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倩
(新疆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91)
实施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新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分析新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现状,提出了相关对策,以期推动新疆农村文化振兴,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乡村振兴背景下,不能只关心和注重物质生活方面的振兴,优秀文化的繁盛、中国精神的弘扬则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和关键。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脉和灵魂,对此,加强新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新疆工作,要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新疆工作总目标,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多谋长远之策,多行固本之举,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1]
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是做好新疆工作的“纲”和“魂”。围绕治疆方略,实施乡村振兴,需要全方位、多举措、高效率促进乡村全面发展,提升乡村核心竞争力,农村文化建设则是其中的关键所在,可以说文化建设的好坏、村民素质的高下直接影响治疆方略的贯彻和落实。因此,通过加强新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大力开展文化宣传活动,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凝聚人心,增强各民族向心力,激发昂扬斗志,提升各民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充分调动各族人民群众维护团结、促进和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根基,是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实际需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新疆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群众基础、思想基础、人心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质就是认同,就是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以下简称“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就是凝聚人心。因此,通过加强新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工作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传播好声音,弘扬正能量,帮助村民端正认识,明辨是非,提高农村各族群众的认知水平和思想觉悟。通过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强化各族群众的红色记忆和集体共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坚定“四个自信”,增强“五个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汇聚力量和智慧。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针,这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和努力方向。[2]实现乡村振兴,关键环节就是要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内在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通过乡村文化振兴,既可以传承历史悠久的传统乡村农耕文明,又可以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满足各族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要,从而坚定文化自信,凝聚力量,团结一心,鼓足干劲地投身到乡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乡村振兴的实质就是农民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导向。因此,通过加强新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对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样态丰富的乡村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转化利用,发现并梳理优秀乡村文化,丰富传播形式,拓宽宣传路径,用文明乡风提振农民的精气神,增强农民的凝聚力,激发农民的正能量,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打造健康的发展空间,孕育良好的社会风尚,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通过对新疆农村文化建设相关资料的梳理和对部分农村地区的实地调研,笔者对新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现状作如下分析:
一是开展美丽家园、庭院美化工作。结合农村实际,教育农牧民群众树立讲卫生的文明意识,帮助农牧民改掉不良习惯,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积极倡导新风尚、树立新气象,引导农牧民群众接受现代的沙发、茶几、床和餐桌。笔者在调研中看到农牧民的家里有了床、漂亮的餐桌,家里买了电视也安装了热水器,甚至在偏远的乡村,村民的生活习惯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已经从过去在炕上吃、睡开始转向在餐桌上吃饭,在床上睡觉。与过去相比较,现在的农村,农民讲卫生了,家里变干净了,搬进楼房的村民家里更是变化巨大,厨房厨具齐全,卫生间整洁干净,楼道每天清扫,整体人居环境越来越好。二是开展村容村貌建设工作。村委会对村里的充电桩、垃圾箱、健身器材、座椅等公共设施定期进行检修和维护,亮化社区道路,建设垃圾分类点,对辖区草坪进行养护管理,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随处可见的垃圾没有了,旧有的陈规陋习不见了,积极健康文明现代的生活风尚日渐形成,影响着越来越多的村民。三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为保证村容建设的实效,村委会不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对村里的公共卫生区域进行集中整治,改变杂物乱堆、垃圾乱扔、车辆随意停放等一直存在的老大难问题。调研中看到很多村都有内容详细、针对性强的卫生评比方案,组织评选村里的卫生先进、卫生标兵、卫生文明户,颁发奖品、奖状、流动红旗,定期组织爱国卫生月、卫生文明日等活动,按时清扫村里的公共卫生区域,分工明确,责任到户。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新疆农村在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方面在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农牧民进行美丽家园建设多是被动服从,主动提升文明素养的积极性不足;部分农村建设更加注重的是经济建设,更关注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和物质方面的财富,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还存在一定误区,对乡村文化建设重视度不够,没有形成应有的乡村文化振兴意识,建设动力不足、投入不够。
