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路径研究

2022-03-24 15:26:34杨曼萍刘丽琳段溥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5期
关键词:中共党史党史特色

杨曼萍,刘丽琳,段溥

(湘中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邵阳 422000)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明确指出:“在庆祝我们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十分必要。”在这一重要的时间节点,我们必须牢记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担负着将中共党史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历史使命。因此,开辟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新路径,对于教育引导大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坚定党的领导,坚持四个自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中共党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天然契合性

1.1 中共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内容相融相通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两大历史任务,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不断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党的“理论探索史”“不懈奋斗史”“初心使命史”“自身建设史”和“政治锻造史”,并以党的历史逻辑展开,构成党史学习的主要内容。高校思政课内容和党史教学内容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为例,其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为主线,讲述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先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本身就是党史教育的内容,所以二者在内容上融通,彼此相互统一,相互支撑。

1.2 中共党史教育目标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相融相通

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对象,其目的是改变和转化人的思想。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就是教育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把学生培养成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党史学习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明理”就是要明白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切实弄清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性,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增信”就是要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崇德”就是要发扬党的红色传统、传承党的红色基因,真正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力行”,就是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可见,党史教育目标和思政课教学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共同促进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使学生具备承担民族复兴大任的使命意识和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担当作为。

2 中共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中共党史作为我们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给我们党、国家、民族以及人民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因而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党史学习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政课堂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是对大学生进行党史教育的最佳场域,不仅因为思政课教学与党史教育相融相通,更因为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堂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

2.1 增强大学生对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理解和认同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并为之坚持不懈地奋斗。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是同党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证明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们以“翻天覆地的变化、举世瞩目的成就”向全世界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目前,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和不良风气侵袭而来,西方的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方价值观的宣传,甚至抹黑、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质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价值。当代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其思想观念、政治信念、价值追求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党史是坚定民族自信、引领价值追求的生动教科书。所以,在思政课教学中带领大学生系统、深度学习我党领导人民群众一百年来的艰苦奋斗史,能够帮助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从而紧跟党的领导,坚定对党的信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2.2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坚定信仰信念、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1]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中,无数共产党人坚定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为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鞠躬尽瘁,我们党先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所以,理想信念犹如精神之钙,为我们党永葆初心、接续奋斗提供不竭动力。在大学生群体中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能够让他们深刻把握党百年来领导中国人民寻求国家独立、争取自由解放、实现民族复兴筚路蓝缕的艰辛历程和辉煌成就,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认同,补足精神之“钙”,牢记初心使命,坚定信仰信念。大学生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对他们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让他们重温那段峥嵘岁月,理解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从而倍加珍惜拥有的美好生活,让他们深切体会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而更加坚定科学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主动把个人的成长成才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青春力量。

2.3 激励大学生更好地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并精辟概括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强调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要求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伟大精神铸就伟大梦想。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像夏明翰、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等无数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国捐躯;像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无数英雄人物舍小家、为大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像袁隆平、屠呦呦、钟南山等无数先进模范守初心、勇担当,“衣带渐宽终不悔”,他们用行动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竖起了一座座巍峨耸立的历史丰碑,用鲜血、生命和汗水构筑起伟大的建党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砥砺前行的精神风貌,闪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至上、依靠人民、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的思想内核。伟大的建党精神,是中华民族雄踞于国际舞台中央、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动力源泉。作为思政课最鲜活、最富有感染力的生动教材,中共党史不仅有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强化和提升其政治性和思想性的品质;也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系统、立体的认知,推动大学生坚定不移跟随党的领导,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努力;更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抵制错误思想的侵袭,树立共产主义的高远志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最终成长为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

3 中共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现实挑战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思政课程的改革,中共党史在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上有了明显提高。但在民情、党情、国情和世界格局都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面临着网络新时代错误思潮与错误舆论的冲击,同时还存在党史教育普及性缺失、党史整体性理论研究和整体性教学实践研究不足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教师队伍水平有限等现实问题。

3.1 网络时代错误思潮与错误舆论的冲击

随着经济全球化脚步的加快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意识形态的形势更为复杂[2]。“新自由主义”“去意识形态论”“历史终结论”等错误思潮以及历史虚无主义者利用网络与自媒体,以重新解密历史人物与评判为幌子,用唯心历史观颠覆唯物主义历史观,通过文字或短视频的形式传播、歪曲历史,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及历史贡献和功绩。通过传播、渗透不符合中国国情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妄图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激发社会矛盾,以此推翻共产党的领导,颠覆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塑型阶段的大学生,涉世未深较易受其影响,这也意味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史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

3.2 缺失系统而长效的中共党史教育机制

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教学体系关于党史教育的分量较少,从侧面反映出对党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党史、国史教育往往与历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交叉进行,未能完整体现系统的党史教育。中共党史教育的碎片化、短期化以及缺乏系统性的教学是当前高校党史教育比较突出的问题。一些学校对党史的教育仅仅在党的生日、国庆等节庆日才组织相应的活动,做应景宣传。中共党史学习的机会和长效教育机制的缺失导致青年大学生对中共党史的了解较为零散。一些大学生学习存在困惑,难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对党史资源的挖掘程度不够,对党史问题的阐释都还比较笼统、浅显,学生对这方面的内容也仅仅停留在听说过但并未真正理解,这就严重影响党史教育发挥实效,党史教育流于形式。

