人格形象建构的基本问题意识与价值承诺。
对于任何教育者来说,知识都是教育活动开展与教育关系建构的实体内涵与内在条件,缺失了知识的生产与传授,教育便无所依凭,徒具形式。卓越教育硕士人格形象建构的知识性维度主要属意于知、情、意中的“知”,目的在于求真,认识自我、自然、社会历史文化以及教育本身的规律特点。德国教育理论家雅斯贝尔斯阐述了什么是教育:“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新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播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有天性。”[4]事实上,知识内容的传授作为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不但被技术性地对待,而且还被赋予人性深度与人格尊严方面的意义。孔子关于知识与成人的关系论述、苏格拉底关于知识即美德的倡言、 培根关于知识就是力量的体认都指涉知识之于人的精神建构的重要意义。“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用知识守护人性,孕育德性,促进个体存在的完满,开启个体人生的尊严感与幸福。重申知识即美德,就是要守护知识的尊严,守护知识的尊严其实就是守护我们做人的尊严。”[5]鉴于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丰富性,卓越教育硕士人格形象建构的知识性内容应该涵盖从自然到社会的一切领域。就每一种不同类型的卓越教育硕士人格形象而言,或许可以偏重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知识的习得。也就是说,就卓越教育硕士人格形象的总体性而言,作为受教育者必须确切地认识自然、社会、自我的本质特点、发展规律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为教育者则能向受教育者清晰准确地叙述自然、社会、自我的发展历史,阐释各自的内涵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关于知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也即知识的来之所来、去之所去、为之所为。不但知道知识本身,还要知道知识的价值论前提,要从意义的角度去建构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提出关乎人生与社会意义的问题,或者是对于人生或社会意义既有问题的某种回应与尝试性解惑。尤其要立足特定民族共同体的时代语境,认识该社会的生产方式、政治、经济与文化关系,并将之转化为适应教育规律的各种理论知识。
卓越教育硕士人格形象是一种复调性的结构性存在,除却知识性意涵之外,卓越的道德伦理观念也是其核心问题意识之一。实际上,教育并不是为知识而知识,习得知识、传授知识有一个纯然超出知识之外的维度,也即实践论或价值论前提的问题。将知识生活化与信仰化是对卓越教育硕士人格形象德性养成的关键环节。卡西尔从科学与道德之间本体论关系的角度阐明了这一问题:“在人类思维中,对物理世界的直观和对道德世界的直观是无法割裂开来的。这两种直观彼此相属,其根源乃是一个。”[6]知识与道德乃是一种共在互文的关系,其深层旨归指向人格的完善与提升,就其基本问题域与功能分工而言,“意”的因素致力于求善,通过将真理性知识内化为自我信念而养成一种道德感与实践感,用以塑造道德的人与道德的社会。孔子申言“尽善尽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其中重要的维度就是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道德身份的规定,并依据一种理想的道德理念来形构社会关系,将道德意义的“善”撒播到社会生活各种领域,尤其是人的心灵领域。在教育实践中,绝对意义的道德完善境界或许只是作为一种心理事实与应然的理想状态而存在,能够实现的更多的是道德的相对高度或相对性的道德完备状态,但就是在每一次相对性的人格道德完善中并通过这种连续性的完善过程,人类发展过程日益逼近终极的道德完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种虽受到各种条件规约但又始终以最高人格道德理想为终极意向的现实道德行为构成了卓越教育硕士人格形象道德之维建构的实体性内容。这其中指涉道德理想与道德现实的关系,依康德的说法,就是道德“原型世界”与“模型世界”的关系,“道德法则就是一个超感性存在和一个纯粹悟性世界的基本法则:这个世界的副本必然存在于感性世界之中,但是并不因此损害了这个世界的法则。我们可以称前一个世界为原型世界,这个世界,我们只能在理性中加以认识。至于后一个世界,我们可以称它为模型世界,因为它包含着可以作为意志动机的第一个世界的观念之可能结果。因为事实上道德法则就把我们置于一个理想领域中,并且决定我们的意志给予感性世界以一种形式,使它仿佛成了理性的存在者所组成的一个全体”[7]。以人格道德理想为旨归,并时时处处以之来烛照和引领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这正是卓越教育硕士人格形象建构的道德前设与道义条件。