一是对农牧民群众进行国语学习培训。针对新疆地区部分农牧民群众国语水平较差,不具备基本的听说能力,村委会利用农闲和晚上的时间定期组织开展农牧民国语培训,制定学习计划和实施方案,将国语教学内容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党中央和自治区重大决策部署、三本白皮书(《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白皮书、《新疆的反恐、去极端化斗争与人权保障》白皮书、《新疆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白皮书)、《去极端化条例》等内容相结合,既提高了农牧民的国语水平,同时也进行了政策理论宣传,提高了村民的政治觉悟,增强了政治认同。二是开展相关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村委会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润疆工程,开展形式多样的“五个认同”宣传教育活动、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把学习教育活动与办好事、送温暖、志愿服务等内容相结合,发现并及时宣传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进行表彰,立典型,树榜样,弘扬主旋律,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三是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村委会大力倡导新风尚,反对铺张浪费,制定村规民约,移风易俗,破除封建迷信,革除陈规陋习,村民公约入楼入户,宣传到每个家庭。村委会积极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百姓大舞台、和谐大院、图书阅览室、村民活动中心、民俗馆、运动场、文化站、音体美活动室、村民演艺中心等基层文化阵地,结合“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采取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形式,组织开展红歌比赛、时装秀、运动会等特色鲜明的文娱活动,激发并提升村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认同,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智润心,用积极健康的文娱活动强身健体,用党的理论党的声音培根铸魂,积极实施文化润疆工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通过调研发现,新疆农村在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农牧民对参加相关培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学习质量不高学习效果不突出;个别地区修建文化广场、粉刷文化墙、打造文化景观、创建图书室阅览室等,更多的是为了应付参观检查,实际利用率并不高,管理也不规范,随意性大,监督不到位,不利于乡村文化振兴发展;部分农村文化建设示范基地只是对文化站、博物馆等进行文化资料的简单叠加,并没有深入挖掘当地乡风民俗、村史村志、历史沿革和红色文化,没有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农村基层文化阵地,开展的文化主题宣传活动流于形式缺少特色文化内涵,各村文化活动雷同,对村民吸引力不足,文化建设实效性不突出。
一是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优势作用。紧紧围绕“党建+”的新时代农村治理模式,不断提升党组织的领导力与号召力,发挥依靠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理直气壮地讲政治,树立“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严格遵守落实党的组织制度,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主题教育”活动,扩大党组织的“网格化”组织覆盖面,不断巩固党在农村的领导地位。二是发挥农村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党员是农村一支重要的力量。一段时间内,农村党员的先进性有所下降,部分党员的身份意识弱化,混同于普通群众,“平常的时候看不出来,关键的时候站不出来,危难的时候豁不出来”,甚至参加组织活动,都以获得误工补贴或者其他好处为前提。针对于此,村党委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农牧民党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健全党员教育管理领导机制和农村党员管理考核机制,制定党员积分管理办法,定期进行组织生活,提升党员的综合素质。广泛开展党员联系户、党员责任区、党员参政议政等活动,带头执行村“两委”的决议,让党员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调动农村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三是打造“党建+”品牌。村党委坚持党建引领,结合地区特色,积极打造“党建+”品牌,如“党建引领·红色物业服务+N”服务窗口阵地的建设,党群服务中心、家庭党校、党建文化园的建设,在调研中基本每个村子都在着力用党建引领,营造基层治理新格局,打造“一站式”服务,从而带动农村文化振兴。
通过调研发现,新疆农村在党组织建设中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部分农村党员队伍人数较少,党组织力量亟需加强。当前新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人才瓶颈依然严峻,人才流失严重,新疆农村在外就学的大学生回到农村的很少。笔者在对若羌县、伊吾县等地的调研中看到当地大学生学成回到家乡的比例很低,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在大城市工作,不愿意回到家乡服务家乡,此类情况在新疆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较为普遍。现有党员干部综合素质普遍不高,能够对农牧民开展一般性的培训,但可以进行文化宣传、理论宣讲的人才缺乏,严重影响了文化建设的效果,制约着新疆乡村文化振兴建设。
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新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量:
针对新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内容单一、形式雷同、深度不够、队伍理论素养不高等问题,亟需强化“五个认同”教育。当前,“五个认同”教育是新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目标原则,可以有效涵养民族“精气神”,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一是进一步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要不断加强对农牧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个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教育各族群众把自己的命运同伟大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树牢国家意识,坚决坚定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绝不损害国家利益,旗帜鲜明地与“三股势力”、与一切分裂祖国的行为作坚决斗争。二是进一步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通过对史料的搜集和整理,深入挖掘各民族水乳交融的历史佳话,生动诠释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族同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患难与共、守望相助的感人故事,深刻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谁也离不开谁的道理,建立“互嵌社会”,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社会条件,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大美新疆。三是进一步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加强民族大团结,最根本最长远的就是增强文化认同。