3.3 中共党史整体性理论研究和整体性教学实践研究不足

高校是中共党史教育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后备干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当前,中共党史研究的整体性研究不足、红色资源开发和转化不足[3]。在高职院校思政课体系中,“概论”“形势与政策”两门课对于党史问题缺乏系统化与常态化的授课内容,学生对党史问题仅有碎片化的印象,难以形成系统全面的理解。所以说,传统的党史研究难以满足当前高校的思政教学需求,加之在党史教育教学实践中,由于研究基础薄弱、内容空洞、形式单一,教育教学也停留在形式上,尚未从根本上发挥中共党史教育应有的功能和作用,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影响了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加强中共党史的整体性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将成为高校的必然趋势。

4 中共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路径

党史教育的目的在于“明理、增信、立德、力行”[4]。将党史教育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并取得成效,需要针对当前高校党史教育的挑战和问题,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构建系统性党史教育体系,普及和强化中共党史教育,加强整体性教育研究,创新教育方法并形成长效机制,提升师资教育教学水平。

4.1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正确的理论和思想武装头脑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成长的历程中,始终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在内外交困艰难而复杂的环境中,党依然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党的领导,思想政治教学中融入中共党史教育的内容,必须遵循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这一根本原则。在思政课堂的党史教学环节,也应妥善运用党史素材,引导学生用积极、正确的态度学习和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来龙去脉,了解党的光荣传统和宝贵经验。深刻分析历史,正视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学会深入剖析其历史背景和思想根源,以客观的态度接纳历史、认同政治。同时,引导大学生用正确的理论知识和思想武装头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想,在党的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2 构建系统性的中共党史教育体系,利用新媒体普及和强化中共党史教育

高校是普及中共党史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是重点群体。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党史教育,应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教育教学原则,以适当的形式突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的本质,着重增加党史教育的分量。一方面,应充分挖掘蕴含在党史中的精神和价值,让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伟大精神进课堂。让大学生在深入了解党成立百年来的历程,能感受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苦卓绝。另一方面,要普及开展党史知识和理论教育、信念教育和实践教育:不仅要在思政课堂教学中通过有针对性、代表性和时代性的史实和案例,让学生体会“初心”的深刻思想意蕴,还原凸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宗旨、性质和先锋模范作用;还应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推动和激发大学生积极学习、牢固记忆党史知识,科学建构正确的党史观。进一步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能紧跟先辈的步伐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重担;同时,积极利用新媒体,拓宽中共党史教育的覆盖面,鼓励大学生社团、组织,广泛开展讲述党的故事、寻访红色地标、学习英雄模范、弘扬党的精神等活动,发挥大学生青年群体的榜样效应。

4.3 加强中共党史的整体研究,创新教学方法并形成长效机制

党史整体性研究是营造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术氛围的关键切入点。所谓整体性研究,指的是探寻中共党史发展历程中的连贯性、有机性和系统性。加强中共党史的整体研究,就是要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作为研究对象,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坚持整体性原则,运用比较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系统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开阔研究视野[5]。从整体上全面把握中共党史史实,深刻分析党的历史发展历程、总结党史经验,提炼党史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从整体上提升思政课程的学术性,推动中国特色理论话语体系建设。并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学需求,提升中共党史的思想价值,丰富红色党史教育教学的资料、教材,构建和完善中共党史整体教研、教学体系,建立扎实的党史教育基础,形成长效教育教学机制,真正落实从科研到教学的转化。

4.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植具有党史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要基地,而高校校园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熏陶作用。因此,我们要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方式,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如举办关于红色文化的主题演讲、红色歌曲大赛、红色舞台剧等。学校还可以利用宣传长廊和电子显示屏介绍党史知识,布置富有特色的党史“文化墙”,张贴革命英雄、先锋模范的画像;在校园宣传栏中设党史文化专栏,在教室、走廊、专用教室的醒目位置悬挂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的名言警句,并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开办“红色之声”广播站,播放红色歌曲,宣讲革命故事,大力宣传红色革命精神,营造浓郁的红色校园文化氛围。通过这些方式,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的心灵。同时,还要统筹规划网络数字平台与高校实用性媒体建设,推进中共党史、党课和党建论坛等常态化工作,加强专业课、思政课、学生社团活动等多元建设渠道,有意识地营造以中共党史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为核心的特色高校文化[6]。

5 结语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是否了解和认可党史,直接影响着党和国家的发展。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着更多、更新的挑战。将中共党史融入高校思政教学,加强对大学生的党史教育,既是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应有之义,也是提升大学生思想觉悟、继承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必要手段。高校应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时代命脉,加大中共党史的系统性研究,进而加深大学生对中共党史整体性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融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史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培育“爱党爱国”的思想情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继往开来勇于担当的大情怀、大格局。

猜你喜欢
中共党史党史特色
第一次学党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22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海峡姐妹(2021年12期)2021-01-01 03:58:58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二○一二年国外中共党史研究述评
中共党史学个案研究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