落实到我国的时代语境,卓越教育硕士人格形象道德之维的建构,既要立意于长远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也要着眼于当下的实际关系,即新时代条件下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与文化关系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系列重要论述准确揭示了新时代教师教育的德育内涵,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中卓越教育硕士人格形象道德之维的建构提供根本遵循,“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全心全意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8]。无论是处于启蒙者的地位或被启蒙者地位,至上性道德品性都是卓越教育硕士人格形象建构的核心意涵之一。
卓越教育硕士人格形象建构的价值规约指涉人类心智结构的全要素,除却“知”“意”元素所对应的知识与道德条件之外,“情”这种元素所关涉的审美素养同样构成其不可或缺的价值条件。就卓越教育的提问方式而言,以塑造美的人格为旨归的教育活动本质上应该是一种审美教育,教育关系应该最大限度契合审美关系的性质与特点。这一点不仅关系到人文社科类教育活动,而且指涉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一切以人为塑造对象的教育活动,因此,这是一种广义上的审美教育活动。根据马克思“美的规律”思想,卓越教育硕士人格形象建构不但要遵循“外在尺度”即对象世界的客观规律,而且要遵循“内在尺度”即人自身内在的需求目的与情感诉求,将这两者都纳入其形象建构的内涵范畴,唯其如此,才能在精神层面把自身建构成为一种非功利的社会形象。也只有在这样的身份规定下,卓越教育硕士人格形象才能达入或接近某种“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的尽善尽美状态。仅仅从纯工具性角度来看,教育活动的知识性目的和道德性目的能否达成,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它是否具有审美的性质特点。任何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将知识性因素内化为自我的一种自觉信仰与情感认同,否则就会成为某种异在力量而显示对于自我的强制与疏离。借助于审美教育所特有的情感浸染方式,教育本身就显示出一种引人入胜的性质,它使学习与教育成为一项令人解蔽的自由活动。席勒所说的自由游戏状态较为准确地揭示了这种活动的内在性质特点。借助于情感体验与形象感染的方式,卓越教育硕士对知识进行趣味化与生活化的处理,消除知识的纯理论化与抽象化隔膜,把教育内容变为学生的近身性情感体验。只有在这样的意义上,塑造美的生活,培育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美好和谐的关系才具有现实性。
教育本事就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它既遵循着生产的一般规律,也遵循着知识生产所特有的规律。换言之,教育有一个纯粹形式性与技术性的过程机制问题,它事关教育生产力因素和具体的操作性问题。从另一种角度来看,作为一种结构性的问题框架,教育的实体内涵具有全要素的特征,它不但关系到精神观念的生产与塑造,而且还关涉到物质实践层面相关教育教学技能的自我习得。很显然,这其中就涉及了教育的价值内涵如何在物质实践层面实现与对象化的问题,就个中的内在逻辑关联而言,教育教学的物质承载、实施机制、技术性安排与措施并不是教育的副产品与外在因素,相对于其精神观念性内涵来说,这只不过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或者说是关乎教育教学内涵如何得以现实化的有效形式问题。基于这样的情势,具备事关现代教育教学的技术素养与实践能力也应该被视为卓越教育硕士人格形象建构的题中应有之义。
教育作为道与术的统一决定了它是一种兼具精神性与技术性的实践活动,在强调其价值理性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其中的工具理性要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切近地说,“术”的因素构成了“道”的对象化手段与机制,一如马克思所认为的:“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9]作为一种观念操作,仅仅立足理论层面勾勒和形构卓越教育硕士的人格形象固然重要,但它并不构成问题的全部,甚至不是唯一重要的关切。事实上,只有将其人格形象的精神内涵落实到现实的物质技术层面,这种人格形象才能从潜在形象变为现实形象。对于卓越教育硕士来说,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构成其通约性的价值使命。更重要的是,卓越教育硕士在这样做时还必须注重这种传播与塑造活动的特殊性质与有效性问题,即优质地传播与塑造,也就是说,如何更有效地传播和塑造以达成其价值目标,这实际上就关系到卓越教育硕士人格形象建构的实践语境与技术条件的问题。