文化上认同了,情感上才会达到共鸣,才能团结一心和谐发展。要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和弘扬,大力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并与时俱进地赋予其丰富的时代内涵,从而激发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向心力,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四是进一步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要切实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进一步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行动认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农牧民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自觉主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五是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凝聚着当代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要教育引导广大农牧民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从内心深处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让自己过上好日子。
红色文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促进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对于推动新时代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加大红色文化资源与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融合的深度。新疆地区红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过去的岁月留给我们许多珍贵的红色文物、感人的红色故事、铭记于心的红色精神,附加上新疆农村山清水秀独具特色的自然旅游资源,因此,在乡村振兴大战略下,要有长远眼光,立足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好广大农村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禀赋优势和区位优势。结合农村的产业发展,不断拓宽红色产业链条,深入研究梳理红色文化资源内容,打造研发红色文化产品,推动乡村红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乡村红色旅游业的发展,拓宽乡村红色旅游产业转化升级渠道,打造乡村红色文化旅游示范样板,以“重走红色之旅”“走进历史认识英雄”等主题带动农村红色文化体验。设计研发生产代表当地红色资源的系列红色文创产品,科学规划与众不同的乡村红色旅游线路,打造形式多样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发展模式,让红色铭刻心中,让文化留住印记,让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落地有声。二是加大红色文化资源与农村基层党员队伍教育融合的力度。红色文化作为独特的文化资源,能催人奋进鼓舞斗志凝聚力量,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进行党性教育的最好载体,有助于筑牢党员的思想之基、锻造党员的过硬能力、锤炼党员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因此要大力传承红色文化,挖掘红色元素,延续红色基因,保护红色资源,让红色文化红色精神成为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的助推剂。弘扬红色文化,要切实加强对农村基层党员队伍的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教育内容要接地气,要充分考虑农民党员的接受程度,切忌理论宣讲的高大上;教育形式要多样化,要符合新疆民族地区的实际,易于农民接受和参与,切忌活动流于形式。可以针对农村党员实际情况,进行相关内容的教育和培训,党员群众一起唱红歌、讲红色故事、结对表演舞蹈小品,可以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通过开展现场教学、视频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形式,对党员进行红色文化、历史知识的教育和培训,确保党员自觉自愿融入到红色教育培训中,使党员在学习理解领悟吃透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切实提高理论认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自觉带动农牧民群众唱响红色经典,发扬革命传统,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新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成效取决于推进和参与文化建设的主体。鉴于目前农村基层建设中存在的村委会干部学历不高、素质不强、能力不够,农牧民文化基础差、缺乏参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等问题,必须大力加强新疆农村地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多层次引进各类人才,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根据基层文化建设人才短板问题,制定乡村文化振兴人才建设战略和规划,建立健全人才激励制度,采用不同的方式发现、引进、培养所需的各类人才,建立人才档案,进行人才业绩追踪。政府要为乡村文化振兴人才提供物质保障、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持。大力宣传乡村文化振兴人才优秀事迹,鼓励帮助其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从而带动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二是积极调动农牧民群众积极性,加速人才回流。当前,新疆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不容乐观,大学生毕业后回乡就业的少之又少,这就需要对现有人力资源做出有效地整合,进一步发掘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调动有一技之长的农牧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想办法找渠道为农牧民群众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平台,加快人才的回流。同时鼓励在外打工的农牧民群众回乡创业、回乡就业,积极鼓励大学生毕业后回到家乡服务家乡,鼓励医务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下乡服务,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职业。三是成立乡村振兴学院,培养优秀人才。在政府主导下,新疆高校要深入服务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职业教育、干部学历提升、乡村后备干部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成立乡村振兴学院,设计和开展理实一体的乡村文化振兴项目,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把党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转化为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行动,为新疆农村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优秀“三农”人才。乡村振兴学院作为培育各类人才的“孵化器”,要努力营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氛围,助力新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