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与2014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都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明确了这种实践能力的要求:“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卓越教育本身就是基于信息技术、全球化、科技化、市场化、环保化及其价值观念所提出的一种关乎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问题意识,并且也是对这些改革的一种回应。社会进步、改革创新、科技进步影响着包括教育在内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它导致教育生产力与教育生产关系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重新建立相互适应的关系状态,以教育领域最新的生产力要素促进教育生产关系的调整优化。
相异于传统教育的技术要求与技术设施,卓越教育因为其表征的现代化意涵而指涉更为丰富复杂的物质实践要素与技术环境。就卓越教育硕士与当代社会生活之间的相互建构关系来说,人们期待其人格形象的实践内涵和能力素养越来越具有开放性与创新性。“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应当主动应对科技、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和结构提出的要求,尊重和充分发挥不同类型学生的兴趣、特长和爱好,在教学内容、方法和师资结构等方面,努力办出各自的特色和水平,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多种类型高级人才的要求。”[10]具体而言,其实践维度的问题域应该包括以下内容:融合业已积累的知识形构独特的理解框架与有效方法论的技能;通过引入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技术养成创新拓展的技能;激发自我与教育对象向善向上的成人成才意愿;善于养成问题导向的思考力与解决力;针对教育教学新的问题进行创新创意的素质;对于教育教学公共事务与社会性活动的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适应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要求进行依法治教的法治素养;等等。在更微观的层面,还关涉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培养环节等诸多操作性的问题。基于总体教育教学改革的纵深推进与新课改新课标的实行以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史教育进中学课堂与中学教材、中学教学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等举措的落地落实,卓越教育硕士必须将这些内容创新性地纳入自我形象建构的各个方面与环节,并通过具体的物质实践与技术形式使之对象化。
历史地看,卓越教育硕士人格形象的实践维度建构也表征为新时代语境下教师教育人才塑造的问题关切。结合中学教学教育评价的国家视角、社会视角、学校视角、教师是教育学生视角来看,当代各种教师教育基本技能培训体系的设置、教育实习见习的在场感与现场感的实践体验、行业定岗实习的推行、以新媒体技术为架构的教学教育平台搭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尤其是劳动课程的重构、围绕“师范”性质的创新创业项目的立项、教学教育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深度融合等都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切入了卓越教育硕士人格形象的实践维度建构,并日益把卓越教育硕士塑造为现代中学教学教育的实践引领者与技术践行者。
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曾经说:“人是用自己的事业为自己画像的。”[11]卓越教育硕士人格形象建构正是如此,不同的价值规约作为其人格形象内涵的不同扇面,既规定了卓越教育硕士人格形象建构的基本意义域与价值边界,又以相互共在互文的逻辑关系形塑了其实体性的意涵结构;既从定性的意义上勘测了其理论形象与价值可能性,又在定量的意义上丰富充实了其经验内容、物质载体与技术形态,表征了其可以诉诸经验感知的现实形象。其方法论意向就在于按照卓越教育的规则规定来塑造人,或者说,对人身上存在的卓越的教育规定与教育属性进行开发与培育,以期建构卓越教育硕士的全面丰富的现代人格。“在今天,甚至远比历史上任何时代,我们的教育更需要关注个体成熟、健全的心智,在拓展人的现实行动的力量与空间的同时,培育个人完整的德性,提升现代知识与个体人生的亲缘性,增进个体与世界之间活泼亲近、充满血肉温情的联系,启迪和谐、美好的心性,保持个体心灵与世俗世界之间必要的张力,促成个体存在凭借本原性知识所通达的德性与个体凭借技术型知识获得的世俗生活权力的和谐一致,从而发育完整、丰盈、活泼、健全的现代人格”[5]。理论上看,这就是探讨卓越教育硕士人格形象的教育学、社会学、哲学、伦理学与美学本质,从人生态度、职业素养、存在方式、实践方式等方面建构卓越教育硕士的知识身份、道德身份、文化身份、审美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